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旱轮作稻菜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的“鱼米之乡”,粮食生产以稻麦轮作为主要种植模式,粮食丰产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秸秆,带来了极大的污染等的问题,我国近些年为解决秸秆污染和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绿色生产的目标,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秸秆综合利用的研究成为了热点,秸秆综合利用主要以还田、堆肥、燃料、原料、饲料等利用方式为主,其中以还田利用最为快捷、经济、有效。但稻麦秸秆还田后的腐熟过程漫长,给后茬的麦稻种植和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产量和经济产出,大大影响了农民对秸秆还田措施的接受和实施积极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旱轮作稻菜种植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水旱轮作稻菜种植方法,包括:第一茬种植水稻,水稻收割后产生的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第二茬种植耐寒蔬菜,蔬菜残叶直接留田。
优选地,蔬菜种植前施用有机肥,翻耕整畦后定植蔬菜,并投放蚯蚓种苗。
优选地,施用有机肥的量为每亩地600~1000公斤。
优选地,所述蚯蚓为沪地龙。
优选地,蚯蚓种苗投放量为每亩地10~100公斤。
优选地,将水稻秸秆切碎后全量还田。例如,切碎后的水稻秸秆的长度为8~10cm。
优选地,所述耐寒蔬菜为可露天种植的耐寒蔬菜。例如,所述耐寒蔬菜可选自上海青、花菜、甘蓝、油菜、菠菜、芥蓝、生菜、葱、大蒜、芹菜、豌豆、马铃薯、香菜或蚕豆。
优选地,在5月中下旬种植水稻,当年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收割水稻。
优选地,11月上旬至次年3月定植耐寒蔬菜,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蔬菜。
优选地,蔬菜收获后,采收蚯蚓。
优选地,所述方法适用于冬季气温不低于-10℃的区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稻麦轮作改为稻菜的水旱轮作,通过水稻和耐寒蔬菜完成一个水旱轮作的生产周期,秸秆还田的同时施用一定量的有机肥,并添加蚯蚓这一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土壤动物,使得水稻秸秆,蔬菜茎叶,有机肥和土壤腐殖质综合起来成为蚯蚓的饵料,利用蚯蚓生命活动的取食,调节土壤微生物等方式,仅可以利用蚯蚓对水稻秸秆和蔬菜残叶的吞食利用加速了秸秆还田处理速度,还可以活动改变土壤物理性质,调节土著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快秸秆腐解,实现秸秆的原位还田快速处理。因此,本发明的稻菜的轮作改变了稻麦茬口转换期短而造成的秸秆无法充分腐解归田,而影响麦稻种植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水稻种植前泡田时小麦秸秆的影响;而且既实现稻-菜-蚓三收,又可原位处理秸秆和残叶,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达到增收、节支和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之前,应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下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还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试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者按照各制造商所建议的条件。
