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壁透气花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1874阅读:1132来源:国知局
侧壁透气花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花盆,尤其涉及一种能保持盆栽透气又不漏水的花盆。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加剧,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空气质量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经研究表明,室内的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以下六种,包括苯、甲醛、邻苯二甲酸盐、三氯乙烯、甲苯和氨。目前在国内民用建筑标准中,室内甲醛的含量不得高于每立方0.08毫克,苯的含量不得高于每立方0.09毫克,氨的含量不得高于每立方米0.2毫克。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人们把各式各样的植物搬进入室内,例如,虎尾兰,龟背竹,白掌,千年木,垂叶榕,吊兰,绿萝,黄金葛,铁线蕨,银皇后等,将其种植在花盆中并摆设在室内。这些植物经研究表明对于吸收室内空气污染物有较强的能力,比如绿萝可以吸收苯,三氯乙烯,甲醛等。

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盆栽植物主要通过土壤吸附空气中的甲醛等污染气体,以及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染气体。因此保持盆栽土壤良好透气,对于盆栽吸收分解室内污染气体起到关键作用,但目前的花盆都难以让土壤良好透气又不漏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能保持盆栽透气又不漏水的花盆实有必要。

一种侧壁透气花盆,其包括一个盛水盘、一个花盘主体。所述盛水盘包括一个用于积水的容置槽;所述花盘主体包括多个上下层叠的中空子单元,所述多个中空子单元内容置土壤,每个中空子单元包括位于其两端的一个上边缘及一个下边缘,相邻中空子单元中位于上层的中空子单元的下边缘低于位于下层的中空子单元的上边缘,且该上层中空子单元的下边缘相对该下层中空子单元的上边缘更邻近所述花盘主体的中心线,以使两者之间形成层叠间隙。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空子单元为中空圆柱形,所述多个中空子单元的外径由邻近盛水盘向远离盛水盘的方向逐渐变小。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空子单元为中空圆柱形,所述多个中空子单元的外径相同。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空子单元的外轮廓为倒圆台形。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中空子单元之间通过卡扣或螺丝相互紧固,或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最邻近盛水盘的中空子单元的下边缘与所述底盆之间,通过卡扣或螺丝相互紧固。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盛水盘为一个透明件。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盛水盘为玻璃盘或透明塑料盘。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盛水盘进一步包括由其侧边缘延伸出来的两个把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壁透气花盆中,一方面,相邻中空子单元中位于上层的中空子单元的下边缘低于位于下层的中空子单元的上边缘,不仅能在上下层的中空子单元之间形成间隙,还能在对盆栽植物浇水时保证水不会从间隙中流出,水从上一层的中空子单元(及其内的土壤)流至下一中空子单元(及其内的土壤),直至流入容置槽中,不会流出花盆。本实用新型增加了每一层土壤的边缘部分与空气的接触,也即增加了每一层土壤的透气性,利于盆栽土壤接触空气,从而最大效率地提升盆栽吸收分解污染气体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侧壁透气花盆的分解结构及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侧壁透气花盆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侧壁透气花盆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侧壁透气花盆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侧壁透气花盆的内设置土壤及其工作原理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侧壁透气花盆的变更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侧壁透气花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侧壁透气花盆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的侧壁透气花盆的盛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壁透气花盆100,其包括一个盛水盘10、一个花盘主体30。

所述盛水盘10为圆盘形,其包括一个用于积水的容置槽10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盛水盘10还包括由侧边缘延伸出来的左右两个把手10B,以方便人手托住把手10B将花盆100移动并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如窗台上,阳台上等。所述把手10B上还设置粗糙表面,以作防滑之用。所述盛水盘10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如玻璃等,以方便使用者观看其内的积水,以判断是否进行加水操作,从而防止植物干枯。在其它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盛水盘10可以采用其它材料,如透明塑料,比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亚克力)等制成,并且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如中空圆柱体形,圆台形等,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

请进一步参阅图4,所述花盘主体30用于收纳土壤及植物根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花盘主体30的外径由邻近盛水盘10向远离盛水盘10的方向逐渐变小。具体地,所述花盘主体30包括多个外径由小逐渐变大的中空子单元32,且所述花盘主体30由多个该中空子单元32层叠而成。每个中空子单元32为中空圆柱体形,每个中空子单元32包括位于其两端的一个上边缘320及一个下边缘322,所述上边缘320靠近所述中空子单元32的顶部,所述下边缘322靠近所述中空子单元32的底部,在其上边缘320的内侧和下边缘322的外侧设置了连接结构,位于上一层的中空子单元32的下边缘322的与位于下一层的中空子单元32的上边缘320一体成型连接。

