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宽幅压沟播种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6930阅读:1038来源:国知局
小麦宽幅压沟播种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播种机具,具体为一种小麦宽幅压沟播种耧。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在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种植区中,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被广泛推广,在当前有机肥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秸秆逐年还田,对改良土壤结构、补充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地生产潜力等意义重大;但是,由此也带来不少问题,特别是玉米还田秸秆严重影响小麦整地质量,进而影响播种质量,不是因土壤翘虚在成吊根死苗,便是因拖拉拽掖造成缺苗断垄或苗拥苗挤(疙瘩苗)。生产上,麦农采用传统的条播方式,因担心群体不足而普遍盲目加大播量,不仅增加了种子投入成本,而且因小苗拥挤过多,进一步加重了个体之间的竞争,出现苗弱、苗小、蘖弱、蘖小的现象,进而导致穗小粒少、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发明了小麦宽幅播种、小麦宽幅+撒播组合播种、小麦双行硬茬沟播等技术,对传统的条播技术进行了改进。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小麦宽幅播种和小麦宽幅+撒播组合播种等方式,在提高小麦种子的分散度、均匀度等方面有突出表现,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因土壤翘虚而导致的吊根死苗等问题;单一撒播技术也可提高小麦种子的分散度、均匀度,但是比较浪费种子,且田间通风不良;小麦双行硬茬沟播技术是一项新技术,可在玉米机械收获后硬茬播种小麦,通过双行探墒沟播,提高出苗效果,节约种子用量,提高播种均匀度,并发挥被玉米秸秆的覆盖作用等,但播种均匀度相对较差,且当年应用效果尚可,连年应用,土壤不能深松、深旋,土壤通透性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播种机具存在土壤翘虚、通风效果差且土壤通透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小麦宽幅压沟播种耧。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小麦宽幅压沟播种耧,包括机架,机架上方设置有肥料斗和种子斗,机架下方设置有旋耕机构,旋耕机构前上方的机架上固定有倾斜设置的肥料弹射板,肥料斗上连接有出口位于肥料弹射板上倾斜面上方的肥料管,旋耕机构后方的机架上设置有若干左右分布的秸秆分流开沟器,秸秆分流开沟器后方的机架上均设置有压实压沟轮,压实压沟轮后方的机架上均设置有与种子斗连通的宽幅排种器,宽幅排种器后方的机架上均设置有种子压实轮,种子压实轮的中心轴与肥料斗和种子斗的中间轴之间均通过传动链条连接。

作业时,采用拖拉机输出动力带动旋耕机构进行旋耕,在肥料弹射板的作用下,使肥料斗内导出的肥料通过肥料弹射板均匀撒施于土壤,并通过旋耕机构均匀旋施于土壤,然而通过秸秆分流开沟器将秸秆进行分流开沟,其下紧跟压实压沟轮将旋虚的土壤进行压沟压实,接着宽幅排种器将小麦种子均匀铺撒在压实的土面上,最后通过种子压实轮及覆土装置,种子与压实的土壤紧密接触,并覆盖适量虚土,完成播种,克服了现有播种机具存在土壤翘虚、通风效果差且土壤通透性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可靠,通过秸秆分流将小麦种子播于秸秆下的土壤实处,克服了玉米还田秸秆对小麦播种质量的影响,不需增加播量,节约成本,而且通过土壤压实和种子压实,避免了深松或旋耕后土壤翘虚对播种质量的影响,不会出现吊根死苗现现象,同时通过肥料弹射板将肥料均匀弹射于田间,并通过旋耕机构均匀分散到耕作层土壤中,降低肥料烧坏种子的风险,利于根系对肥料的吸收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机架,2-肥料斗,3-种子斗,4-旋耕机构,5-肥料弹射板,6-肥料管,7-秸秆分流开沟器,8-压实压沟轮,9-宽幅排种器,10-种子压实轮,11-传动链条。

具体实施方式

小麦宽幅压沟播种耧,包括机架1,机架1上方设置有肥料斗2和种子斗3,机架1下方设置有旋耕机构4,旋耕机构4前上方的机架1上固定有倾斜设置的肥料弹射板5,肥料斗2上连接有出口位于肥料弹射板5上倾斜面上方的肥料管6,旋耕机构4后方的机架1上设置有若干左右分布的秸秆分流开沟器7,秸秆分流开沟器7后方的机架1上均设置有压实压沟轮8,压实压沟轮8后方的机架1上均设置有与种子斗3连通的宽幅排种器9,宽幅排种器9后方的机架1上均设置有种子压实轮10,种子压实轮10的中心轴与肥料斗2和种子斗3的中间轴之间均通过传动链条11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