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树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97464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树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经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有机茶叶是一种无污染、纯天然的茶叶,有机茶也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

由于有机茶种植十分严格,投入成本很高,我国目前基地还不多,但是为了健康,提倡全生态技术种植有机茶是非常重要的。有机茶在自然的状态生长,采用有机肥种植,内含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等相比普通茶要高出很多,不仅滋味更醇,口感更香,而且营养更丰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树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茶树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种植环境选择:选择酸性黄土壤或红黄土壤,坡度为20°-30°;

(2)开垦整地:开垦整地,首先是清理地面的树木、灌木和石头,根据茶园的规划布局,保留茶园周围的松树和茶园中间的部分松树,坡地主干道设为S型,基地内沟渠相通,四周开排水沟,并在基地四周架设长为30-55米,宽为5-10米的大棚,并在大棚内设置喷滴灌设备;

第二是清除树根、杂草根;垦殖深度在50厘米以上,对多年生的杂草宿根和藤类根系一定要清除干净;

第三是根据种植地的土质情况,用石灰、硫酸铝、硫酸亚铁或带酸性、碱性的有机肥对土壤酸碱度进行调整,使pH值为5.5至6.8;

(3)耕作、理墒:深翻30-70cm;墒宽包沟2.0m,沟宽40cm,沟深25cm-30cm;并开穴;

(4)茶苗种植:取茶苗按照行距1~1.8米,株距0.25~0.5米,每穴二株的间隔进行种植;

(5)土壤覆盖:把收割下来的各种山草先在晒谷场铺成28~32厘米厚的草坪,用耙子敲打山草,使山草上的种子脱落;在春茶后梅雨前的期间,将山草铺于茶苗下的土壤,铺草时厚度为8~12厘米,铺草后不露土;

(6)耕作松土:对茶苗下的土壤进行松土,第1次要在春茶结束后进行;夏秋茶期间再进行2~3次,松土深度以10~25厘米为宜;

(7)行间饲养蚯蚓:在茶园行间开一条宽30~40厘米,深30厘米的放养沟,沟里铺放堆沤肥、茶树枯枝落叶、稻草等物,加上表土拌和均匀,取蚯蚓分撒到放养沟中,然后盖上松土,浇水,让蚯蚓自然生长、繁衍;

(8)施肥:在茶树根部20-40厘米范围内施用生态能量肥,视植株大小而定每亩约60-80kg,翻动茶树根部的土壤使生态能量肥埋于土下,浇水加湿,在茶树根部浇灌1.5%浓度的EM微生物菌群;

所述生态能量肥是用远红外能量处理培育的多种EM群菌发酵过,其N/P/K比例为3∶18∶12,它还含有各种茶叶所需的微量元素;

(9)温湿度控制:冬春干旱季节,每隔8-12天启动喷滴灌设备,使空气湿度控制在65%-89%;幼苗移栽后至定植成活之前控制大棚内温度为20-28℃,定植成活后至植株封行前温度控制在31-32℃;夏季和秋初用遮光率为65%-75%遮阳网覆盖;

(10)浇水:当茶树需要浇水时,通过先前铺设好的喷淋管用井水或高山泉水进行浇灌;

(11)病虫害的控制:防病虫害以安置的灭虫灯和放置的害虫粘板为主,人工捕捉为辅;冬季将干燥的松针铺在茶树根部。

进一步地,在步骤(6)的过程中,结合松土,在松土的过程中向茶苗下的土壤添加复合肥,每平方米土壤施0.5~1公斤的复合肥,复合肥制作如下:取蜡石2重量份、家禽羽毛22重量份、蛋壳18重量份、贝壳8重量份、魔芋30重量份、苜蓿20重量份、南瓜子10重量份混和磨粉,然后与20重量份沤肥、20重量份清水混匀,制得复合肥。

进一步地,在步骤(8)的过程中,对茶园中喷灌系统的水源进行活化处理与菌液添加,将加入菌液的活化水对茶树进行根部浇灌和叶面喷洒,其中,根部浇灌用水为加入0.1-0.15%EM菌群的活化水,叶面喷洒用水为菌群和活化水按重量比1∶1000的比例搅匀的活化水,叶面喷洒每隔7-15天喷洒一次。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茶叶的含硒量,还能够增加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对人体有着各种有益的功效,使茶叶的营养价值进一步提升。

