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古树、名木保护技术,具体是一种古树、名木保护杆。
背景技术:
古树、名木保护具有诸多价值(包括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等)。古树、名木在生长过程中,某些枝干容易因病虫害等原因而变得衰弱。这些衰弱枝干一旦遭遇大风天气,便会被轻易吹断,由此导致古树、名木受损。因此,倘若能够发明一种能够对古树、名木的衰弱枝干进行保护的装置,便可以有效防止古树、名木受损。然而目前并无这样一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目前尚无一种能够对古树、名木的衰弱枝干进行保护的装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古树、名木保护杆。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古树、名木保护杆,包括杆体部分、大钳体部分、小钳体部分;
所述杆体部分包括第一杆段、第二杆段、第三杆段、第四杆段、万向节、复位弹簧;第一杆段的后端面开设有螺纹凹孔;第二杆段的前端面垂直固定有螺柱,该螺柱可拆卸地旋拧于螺纹凹孔内;第三杆段的后端和第四杆段的前端通过万向节相互铰接在一起;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杆段的后端面和第三杆段的前端面固定;
所述大钳体部分包括两个相互对称的大弧形钳臂;每个大弧形钳臂均包括大弧形钳臂前段、大弧形钳臂后段、大弧形弹簧;大弧形钳臂前段的前端向外翘起,且翘起部贯通开设有螺孔;大弧形弹簧后段的后端固定于第一杆段的前端面边缘;大弧形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大弧形钳臂前段的后端和大弧形弹簧后段的前端固定;
所述小钳体部分包括两个相互对称的小弧形钳臂;每个小弧形钳臂均包括小弧形钳臂前段、小弧形钳臂后段、小弧形弹簧;小弧形钳臂前段的前端固定于第四杆段的后端面边缘;小弧形钳臂后段的后端向外翘起,且翘起部贯通开设有螺孔;小弧形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小弧形钳臂前段的后端和小弧形钳臂后段的前端固定。
具体使用过程如下:首先,通过两个大弧形钳臂将古树、名木的健壮枝干钳住,并在两个大弧形钳臂上的螺孔内穿入螺栓,由此将古树、名木的健壮枝干箍紧。然后,通过两个小弧形钳臂将古树、名木的衰弱枝干钳住,并在两个小弧形钳臂上的螺孔内穿入螺栓,由此将古树、名木的衰弱枝干箍紧。此时,古树、名木的健壮枝干和衰弱枝干相互牵拉在一起。当遭遇大风天气时,由于健壮枝干不会被轻易吹断,在健壮枝干的牵拉作用下,衰弱枝干也变得不会被轻易吹断,由此对古树、名木的衰弱枝干进行保护。在上述过程中,当枝干在风中摇晃时,复位弹簧随着枝干的摇晃发生弹性形变,第三杆段和第四杆段围绕万向节进行相对转动,由此起到缓冲扭力的作用。两个大弧形弹簧和两个小弧形弹簧的作用是保证两个大弧形钳臂和两个小弧形钳臂能够钳住不同直径的枝干。具体而言,使用者能够根据枝干的直径调整两个大弧形钳臂的钳口和两个小弧形钳臂的钳口。调整两个大弧形钳臂的钳口和两个小弧形钳臂的钳口时,两个大弧形弹簧和两个小弧形弹簧随着枝干的直径变化而发生弹性形变。通过调节螺柱拧入螺纹凹孔的深度,可以调节本实用新型的总长度,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将不同距离的健壮枝干和衰弱枝干相互牵拉在一起。
基于上述过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古树、名木保护杆通过采用全新的结构,实现了对古树、名木的衰弱枝干进行保护,由此有效防止了古树、名木受损。
进一步地,还包括顶杆;顶杆的前端呈尖刺状;顶杆的后端面开设有螺纹凹孔;第二杆段上的螺柱可拆卸地旋拧于该螺纹凹孔内。使用时,将第一杆段从第二杆段上拧下,并将顶杆拧在第二杆段上。然后,通过两个小弧形钳臂将古树、名木的主干钳住,并将顶杆的前端插入地面。最后,在两个小弧形钳臂上的螺孔内穿入螺栓,由此将古树、名木的主干箍紧,从而对古树、名木的主干进行支撑保护。在上述过程中,当主干在风中摇晃时,复位弹簧随着主干的摇晃发生弹性形变,第三杆段和第四杆段围绕万向节进行相对转动,由此起到缓冲扭力的作用。两个小弧形弹簧的作用是保证两个小弧形钳臂能够钳住不同直径的主干。具体而言,使用者能够根据主干的直径调整两个小弧形钳臂的钳口。调整两个小弧形钳臂的钳口时,两个小弧形弹簧随着主干的直径变化而发生弹性形变。通过调节螺柱拧入螺纹凹孔的深度,可以调节本实用新型的总长度,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对不同倾斜度的主干进行支撑保护。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有效解决了目前尚无一种能够对古树、名木的衰弱枝干进行保护的装置的问题,适用于古树、名木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杆段,2-第二杆段,3-第三杆段,4-第四杆段,5-万向节,6-复位弹簧,7-大弧形钳臂前段,8-大弧形钳臂后段,9-大弧形弹簧,10-小弧形钳臂前段,11-小弧形钳臂后段,12-小弧形弹簧,13-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古树、名木保护杆,包括杆体部分、大钳体部分、小钳体部分;
所述杆体部分包括第一杆段1、第二杆段2、第三杆段3、第四杆段4、万向节5、复位弹簧6;第一杆段1的后端面开设有螺纹凹孔;第二杆段2的前端面垂直固定有螺柱,该螺柱可拆卸地旋拧于螺纹凹孔内;第三杆段3的后端和第四杆段4的前端通过万向节5相互铰接在一起;复位弹簧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杆段2的后端面和第三杆段3的前端面固定;
所述大钳体部分包括两个相互对称的大弧形钳臂;每个大弧形钳臂均包括大弧形钳臂前段7、大弧形钳臂后段8、大弧形弹簧9;大弧形钳臂前段7的前端向外翘起,且翘起部贯通开设有螺孔;大弧形弹簧后段8的后端固定于第一杆段1的前端面边缘;大弧形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大弧形钳臂前段7的后端和大弧形弹簧后段8的前端固定;
所述小钳体部分包括两个相互对称的小弧形钳臂;每个小弧形钳臂均包括小弧形钳臂前段10、小弧形钳臂后段11、小弧形弹簧12;小弧形钳臂前段10的前端固定于第四杆段4的后端面边缘;小弧形钳臂后段11的后端向外翘起,且翘起部贯通开设有螺孔;小弧形弹簧12的两端分别与小弧形钳臂前段10的后端和小弧形钳臂后段11的前端固定。
还包括顶杆13;顶杆13的前端呈尖刺状;顶杆13的后端面开设有螺纹凹孔;第二杆段2上的螺柱可拆卸地旋拧于该螺纹凹孔内。
复位弹簧6、大弧形弹簧9、小弧形弹簧12均为硬弹簧。
具体实施时,万向节5的最大工作角度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