一种酚类复合醇消毒剂的中和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3140阅读:9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酚类复合醇消毒剂的中和剂,属于消毒剂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化学消毒剂杀菌效果评价试验中,残留消毒剂的去除是试验成功的关键。残余消毒剂的去除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学中和法。但很多复方消毒剂由于成分复杂且含有的抗抑菌成分作用较强,很难筛选出比较适宜的中和剂,酚类复合醇消毒剂就是其中一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取决于消毒剂浓度和与微生物作用时间,浓度一定时,消毒剂作用至规定时间,需终止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如果所选用的中和剂不能有效中和残余的消毒剂,试验结果就是无效的,因此,选用合适的中和剂对于化学消毒剂杀菌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至关重要。目前报道的中和剂主要有以下几个缺点:1、不能有效中和残余的酚类复合醇消毒剂,使其继续作用于试验微生物,试验结果无效;2、中和剂或中和产物对试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影响;3、中和剂可能会破坏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如:使其透明度降低。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酚类复合醇消毒剂的中和剂,可有效中和消毒剂中的活性组分,且对试验微生物无害,本发明的中和剂分别选用了甘氨酸和组氨酸,使用效果好,而且经大量试验已证实其有效性,且安全无副作用。本发明的方案如下:一种酚类复合醇消毒剂的中和剂,用于细菌繁殖体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A,所述中和剂A含有卵磷脂、吐温-80、硫代硫酸钠、组氨酸、胰蛋白胨、氯化钠;所述中和剂A按重量份计:卵磷脂2.5-3.5%、吐温-808-12%、硫代硫酸钠0.5-1.5%、组氨酸0.05-0.2%、胰蛋白胨0.1%、氯化钠0.85%。一种酚类复合醇消毒剂的中和剂,用于致病性真菌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B,所述中和剂B含有甘氨酸、硫代硫酸钠、吐温-80、卵磷脂、无水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所述中和剂B按重量份计:甘氨酸0.8-1.2%、硫代硫酸钠0.5-1.0%、吐温-802-5%、卵磷脂0.8-1.2%、无水磷酸氢二钠0.283%、磷酸二氢钾0.136%。上述的酚类复合醇消毒剂的中和剂的制备方法,按照如下步骤:用于细菌繁殖体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A的制备,a:称(量)取比例量的卵磷脂、吐温-80、组氨酸,加入适量纯化水,加热至50-60℃,轻轻搅拌使其充分溶解;b:称(量)取比例量的硫代硫酸钠、胰蛋白胨、氯化钠,加适量纯化水溶解;c:上述两液混合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定容后分装为指定规格;d:105℃灭菌15min,经检验合格即可入库。用于致病性真菌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B的制备:e:准确称取比例量的无水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钾,加适量纯化水配制为0.03mol/LpH7.2-7.4的磷酸盐缓冲液;f:称取比例量的卵磷脂、吐温-80,加入上述磷酸盐缓冲液,加热至50-60℃,轻轻搅拌使其充分溶解;g:称取比例量的甘氨酸、硫代硫酸钠,加入上液,搅拌使其充分溶解混匀,冷却至室温后分装为指定规格;h:105℃灭菌15min,经检验合格即可入库。本发明的一种酚类复合醇消毒剂的中和剂,能快速有效中和残余的酚类复合醇消毒剂,且中和剂和中和产物不影响试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中和剂不会破坏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亦不影响其物理性状;本发明的中和剂分别选用了甘氨酸和组氨酸,使用效果好,而且经大量试验已证实有效性,而且安全无副作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1用于细菌繁殖体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A(重量份):卵磷脂3吐温-8010硫代硫酸钠0.5组氨酸0.1胰蛋白胨0.1氯化钠0.85。实施例2用于致病性真菌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B(重量份):甘氨酸1硫代硫酸钠0.5吐温-803卵磷脂1无水磷酸氢二钠0.283磷酸二氢钾0.136。实施例3用于细菌繁殖体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A(重量份):卵磷脂3吐温-8010硫代硫酸钠0.5组氨酸0.1胰蛋白胨0.1氯化钠0.85;用于致病性真菌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B(重量份):甘氨酸1硫代硫酸钠0.5吐温-803卵磷脂1无水磷酸氢二钠0.283磷酸二氢钾0.136。实施例4用于细菌繁殖体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A(重量份):卵磷脂3.5吐温-8010硫代硫酸钠1.0组氨酸0.1胰蛋白胨0.1氯化钠0.85;用于致病性真菌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B(重量份):甘氨酸1.2硫代硫酸钠0.5吐温-805卵磷脂1无水磷酸氢二钠0.283磷酸二氢钾0.136。实施例5用于细菌繁殖体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A(重量份):卵磷脂2.5吐温-8012硫代硫酸钠0.5组氨酸0.1胰蛋白胨0.1氯化钠0.85;用于致病性真菌定量杀灭试验的中和剂B(重量份):甘氨酸1硫代硫酸钠0.5吐温-805卵磷脂1.2无水磷酸氢二钠0.283磷酸二氢钾0.136。毒性实验对实施例1至实施例5进行大鼠毒性实验。选用SD大鼠,给予不同浓度(18.0、6.0、2.0g中和剂/kg)的本发明的中和剂,每天灌胃一次,连续90天,末次给药后24小时各组活杀1/2动物(雌雄各半),其余1/2动物继续观察2周后活杀。试验期间观察动物的外观、一般行为、摄食量、体重变化,给药后90天和停药2周进行血液学(RBC、HB、网织红细胞、PLT、CT、WBC及分类)和血液生化(AST、ALT、ALP、Glu、BUN、Crea、TP、T.BIL、ALB、CHOL)、尿液生化、脏器系数、病理组织学等指标检查。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和剂在高、中、低剂量组动物一般状态良好,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进食量和体重增长均无异常变化;三个剂量组及对照组血液学检查、血液生化学、尿液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无显著差异;各组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上述指标停药2周后也未见改变。根据试验结果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在高、中、低三个剂量(18.0、6.0、2.0g中和剂/kg)连续90天给药对大鼠无明显影响,无明确的毒性靶器官和敏感指标,恢复期观察也未见延迟性毒性反应,提示本发明的中和剂安全性较高。同时对本发明的中和剂在使用后的中和产物进行毒性实验,也未见有毒反应。充分证明本发明的中和剂的安全性。中和有效性和反应快慢实验反馈表见表一:表一 有效性评价中和速率实施例1好快实施例2好快实施例3良好较快实施例4优良较快实施例5优良较快中和反应后的中和产物液中的营养物质变化反馈见表二:表二 营养物质变化检测评价实施例1透明度基本无变化实施例2透明度基本无变化实施例3透明度基本无变化实施例4透明度基本无变化实施例5透明度基本无变化中和反应前后,培养基中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评价见表三:表三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评价实施例1不影响实施例2不影响实施例3不影响实施例4不影响实施例5不影响尽管上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给予了详细描述和说明,但是应该指明的是,我们可以依据本发明的构想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等效改变和修改,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