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褐色克粪蚊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580724发布日期:2018-10-02 17:48阅读:7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昆虫生物防治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褐色克粪蚊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与昆虫性引诱物质的提取、制备和用与生物防治有关。
背景技术
:褐色克粪蚊(coboldiafuscipes)属双翅目粪蚊科(scatopsidae),是我国平菇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湖北、四川、陕西和福建等省。国外对褐色克粪蚊为害食用菌的报道仅见于韩国。褐色克粪蚊幼虫严重危害黄背木耳、平菇、金针菇、黑木耳和银耳等多种食用菌,取食菌丝体,被害菌丝衰退,菌袋发黑腐烂。同时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传播病毒,第二次对菌袋造成损害。幼菇受害后,菇体变小,菇的产量和品质下降。木耳耳片受害后,耳片畸形或发黑腐烂,致使木耳的产量降低、品质严重受损。在对食用菌害虫的治理过程中,我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化学药物防治具有见效快和杀虫彻底等优点是目前防治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化学防治主要依靠传统的杀虫剂,如幼虫期利用烯虫酯和脲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幼虫和成虫通常使用丙硫克百威,倍硫磷,敌敌畏,氯菊酯和呋线威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是长期使用化学药物导致的问题已被人们普遍关注。目前对褐色克粪蚊的研究较少,仅限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初步利用少量高效、低毒的植物提取物和病毒进行防治。申请人通过试验,利用顶空抽提法提取菌袋的挥发物,发现粗提物对褐色克粪蚊成虫具有引诱作用,申请人将粗提物进行gc-ms分析,确定各组分结构,通过反复的菌房诱集试验,最终确定褐色克粪蚊引诱剂的具体成分。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针对褐色克粪蚊的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其一在于改进褐色克粪蚊诱集剂;其二是在于提高褐色克粪蚊的性引诱剂对成虫的诱集效果,提高对褐色克粪蚊的虫情预报的敏感性,通过更加准确的对褐色克粪蚊进行预测预报,以实现褐色克粪蚊综合治理。本发明的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申请人制备了一种褐色克粪蚊引诱剂,其基本组成为:正十五烷;将所述的正十五烷按如下比例与正己烷混合均匀制得褐色克粪蚊引诱剂,其重量百分配比为:正十五烷1%;正己烷99%。申请人提供了一种褐色克粪蚊引诱剂的制备方法,其基本组成为:正十五烷;将所述的正十五烷按如下比例与正己烷混合均匀制得褐色克粪蚊引诱剂,其重量百分配比为:正十五烷1%;正己烷99%。申请人提供了一种用于褐色克粪蚊引诱剂的使用方法,其要点在于:在每100ul的诱芯中加入100-1000ug的本发明制备的褐色克粪蚊性诱剂,将其作为诱芯固定在黄色粘虫板诱捕器表面上,用于诱捕褐色克粪蚊。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鉴定菌袋中主要挥发物的气相分析(gc)和气质分析(gc-ms)表征。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4-乙基苯甲醛的化学结构式和分子结构。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正十五烷的化学结构式和分子结构。图4:是本发明涉及的十六烷的化学结构式和分子结构。图5:是本发明的涉及的十七烷的化学结构式和分子结构。具体实施方式申请人利用对菌袋的粗提物进行气相分析(gc)和气质分析(gc-ms)分析确定菌袋的挥发物,依据保留时间和数据库检索并鉴定出主要成分为四种:即十五烷、十六烷、十七烷和4-乙基苯甲醛。这四种物质的分子结构分别如图2-5所示。其中:4-乙基苯甲醛的分子式为c9h10o,其分子结构见图2。正十五烷的分子式为c15h30,其分子结构见图3。十六烷的分子式为c16h30,其分子结构见图4。十七烷的分子式为c17h36,其分子结构见图5。申请人提供了一种褐色克粪蚊引诱剂(或称信息素)的配方,基本组成为:正十五烷;将正十五烷按如下比例与正己烷混合均匀制得褐色克粪蚊引诱剂,其重量百分配比为:正十五烷1%(实物量为10mg);正己烷99%(实物量为1ml)。申请人提供了一种褐色克粪蚊引诱剂(或称信息素)的制备方法,其基本组成为:正十五烷;将所述的正十五烷按如下比例与正己烷混合均匀制得褐色克粪蚊引诱剂,其重量百分配比为:正十五烷1%(实物量为10mg);正己烷99%(实物量为1ml)。将上述组分混合均匀即制得褐色克粪蚊引诱剂。为了验证褐色克粪蚊信息素按下列组分的重量百分比范围确定褐色克粪蚊的引诱剂各组分的具体用量:各有效成分(即昆虫信息素主成分)为10mg,有机溶剂(即正己烷)为1ml,按照重量百分比为1:100的浓度配制性诱剂,验证本发明的可行性。表1中给出5个主要配方:表1本发明设计的褐色克粪蚊的引诱剂的几个配方构成将十五烷、十七烷、4-乙基苯甲醛和十六烷按照比例均匀溶解于正己烷中,将每个配方加入在100ul的橡皮诱芯中,待有机溶剂(例如正己烷)挥发后,将诱芯固定在站虫板表面上的中央。选择一个600平方米的培养香菇的菌房,均匀设置3个装有褐色克粪蚊引诱剂的诱捕器、同时设置空白和冰片引诱剂的诱捕器作为对照。每个处理设置6个重复,随机排列。诱捕器放置后的第二天开始检查诱捕褐色克粪蚊的数量,每天调查诱捕的褐色克粪蚊的数量,每两天更换一次粘虫板,持续调查7天。试验效果汇总于表2。表2不同性引诱剂组合对褐色克粪蚊的诱虫效果组别总诱捕量(头)平均诱捕量(头/d)1140233.3824069.673118628.24493926.825102424.38658713.97796522.98845810.90978618.711084220.04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从菌袋中提取的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为正十五烷,以其为主要成分与溶剂正己烷制备而成的性引诱剂对褐色克粪蚊诱集效果最好。本发明的性引诱剂(昆虫信息素)对褐色克粪蚊成虫的诱捕活性高,能有效的减少粪蚊的种群密度,对褐色克粪蚊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