如图4所示,相邻中空子单元32中位于上层的中空子单元32的下边缘322 低于位于下层的中空子单元32的上边缘320,且该上层中空子单元32的下边缘322相对该下层中空子单元32的上边缘320更邻近所述花盘主体30的中心线M,以使两者之间形成间隙32A。这样就使得在由最上层的中空子单元32中的土壤开始浇水时,积水可从上一层的中空子单元32(及其内的土壤)流至下一中空子单元32(及其内的土壤),而不会从间隙32A中流出,最后流到所述盛水盘10中(参考图4及图5)。每一层的间隙增加了每一层土壤的边缘部分与空气的接触,也即增加了每一层土壤的透气性。

需要指明的是,位于最下一层的中空子单元的下边缘322与盛水盘10的内边缘大小以其两者之间可以相适配为宜,其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卡扣或螺丝结构实现组装与拆解。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最下层,也即最邻近所述盛水盘10的中空子单元32的下边缘322上设置四个凸起325,对应地,在盛水盘10的内边缘上设置与其相适配的四个导向槽12及一个圆环形内凹槽14,其中四个导向槽12与所述圆环形内凹槽14相贯通,安装时,将四个凸起325导入所述导向槽12后相对旋转该盛水盘10及该花盘主体30,使得所述四个凸起325滑入所述圆环形内凹槽14中,实现盛水盘10与花盘主体30的连接。

另外,例如在本实施例所示出的采用多个中空子单元32层叠而成的花盘主体30中,相邻中空子单元32之间的连接方式也不局限于一体结构,其也可以以卡扣或螺丝紧固方式等拼接而成,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

如图6所示,所述花盘主体30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是做成一个中空圆柱形的整体结构,同样是由中空子单元32层叠而成,但每一个中空子单元32的大小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花盘主体30由塑料制成,当然其也可以采用其它材料,如木材、陶瓷等,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侧。

如图5所示,使用时,一方面,防水透气花盘主体30能够透气但防止浇水时溢出,对盆栽植物浇水时,水可从上一层的中空子单元32(及其内的土壤)流至下一中空子单元32(及其内的土壤),而不会从间隙32A中流出,最终流到所述盛水盘10中(参考图4及图5),而每个中空子单元之间的间隙增加了每一层土壤的边缘部分与空气的接触,也即增加了每一层土壤的透气性,利于土壤和微生物吸附分解空气中的污染气体,从而最大效率地提升盆栽吸收分解污染气 体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盛水盘10用透明材料制成,如玻璃等,以方便使用者观看其内的积水,从而可以判断是否进行加水操作,从而进一步防止植物干枯而死。

请参阅图7及图8,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壁透气花盆200,其包括一个盛水盘210、一个花盘主体230。

所述透气花盆2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侧壁透气花盆100的结构相类似,区别在于:每个中空子单元232的外轮廓做成倒圆台形,并通过将其相互层叠而成所述花盘主体230,相邻中空子单元232之间通过加强筋270实现结构的整体连接。花盘主体230由多个中空子单元233通过卡扣或者螺丝紧固而成,整体上具有圆柱形的外轮廓。

另外,如图7所示,在最下层,也即最邻近盛水盘210的中空子单元232的下边缘上设置四个凸起2325,对应地,在盛水盘10的内边缘上设置四个与其相适配的导向槽212及四个内凹214(详见图9),其中四个导向槽212与所述内凹槽214相贯通,安装时,将四个凸起2325导入所述导向槽212后相对旋转该盛水盘210及该花盘主体230,使得所述四个凸起2325滑入所述内凹槽214中,实现盛水盘210与花盘主体230的连接,如图8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防水透气花盘主体230能够透气但防止浇水时溢出,对盆栽植物浇水时水可从上一层的中空子单元232(及其内的土壤)流至下一中空子单元232(及其内的土壤),不会从两层的间隙中流出,最终流入所述盛水盘210中,而每个中空子单元之间的间隙增加了每一层土壤的边缘部分与空气的接触,也即增加了每一层土壤的透气性,利于土壤和微生物吸附分解空气中的污染气体,从而最大效率地提升盆栽吸收分解污染气体的效率。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