当实施例给出数值范围时,应理解,除非本发明另有说明,每个数值范围的两个端点以及两个端点之间任何一个数值均可选用。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意义相同。除实施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设备、材料外,根据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现有技术的掌握及本发明的记载,还可以使用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设备、材料相似或等同的现有技术的任何方法、设备和材料来实现本发明。
除非另外说明,本发明中所公开的实验方法、检测方法、制备方法均采用本技术领域常规的技术。
下述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蚯蚓为沪地龙。
实施例1
水稻-花菜(蚯蚓)模式,实施地点为崇明岛,崇明岛冬季平均温度为2.8℃,历史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5℃,符合耐寒蔬菜露天种植的条件。具体为在4月中下旬开始水稻稻苗育秧,5月中旬进行机插秧,10月中下旬成熟收割水稻,并实行水稻秸秆切碎(8-10cm)全量还田,无秸秆外运,焚烧现象,且不影响下茬水稻和蔬菜种植和田间管理;同时在10月上旬进行花椰菜育苗,11月上旬每亩地施加800公斤有机肥,翻耕整畦后移栽定植花椰菜,同时每亩地投放蚯蚓种苗50公斤,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收花菜,5月上旬泡田采收蚯蚓。
表1:产值与效益对比表
实施例2
水稻-马铃薯(蚯蚓)模式,实施地点为奉贤区庄行镇,奉贤区冬季平均温度为5.8℃,极端最低气温为-7℃,符合耐寒蔬菜露天种植的条件。具体为在4月下旬开始水稻稻苗育秧,5月下旬进行机插秧,10月中下旬成熟收割水稻,并实行水稻秸秆切碎(8-10cm)全量还田,无秸秆外运,焚烧现象,且不影响下茬水稻和蔬菜种植和田间管理;同时每亩地投放蚯蚓种苗50公斤,12月下旬每亩地施加800公斤有机肥,翻耕整畦后在1月上旬进行马铃薯块茎种苗种植,次年5月上中旬采收马铃薯,5月下旬泡田采收蚯蚓。
表2:产值与效益对比表
实施例3
水稻-菠菜(蚯蚓)模式,实施地点为浙江嘉兴,嘉兴冬季平均温度为5-12℃,符合耐寒蔬菜露天种植的条件。具体为在4月中下旬开始水稻稻苗育秧,5月中旬进行机插秧,10月中下旬成熟收割水稻,并实行水稻秸秆切碎(8-10cm)全量还田,无秸秆外运,焚烧现象,且不影响下茬水稻和蔬菜种植和田间管理;10月下旬每亩地施加1000公斤有机肥,在11月上旬进行菠菜播种,同时每亩地投放蚯蚓种苗60公斤,12月下旬采收菠菜。次年3月上旬再播种一茬菠菜,至4月下旬采收菠菜,5月上旬泡田采收蚯蚓。
表3:产值与效益对比表
实施例4
水稻-上海青(蚯蚓)模式,实施地点为浦东惠南镇,惠南镇冬季低温为2-6℃,极端最低-9.6℃。符合耐寒蔬菜露天种植的条件。具体为在4月中下旬开始水稻稻苗育秧,5月中旬进行机插秧,10月中下旬成熟收割水稻,并实行水稻秸秆切碎(8-10cm)全量还田,无秸秆外运,焚烧现象,且不影响下茬水稻和蔬菜种植和田间管理;同时在11月上旬进行上海青撒播,10月下旬每亩地施加700公斤有机肥,翻耕整畦后移栽定植上海青,同时每亩地投放蚯蚓种苗50公斤,12月上旬采收上海青,5月上旬泡田采收蚯蚓。
表4:产值与效益对比表
实施例5
水稻-甘蓝(蚯蚓)模式,实施地点为江苏盐城大丰,大丰冬季平均温度为1.6-3.1℃,极低温为-8.4℃。符合耐寒蔬菜露天种植的条件。具体为在4月中下旬开始水稻稻苗育秧,5月中旬进行机插秧,10月中下旬成熟收割水稻,并实行水稻秸秆切碎(8-10cm)全量还田,无秸秆外运,焚烧现象,且不影响下茬水稻和蔬菜种植和田间管理;12月中旬开始采用小拱棚方式育苗盘育苗,1月下旬进行定植,每亩地施加900公斤有机肥,翻耕整畦后移栽定植甘蓝,同时每亩地投放蚯蚓种苗5公斤,次年5月上旬采收甘蓝,同时泡田采收蚯蚓。
表5:产值与效益对比表
实施例6
水稻-芹菜(蚯蚓)模式,实施地点为江苏南通市,南通市冬季平均温度为3-11℃,极低温为-5.2℃。符合耐寒蔬菜露天种植的条件。具体为在4月中下旬开始水稻稻苗育秧,5月中旬进行机插秧,10月中下旬成熟收割水稻,并实行水稻秸秆切碎(8-10cm)全量还田,无秸秆外运,焚烧现象,且不影响下茬水稻和蔬菜种植和田间管理;同时在8月中旬进行芹菜育苗,11月上旬每亩地施加1000公斤有机肥,翻耕整畦后移栽定植芹菜,同时每亩地投放蚯蚓种苗50公斤,次年2至3月采收芹菜,5月上旬泡田采收蚯蚓。
表6:产值与效益对比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