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育烟蚜茧蜂繁殖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2285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培育烟蚜茧蜂繁殖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培育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利用烟苗培育烟蚜茧蜂繁殖的装置。



背景技术:

烟蚜茧蜂是蚜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烟田对烟蚜的自然寄生率达到了50%左右,烟蚜茧峰将卵产于蚜虫的体内,烟蚜茧蜂的幼虫在烟蚜虫体内利用烟蚜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发育,最终导致烟蚜死亡,形成僵蚜;僵蚜羽化后又寻找新的烟蚜产卵、寄生,如此循环保护烟草不被蚜虫侵蚀,提高烟叶的生长率。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烟蚜茧蜂的繁殖率,在育苗的同时利用利用烟苗上的烟蚜进行人工繁殖蚜茧蜂,然后再将培育出的烟苗和蚜茧蜂同时移栽到大田种植的烟叶和其他作物让蚜茧蜂进行进一步繁殖,达到生物防治蚜虫的目的,但是烟苗在移动栽培时容易受到机械损伤和根系损伤,加之放蜂期间多为高温高湿天气,僵蚜苗往往容易死亡腐烂,在造成僵蚜坏死的同时也给烟田病害的滋生创造了条件,烟草是一种易感多种病害作物,且潜伏期短,爆发迅速,给产值带来较大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方便移栽和放蜂的烟蚜茧蜂繁殖装置,可以避免在移动育有烟蚜茧蜂的烟苗时对其造成损害死忙,提高带有僵蚜的烟苗存活率,也进一步提高烟蚜茧蜂的繁殖数量。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培育烟蚜茧蜂繁殖的装置,包括矩形支架和矩形支架上套接的纱网,所述矩形支架下方设有与矩形支架活动连接的育苗盆,所述育苗盆分为内层和外层,内层和外层中间由汲取海绵隔开,所述矩形支架上方设有挂架,所述挂架通过四根支撑杆与矩形支架的四个角相连接,所述挂架与支撑杆之间设有遮阳板。

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烟蚜茧蜂繁殖装置,育苗盆内层用来装土和栽种烟苗,外层用来灌溉营养液,因为在大棚内栽种烟苗放置烟蚜茧蜂,在将带有烟蚜茧蜂的烟苗放置田间进行放蜂,这样的搬动势必会损伤烟苗和损失一部分烟蚜茧蜂;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大棚内将若干育苗盆放在一起先养殖蚜茧蜂,当需要移植时将覆盖有纱网的矩形支架罩上,然后将该装置运输至烟草田间用支架均匀蜂挂在烟田中,土壤和营养液可以保证烟苗不腐烂不死亡,也不需要另行移栽,避免根系的损坏;遮阳板的设计又能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冲刷,确保烟苗的生长环境和烟蚜茧蜂的繁殖数量。汲取海绵将土壤和营养液分开,可以均匀的将营养液吸收并分布在土壤中,保证烟苗的存活率。

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杆上可拆卸的覆盖有纱网,当烟蚜茧蜂繁殖一定数量时就需要移至烟田中消灭蚜虫,纱网的设计可以防止在搬动装置时烟蚜茧蜂飞走,到了烟田中又可将该纱网摘除,保证烟蚜茧蜂可以飞出来。

进一步限定,所述纱网在位于矩形支架的一侧设有拉链,此拉链的设计方便补给营养液,也方便更换死亡的烟苗,因为在养殖烟苗过程中难免会有死亡。

进一步限定,所述育苗盆内层宽度大于外层宽度,保证土壤足量,因为营养液的需求量小于土壤的需求量。

更进一步限定,所述矩形支架与育苗盆连接处设有锁紧装置,因为在移栽的过程中需要人工运输,此设计是为了加强稳定性,避免在运输的过程中育苗盆脱落造成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培育烟蚜茧蜂繁殖的装置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培育烟蚜茧蜂繁殖的装置的育苗盆示意图。

图中标示分别对应:1. 支撑杆;2.挂架;3.遮阳板;4.纱网;5.矩形支架;6.育苗盆;

61.内层;62.外层;7.烟苗;8.土壤;9.锁紧装置;10.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培育烟蚜茧蜂繁殖的装置,包括矩形支架5和矩形支架5上套接有纱网4,所述矩形支架5下方设有与矩形支架5活动连接的育苗盆6,所述育苗盆6分为内层61和外层62,内层61和外层62中间由汲取海绵隔开,所述矩形支架5上方设有挂架2,所述挂架2通过四根支撑杆1与矩形支架5的四个角相连接,所述挂架2与支撑杆1之间设有遮阳板3;所述支撑杆1上可拆卸的覆盖有纱网4,所述纱网4在位于矩形支架5的一侧设有拉链10,所述育苗盆6的内层61宽度大于外层62宽度,内层61用来装土壤8,外层62用来容纳营养液;所述矩形支架5与育苗盆6连接处设有锁紧装置9,加强稳定性,防止脱落。

养殖烟蚜茧蜂之前先将多个育苗盆6紧邻放置在大棚地面上,然后在育苗盆6的内层61填土栽种烟苗7,在适当的时机在育苗盆6的外层62倒入营养液,当烟苗7长出可养殖烟蚜茧蜂时将带有纱网4的矩形支架5放置在育苗盆6上盖住,然后将该装置带入烟田中,根据蚜虫的密集程度放置,用支架支撑挂架2挂在适当的高度,就可以打开支撑杆1上的纱网4释放烟蚜茧蜂了。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培育烟蚜茧蜂繁殖的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