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水培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温室植物自动补液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水培是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手段,对普通的植物、花卉进行驯化,因为携带和照顾方便、价格便宜、干净、花叶生长健康、能达到鱼花共赏画面。水培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必将在我国花卉市场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现在花卉业已经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一个朝阳产业,是绿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年产值已经达到600亿人民币;随着我国水培花卉生产规模的扩大,市场占有率必将进一步扩大,且其中有1/3的水培花卉可以打入国际市场,为我国花卉业出口创汇闯出一条新路。但是传统的植被水培装置结构功能简单单一,当内部的水分不断挥发时,只能通过人为方式观察后进行混合液的手动添加,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培植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混合液的添加量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导致液体洒出影响周围的环境卫生,同时在混合液的制备过程中可能液体中含有大量的灰尘颗粒杂质,如果不被清除释放到培养箱中可能会影响植被的健康生长,使用后的混合液通常直接进行丢弃,长时间形成严重的浪费,不仅如此,现有的水培过程中氧气供给不够充分,植被得不到充分的营养吸收,生长状态不好,植被的健康受到伤害,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室植物自动补液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温室植物自动补液培养装置,包括水培箱体,所述水培箱体的截面设置为L形形状,所述水培箱体的左侧箱体顶部设置为开口结构且开口处安装有箱盖,所述箱盖的盖体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篮架通孔,所述篮架通孔的孔体内放置有植被定植架,所述植被定植架的内部设置有绿色植物,所述水培箱体的右侧伸出的箱体上方设置有自动补液盒,所述自动补液盒的箱体内部放置有浮力球,所述自动补液盒的底部通过补液水管与水培箱体的右侧箱体相互连通且补液水管的底端管口位于水培箱体的底部,所述浮力球的右侧设置有溢流短管,所述溢流短管的顶部伸至自动补液盒的上方且溢流短管的底部与水培箱体相互连通,所述浮力球的正上方自动补液盒的顶壁上安装有与浮力球的顶壁上安装有承接罩,所述承接罩的顶端密封连接有倒U形输液管道,所述倒U形输液管道的右侧管体内安装有杂质滤芯,所述倒U形输液管道的右侧底端连接至抽液管道的水平部分的上方管壁上,所述抽液管道的竖直部分伸入供液混合箱的内部,所述杂质滤芯的正下方抽液管道水平部分的管壁上还设置有杂质收集腔,所述抽液管道的左端管道设置为封闭结构且右端管体上安装有增压潜水泵,所述供液混合箱的右侧顶部侧壁上连通有营养液补给罐,所述水培箱体的右侧伸出箱体的底部外侧壁与供液混合箱的底部左侧壁之间还连通有循环导液管,所述循环导液管的管体上设置有启闭阀门和小型抽液泵,所述小型抽液泵的右侧管体内部还设置有单向阀,所述水培箱体的左侧下方外侧壁上还安装有小型驱动电机,所述小型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搅拌组件伸入水培箱体的底部内侧,所述水培箱体的中部外侧壁上还设置有氧气发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自动补液盒高度与水培箱体右侧箱体的高度之和小于水培箱体左侧箱体的高度值。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供液混合箱的顶部右侧壁上还连通有清水添加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自动补液盒的右侧壁上位于溢流短管的顶端管口位置还设置有排气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氧气发生器的喷气口设置在水培箱体的内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箱体内部的水分不断挥散而导致液位下降过低时,即可通过开启增压潜水泵,抽液管道不断向自动补液盒的内部供液,补救的混合液通过补液水管不断加入水培箱体,致使水培箱体内部的液位不