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孵化箱,特别是涉及一种刺鲃受精卵人工孵化框。
技术背景
目前,还没有一种专门用于刺鲃受精卵人工孵化的设施,常采用常规孵化设施进行孵化;受精卵孵化时,先对受精卵进行脱粘,脱粘后置于孵化网箱或孵化桶中进行孵化。但是,孵化网箱因四周未加以固定,底部不平整,受精卵容易堆积,极易造成受精卵缺氧而停止发育,最终导致死亡,出膜阶段,受精卵更易因受挤压,而导致出膜失败;孵化桶从底部进水,使受精卵始终处于翻滚状态,其主要用于漂浮性卵鱼类受精卵的孵化,刺鲃属产微粘性卵鱼类,受精卵微粘性,自然状态下,受精卵常在石头缝隙中孵化,孵化过程中,受精卵始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所以,孵化桶的孵化条件并不完全适合刺鲃,实验也表明,孵化桶的孵化率要低于孵化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孵化率较高的刺鲃受精卵人工孵化框。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刺鲃受精卵人工孵化框,包括具有浮力的固定框、设在所述固定框内的若干个孵化框,所述孵化框为立方体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四个侧面和底面均设有绷紧的尼龙网,所述孵化框通过高度调节孔与固定框活动连接。
所述固定框为正方形,所述孵化框为四个,分别设在固定框内的四角。
所述固定框上设有用于孵化框遮阳的遮阳布。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孵化框内的尼龙网平整,不会造成受精卵的堆积,出膜时不会挤压受精卵而影响出膜;孵化框可以调节受精卵的入水深度,遮阳布可以避免阳光过强造成对受精卵的影响。本实用新型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同时能提高受精卵孵化率。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刺鲃受精卵人工孵化框,包括具有浮力边长L1×边长L1为1200mm×1200mm的正方形固定框4、设在所述固定框4内的四个孵化框,所述孵化框为由竖杆7和上下横杆6、8构成的边长L2×边长L2×高H为500mm×500mm×400mm的长方体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四个侧面和底面均设有绷紧的60目尼龙网3,所述孵化框通过高度调节孔与固定框活动连接,高度调节孔为设在孵化框竖杆7上的四个插孔9,与设在固定框4上的定位孔5对应,四个插孔9所调节孵化框的吃水深度分别为200mm、250mm、300mm和350mm。固定框4的四角上通过撑杆2设有用于孵化框遮阳的遮阳布1,可以避免阳光过强造成对受精卵的影响。四个孵化框分别设在固定框4内的四角,孵化框之间留有200mm的间距L3,以利于水体交换。在孵化框的两个面用插销(木条或铁丝)11穿过固定框4上的定位孔5和孵化框竖杆7上的插孔9,可以将孵化框固定在固定框4上。插销11插入孵化框竖杆7上不同高度的插孔9,可以调节孵化框的吃水深度,调节受精卵的入水深度。
受精卵孵化时,先将固定框置于微流水水面上用绳索固定,刺鲃受精卵脱粘后,倒入孵化框,轻轻搅动受精卵,使其平铺于孵化框底部的尼龙网3上;接通充气泵电源,对水体进行充气,以补充水体氧气,满足受精卵的孵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