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补苗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1398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补苗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种植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水稻补苗船。



背景技术:

水稻完成插秧后,要及时查苗、补苗。对于缺苗严重的地块,要及时移密补稀,使水稻植株分布均匀,个体生长平衡。

水稻通过插秧机插秧后,经常有遗落和空缺,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人工方式完成补苗,在补苗时作业人员往往通过桶、筐等工具运送秧苗,由于桶、筐等工具无法进入稻田,作业人员通常站在田边采用抛、扔的方法将秧苗集中投送至需要补苗的位置,这种作业方式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造成秧苗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稻补苗船,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稻田在补苗时,没有专用的工具,造成秧苗浪费严重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稻补苗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上设有容纳秧苗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上设有可收缩的隔板,所述隔板将容纳腔分为上、下两层,所述隔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容纳腔的侧壁上,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固定第一板体的凸耳,所述第一板体、凸耳上均开设有与销轴配合的销孔;所述第二板体插接在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一板体设有容纳第二板体的插槽,所述第二板体的宽度大于插槽的深度,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上还固定有支撑第二板体的支撑块,凸耳与支撑块分别位于容纳腔的相对两侧壁上,所述第二板体上还固定有把手,所述把手通过螺纹连接在第二板体上,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上均设有容纳秧苗的腔体;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上还设有磁铁,所述磁铁位于凸耳的上方,所述第一板体上设有与磁铁吸附的磁性体,所述磁铁粘接在容纳腔的侧壁上,所述磁性体粘接在第一板体上;所述船体上还设有便于提起船体的提手,所述船体的两端设有固定提手的立板,所述提手转动连接在立板上,所述提手上还套设有橡胶层。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支撑块卡接在容纳腔的侧壁上,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上设有卡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与卡块配合的卡槽。支撑块与船体固定可靠,并且,支撑块在固定过程中不需要在船体上开孔,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船体漏水,延长了船体的使用寿命。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二板体上一体式设有凸柱,所述支撑块上设有与凸柱配合的凹槽。第二板体被凸柱、凹槽锁定,从而可以避免在使用时第二板体误动作,优化了补苗船的使用性能。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上均一体式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加强筋的设置提高了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的强度,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上可以放置更多的秧苗,优化了补苗船的使用性能。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立板上螺纹连接有固定提手的定位销,所述提手上设有与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所述立板焊接在船体上。提手与立板固定可靠,优化了补苗船的使用性能;立板焊接在船体上,立板固定时,无需在船体上开孔,延长了船体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稻补苗船,具有如下优点:船体上设有容纳腔,在容纳腔的侧壁上还设有隔板,隔板将容纳腔分为上、下两层,从而使得容纳腔的上、下两层均可以放置秧苗,增大了补苗船的容积,优化了补苗船的使用性能,船体可以方便地进入稻田内,作业人员在补苗过程中,可以方便地推动船体移动,相对于现有技术,在补苗时不需要抛、扔秧苗,降低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并且,避免了秧苗的浪费;

隔板为可收缩板,在具体使用时操作十分方便,位于隔板上的秧苗使用完毕后可以方便地将隔板收拢,然后再对位于容纳腔下层的秧苗进行使用,操作方便;

容纳腔的侧壁上设置磁铁,在第一板体上设置磁性块,隔板收拢后可以方便地固定在容纳腔的侧壁上,便于作业人员取出位于容纳腔内的秧苗;

船体上设置提手,便于作业人员将船体提起,从而使得船体便于携带,优化了补苗船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稻补苗船的主视图;

附图2是附图1中A-A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稻补苗船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一种水稻补苗船,包括船体1,该船体1可由塑料材料制得,由于秧苗本身重量并不大,因此,采用塑料制得的船体1即可满足使用需求,所述船体1上设有容纳秧苗的容纳腔2,秧苗放置在容纳腔2内,船体1放置在稻田里,作业人员即可方便地在稻田内移动船体1;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容纳腔2的侧壁上设有可收缩的隔板3,所述隔板3将容纳腔2分为上、下两层,上、下两层均可以放置秧苗,位于上层的秧苗放置在隔板3上,位于下层的秧苗放置在船体1上,所述隔板3包括第一板体4和第二板体5,所述第一板体4通过销轴6转动连接在容纳腔2的侧壁上,所述容纳腔2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固定第一板体4的凸耳7,所述第一板体4、凸耳7上均开设有与销轴6配合的销孔;所述凸耳7与船体1为一体式结构,隔板3转动连接在容纳腔2的侧壁上,该设置使得上层秧苗用完后,可以方便地旋转隔板3,使隔板3与船体1的侧壁平行,便于作业人员取出下层秧苗,所述容纳腔2的侧壁上还设有磁铁12,所述磁铁12位于凸耳7的上方,所述第一板体4上设有与磁铁12吸附的磁性体13,所述磁铁12粘接在容纳腔2的侧壁上,所述磁性体13粘接在第一板体4上;磁铁12与磁性体13吸附即可方便地对隔板3进行定位,优化了补苗船的使用性能;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二板体5插接在第一板体4上,所述第一板体4设有容纳第二板体5的插槽8,所述第二板体5的宽度大于插槽8的深度,所述容纳腔2的侧壁上还固定有支撑第二板体5的支撑块9,凸耳7与支撑块9分别位于容纳腔2的相对两侧壁上,第二板体5一端搭接在支撑块9上,第二板体5的另一端搭接在第一板体4上,从而使得隔板3上可以放置秧苗,所述支撑块9卡接在容纳腔2的侧壁上,所述容纳腔2的侧壁上设有卡块16,所述支撑块9上设有与卡块16配合的卡槽17,支撑块9卡接在船体1的侧壁上,优化了船体1的使用性能;所述第二板体5上一体式设有凸柱18,所述支撑块9上设有与凸柱18配合的凹槽19,该设置可以避免作业人员在补苗时碰触第二板体5,造成第二板体5误动作,优化了补苗船的使用性能;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二板体5上还固定有把手10,所述把手10通过螺纹连接在第二板体5上,便于作业人员操作第二板体5,所述第一板体4、第二板体5上均设有容纳秧苗的腔体11;腔体11可以容纳秧苗,优化了船体1的使用性能,另外,腔体11还可以减轻船体1的重量,降低了船体1的制造成本;

如图1、图2所示,所述船体1上还设有便于提起船体1的提手14,所述船体1的两端设有固定提手14的立板15,所述提手14转动连接在立板15上,所述提手14上还套设有橡胶层;所述立板15上螺纹连接有固定提手14的定位销21,所述提手14上设有与定位销21配合的定位孔,所述立板15焊接在船体1上,作业人员向船体1内补充秧苗时,可以方便地将船体1提起,操作十分方便。

上述实施方式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秧苗放置在船体1内,然后将船体1放置在稻田里,作业人员在补苗时,可以方便地移动船体1,相对于现有技术,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了秧苗的浪费。

一种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优化方式,所述第一板体4、第二板体5上均一体式设有加强筋20,所述加强筋20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提高了第一板体4、第二板体5的强度,延长了第一板体4、第二板体5的使用寿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旨在体现本实用新型的突出技术效果和优势,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的是,一切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所做出的修改、变化或者替代技术特征,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主张的技术范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