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鱼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2292阅读:85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鱼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竿,具体地说是一种便携式鱼竿。



背景技术:

鱼竿是一种捕鱼工具,外形为细长杆状物,通常有一个末端,由末端到前端逐渐变细变尖,要用一根钓线连接带有饵料的鱼钩来使用。在使用时,这种鱼竿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每支鱼竿的总长度都的固定的,其长度无法调节,携带十分不便,没有一种较长的外套可套在鱼竿外侧,鱼竿过长,在放置时需要格外提供放置场所,储存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组装的便携式鱼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携式鱼竿,包括竿体、连接在竿体尾部的手柄和设置在手柄中部的鱼线轮安装部,所述手柄外侧套装防滑套,所述手柄为中空的管状,且手柄的内腔直径大于竿体尾部的外径,所述竿体由多段不同直径的连接杆连接在一起组成,两相邻连接杆之间通过紧固套连接,所述紧固套的外侧安装导线环,手柄的尾部连接端盖,所述端盖具有一个容置竿体尾部的内腔,所述端盖的内腔内壁上设有凹槽,凹槽内铰接卡爪,所述竿体尾部具有一个与卡爪的钩状端相匹配的卡槽,另有固定环套装在手柄与竿体的连接处外侧,所述固定环的上端通过螺纹与竿体连接,所述固定环的下端可转动的连接到手柄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线环可拆卸的安装到紧固套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紧固套的外环面上设置沿紧固套轴线方向设置的条形槽,所述条形槽的侧壁上设有卡装槽,所述导线环的安装座底部连接卡条,所述卡条具有一个卡入卡装槽的钩状端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竿体从头部到尾部的连接杆外径依次由短到长。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携式鱼竿手柄具有一个可容置竿体的内腔,可将部分竿体收入手柄中,同时,手柄尾部的端盖可将手柄锁住,避免竿体从手柄中滑出,使用方便,缩短了鱼竿的整体长度,无论携带或储存都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手柄部分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导线环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携式鱼竿,包括竿体、连接在竿体尾部的手柄2和设置在手柄2中部的鱼线轮安装部3,鱼线轮安装在鱼线轮安装部3处,鱼线轮安装部3两侧的手柄2外侧均套装防滑套4,避免手握时打滑,所述竿体可以设置成中空管状,减轻竿体的整体重量,使竿体更方便携带。

所述手柄2为中空的管状,手柄2内具有一个腔室,且手柄2的内腔直径大于竿体尾部的外径,竿体可插入手柄2的内腔中,从而缩短鱼竿的整体长度,所述竿体由多段不同直径的连接杆1连接在一起组成,且竿体从头部到尾部的连接杆1外径依次由短到长,两相邻连接杆1之间通过紧固套5连接,多段连接杆1固定连接,所述紧固套5避免两连接杆1的连接处松动,所述紧固套5的外侧安装导线环6,手柄2的尾部连接端盖7,所述端盖7可转动的安装在手柄2尾部,所述端盖7具有一个容置竿体尾部的内腔,所述端盖7的内腔内壁上设有凹槽8,凹槽8内设置卡爪9,所述卡爪9一端铰接到凹槽8的侧壁上,所述卡爪9的另一端为钩状端,所述竿体尾部具有一个与卡爪9的钩状端相匹配的卡槽10,所述卡槽10的两端为开放端,通过转动端盖7,可使卡爪9从卡槽10的一开放端进入卡槽10中,卡爪9的钩状端卡入卡槽10中,从而使竿体紧固在手柄2中,避免竿体滑出,再次转动端盖7,可使卡爪9从卡槽10的开放端转出,此时竿体不在紧固在手柄2内,可将竿体拉出,另有固定环11套装在手柄2与竿体的连接处外侧,所述固定环11的上端通过螺纹与竿体连接,所述固定环11的下端可转动的连接到手柄2上,拉出竿体后,转动固定环11,通过固定环11强竿体位置锁定,完成鱼竿的组装。

所述导线环6可拆卸的安装到紧固套5上。

所述紧固套5的外环面上设置沿紧固套5轴线方向设置的条形槽12,所述条形槽12的侧壁上设有卡装槽,所述导线环6的安装座底部连接卡条13,所述卡条13具有一个卡入卡装槽的钩状端部,拉动卡条13,使卡条13的钩状端部离开卡装槽,从而将导线环6取下,取下导线环6后,可将竿体收入手柄2的内腔中。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