本发明的方法种出的茶叶纯天然,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茶叶,滋味醇厚,味道芬芳,汤色明亮,满足市场上各种高档的有机茶的需要,对于茶文化的推广和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茶树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种植环境选择:选择酸性黄土壤或红黄土壤,坡度为20°-30°;

(2)开垦整地:开垦整地,首先是清理地面的树木、灌木和石头,根据茶园的规划布局,保留茶园周围的松树和茶园中间的部分松树,坡地主干道设为S型,基地内沟渠相通,四周开排水沟,并在基地四周架设长为30-55米,宽为5-10米的大棚,并在大棚内设置喷滴灌设备;

第二是清除树根、杂草根;垦殖深度在50厘米以上,对多年生的杂草宿根和藤类根系一定要清除干净;

第三是根据种植地的土质情况,用石灰、硫酸铝、硫酸亚铁或带酸性、碱性的有机肥对土壤酸碱度进行调整,使pH值为5.5至6.8;

(3)耕作、理墒:深翻30-70cm;墒宽包沟2.0m,沟宽40cm,沟深25cm-30cm;并开穴;

(4)茶苗种植:取茶苗按照行距1~1.8米,株距0.25~0.5米,每穴二株的间隔进行种植;

(5)土壤覆盖:把收割下来的各种山草先在晒谷场铺成28~32厘米厚的草坪,用耙子敲打山草,使山草上的种子脱落;在春茶后梅雨前的期间,将山草铺于茶苗下的土壤,铺草时厚度为8~12厘米,铺草后不露土;

(6)耕作松土:对茶苗下的土壤进行松土,第1次要在春茶结束后进行;夏秋茶期间再进行2~3次,松土深度以10~25厘米为宜;

(7)行间饲养蚯蚓:在茶园行间开一条宽30~40厘米,深30厘米的放养沟,沟里铺放堆沤肥、茶树枯枝落叶、稻草等物,加上表土拌和均匀,取蚯蚓分撒到放养沟中,然后盖上松土,浇水,让蚯蚓自然生长、繁衍;

(8)施肥:在茶树根部20-40厘米范围内施用生态能量肥,视植株大小而定每亩约60-80kg,翻动茶树根部的土壤使生态能量肥埋于土下,浇水加湿,在茶树根部浇灌1.5%浓度的EM微生物菌群;

所述生态能量肥是用远红外能量处理培育的多种EM群菌发酵过,其N/P/K比例为3∶18∶12,它还含有各种茶叶所需的微量元素;

(9)温湿度控制:冬春干旱季节,每隔8-12天启动喷滴灌设备,使空气湿度控制在65%-89%;幼苗移栽后至定植成活之前控制大棚内温度为20-28℃,定植成活后至植株封行前温度控制在31-32℃;夏季和秋初用遮光率为65%-75%遮阳网覆盖;

(10)浇水:当茶树需要浇水时,通过先前铺设好的喷淋管用井水或高山泉水进行浇灌;

(11)病虫害的控制:防病虫害以安置的灭虫灯和放置的害虫粘板为主,人工捕捉为辅;冬季将干燥的松针铺在茶树根部。

在步骤(6)的过程中,结合松土,在松土的过程中向茶苗下的土壤添加复合肥,每平方米土壤施0.5~1公斤的复合肥,复合肥制作如下:取蜡石2重量份、家禽羽毛22重量份、蛋壳18重量份、贝壳8重量份、魔芋30重量份、苜蓿20重量份、南瓜子10重量份混和磨粉,然后与20重量份沤肥、20重量份清水混匀,制得复合肥。

在步骤(8)的过程中,对茶园中喷灌系统的水源进行活化处理与菌液添加,将加入菌液的活化水对茶树进行根部浇灌和叶面喷洒,其中,根部浇灌用水为加入0.1-0.15%EM菌群的活化水,叶面喷洒用水为菌群和活化水按重量比1∶1000的比例搅匀的活化水,叶面喷洒每隔7-15天喷洒一次。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