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鼠兔繁殖饲养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9957阅读:2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鼠兔繁殖饲养笼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型鼠兔繁殖饲养笼。



背景技术:

鼠兔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及周边地区一种特有的动物,因其具有耐低氧、低温等特性,已被开发成为实验动物。鼠兔性格温顺、胆小怕人,有穴居、打洞的习性,普通鼠笼、兔笼均不能很好的饲养、繁殖和研究鼠兔,常造成鼠兔死亡、母兔流产和仔兔夭折。规避不利因素,给鼠兔提供适合存活、繁殖和研究的笼具,是当前影响鼠兔进一步实验动物化的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针对现有鼠兔繁殖饲养笼具的不足,提供的一种新型的鼠兔繁殖饲养笼具,提供了更适宜鼠兔生存繁殖和进行鼠兔研究的笼具,解决了用普通鼠笼兔笼饲养鼠兔难以存活、繁殖后代和研究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一种新型鼠兔繁殖饲养笼,简要包括:金属隔栏(1),饲养笼(2),连接通道(3),繁殖笼盖板(4),人工洞穴(5),繁殖笼(6),排粪室(17),传感器(12)和信号传导线(13),其特征是:将单笼改成饲养笼、繁殖笼和排粪室,主体笼由榫卯结构组合而成并附有信号采集端口的复合笼;所述饲养笼附有饮食卡位,饲养笼侧壁有连接通道与繁殖笼相通;所述连接通道由与饲养笼结合的右半段和与繁殖笼结合的左半段组成,所述右半段凸出饲养笼侧壁,所述左半段穿过繁殖笼侧壁与人工洞穴相连。

所述金属隔栏为不锈钢丝纵横形成的网格,所述网格一端凹下,两端各有一活动金属卡子,所述活动金属卡子与饲养笼上固定卡位对应,组成锁定扣。

所述饲养笼侧壁外侧的连接通道装有金属开关,开关置于在连接通道的滑槽内,所述金属开关为一端折起的不锈钢板,所述不锈钢板宽度略小于连接通道的直径,长度略大于为连接通道的直径。

所述榫卯结构由饲养笼和繁殖笼上凹槽和哑铃型榫头嵌合而成,所述榫头穿过繁殖笼侧板和笼间空隙嵌到饲养笼的侧壁上。

所述信号采集端由笼体壁上的传感器通过信号传导线和信息交换借口与计算机相连;所述信号传导线分为固定部分和非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固定于笼壁上,所述非固定传导线用以连接两笼;所述信息交换接口与两笼的传感器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据鼠兔的习性提供了隐蔽的活动空间和排粪室,饲养笼既可以喂养、繁殖鼠兔,又可以作为运输鼠兔的暂时笼具;两笼可以独立存放鼠兔,便于笼具清洁;笼具上的传感器接口能够做为研究鼠兔生理指标和行为的数据采集器。这套笼具提供了适宜鼠兔的生活环境、适宜鼠兔繁殖和运输并能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多功能笼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详细图;其中包括立体结构剖析示意图(1);金属开关细节图,链接通道和人造洞穴细节图(2)和笼体三视图(3);在笼体三视图中有正视图(3-1),左视图(3-2)和俯视图(3-3)。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一种鼠兔新型繁殖饲养笼,由金属隔栏(1),饲养笼(2),连接通道(3),繁殖笼盖板(4),人工洞穴(5),繁殖笼(6),排粪室(17),传感器(12)和信号传导线(13)组成。所述金属隔栏与隔栏固定件(11)相扣合固定于饲养笼上。所述饲养笼与繁殖笼之间通过榫卯结构组合在一起,所述榫卯结构由饲养笼与繁殖笼的凹槽(10)和哑铃型榫头(9)一一对应固定两笼。所述连接通道从饲养笼笼间连接洞口经繁殖笼盖板、金属开关(16)与人工洞穴相连。所述饲养笼和繁殖笼的盖板由盖板支撑(8)固定于笼屉上。所述传感器(12)通过信号传导线(13)相连,饲养笼上的传导线附有导线扣合槽(15),繁殖笼上的非固定导线游离端可以插入导线扣合槽内联通两个传感器,两个传感器通过信息交换接口(14)与信息接受记录设备(计算机)相连。

工作原理:如图1,鼠兔在饲养笼中饮食、活动,在繁殖笼中躲避不利因素、休息和繁衍后代,在排粪室中定点排粪。本繁殖饲养笼一端开放,利于空气流通和采光。隔栏凹陷处放置兔粮和饮水瓶繁殖笼内装入鼠垫料和土壤,鼠兔在繁殖笼中排粪、临时躲避威胁和繁育仔兔。

更换垫料和土壤时,将兔鼠留在饲养笼中并关闭金属开关,同时搬离饲养笼;揭开繁殖笼盖板清理出准备废弃的垫料和土壤,将繁殖笼和排粪室清洁干净并装填垫料、土壤后,重新搬回饲养笼,扣合榫卯结构。待鼠兔回到繁殖笼后,关闭金属开关,取下饮水瓶和金属隔栏,清洁饲养笼,清洁完毕后放回金属隔栏和饮水瓶,打开金属开关。

运输鼠兔时,将鼠兔留在饲养笼中,关闭金属开关,清除繁殖笼、排粪室内的垫料、土壤和粪便,减轻运输重量。到达目的地后,重新装填垫料、土壤,放回饲养笼,扣合榫卯结构,打开金属开关。

用鼠兔做研究时,在传感器端口联入相应的传感器,并在信息交换接口接入计算机,处理记录实验数据。在传感器接口接入红外摄像机或红外温度探头等传感器可以用来研究鼠兔的行为和体温变化等指标。

以上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结合附图的部分优选实例的详细描述,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依据本发明的原理、结构和构造做若干等效变化,这些等效变化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