断地增加,在连通器院里的作用下两侧的液位将同时进行上升,自动补液盒内部的浮力球不断升起直至抵接在承接罩上将进液口堵死,补液工作自动停止,此时在连通器的作用下水培箱体左侧的箱体内部液体刚好呈现淹没植物根部的状态而不溢出,待内部的液体在后面的时间内继续蒸发时,整个过程即可循环实现自动化供液过程,直接改变了传统通过人力观察进行人为的添加而增加养殖工人的工作强度,同时补入的液体即使内部含有杂质,其中的杂质即可在杂质滤芯的作用下进行去除落入在杂质收集腔中,很好的保证了添加混合液的洁净性,保证了植被的健康生长;并且当内部以浑浊的混合液能够在小型抽液泵的作用下返回供液混合箱的箱体内部,后续在杂质滤芯的作用下重新进行过滤后重新使用,解决了以往用过之后直接倒掉而导致的严重的浪费,节约了资源,实现了混合液的循环利用,满足更进一步的使用要求;此外,通过在箱盖上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植被定植架使得本装置能够实现不能种类植被的种植工作,取拿更换非常方便,缩短了准备工序;内部的混合液能够在进行养分供给的同时进行小范围的搅拌动作,使得存放在底部的营养液能够不断的进行向上翻滚,同时带动冲入的氧气对植物的根部进行更进一步的营养补充,植被成长效果更加优异,满足现代化温室水培更高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温室植物自动补液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温室植物自动补液培养装置,包括水培箱体1,所述水培箱体1的截面设置为L形形状,所述水培箱体1的左侧箱体顶部设置为开口结构且开口处安装有箱盖2,所述箱盖2的盖体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篮架通孔3,所述篮架通孔3的孔体内放置有植被定植架4,所述植被定植架4的内部设置有绿色植物5,这样通过在箱盖2上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植被定植架4使得本装置能够实现不能种类植被的种植工作,取拿更换非常方便,缩短了准备工序。
所述水培箱体1的右侧伸出的箱体上方设置有自动补液盒6,所述自动补液盒6高度与水培箱体1右侧箱体的高度之和小于水培箱体1左侧箱体的高度值,所述自动补液盒6的箱体内部放置有浮力球18,所述自动补液盒6的底部通过补液水管19与水培箱体1的右侧箱体相互连通且补液水管19的底端管口位于水培箱体1的底部,所述浮力球18的右侧设置有溢流短管16,所述溢流短管16的顶部伸至自动补液盒6的上方且溢流短管16的底部与水培箱体1相互连通,所述自动补液盒6的右侧壁上位于溢流短管16的顶端管口位置还设置有排气阀17,所述浮力球18的正上方自动补液盒6的顶壁上安装有与浮力球18的顶壁上安装有承接罩15,所述承接罩15的顶端密封连接有倒U形输液管道14,所述倒U形输液管道14的右侧管体内安装有杂质滤芯13,所述倒U形输液管道14的右侧底端连接至抽液管道11的水平部分的上方管壁上,所述抽液管道11的竖直部分伸入供液混合箱7的内部,所述杂质滤芯13的正下方抽液管道11水平部分的管壁上还设置有杂质收集腔12,所述抽液管道11的左端管道设置为封闭结构且右端管体上安装有增压潜水泵10,所述供液混合箱7的右侧顶部侧壁上连通有营养液补给罐8,所述供液混合箱7的顶部右侧壁上还连通有清水添加管9,这样当在栽培过程中,箱体内部的水分不断挥散而导致液位下降过低时,即可通过开启增压潜水泵10,抽液管道11不断向自动补液盒6的内部供液,补救的混合液通过补液水管19不断加入水培箱体1,致使水培箱体1内部的液位不断地增加,在连通器院里的作用下两侧的液位将同时进行上升,自动补液盒6内部的浮力球18不断升起直至抵接在承接罩15上将进液口堵死,补液工作自动停止,此时在连通器的作用下水培箱体1左侧的箱体内部液体刚好呈现淹没植物根部的状态而不溢出,待内部的液体在后面的时间内继续蒸发时,整个过程即可循环实现自动化供液过程,直接改变了传统通过人力观察进行人为的添加而增加养殖工人的工作强度,同时补入的液体即使内部含有杂质,其中的杂质即可在杂质滤芯13的作用下进行去除落入在杂质收集腔12中,很好的保证了添加混合液的洁净性,保证了植被的健康生长。
所述水培箱体1的右侧伸出箱体的底部外侧壁与供液混合箱7的底部左侧壁之间还连通有循环导液管20,所述循环导液管20的管体上设置有启闭阀门23和小型抽液泵21,所述小型抽液泵21的右侧管体内部还设置有单向阀22,这样通过将水培箱体1与供液混合箱7之间相互连通且增设小型抽液泵21,使得当内部以浑浊的混合液能够在小型抽液泵21的作用下返回供液混合箱7的箱体内部,后续在杂质滤芯13的作用下重新进行过滤后重新使用,解决了以往用过之后直接倒掉而导致的严重的浪费,节约了资源,实现了混合液的循环利用,满足更进一步的使用要求;所述水培箱体1的左侧下方外侧壁上还安装有小型驱动电机25,所述小型驱动电机25的输出端连接有搅拌组件26伸入水培箱体1的底部内侧,所述水培箱体1的中部外侧壁上还设置有氧气发生器24,所述氧气发生器24的喷气口设置在水培箱体1的内侧,这样通过在植被定植架4的下方增设搅拌组件26和氧气发生器24使得内部的混合液能够在进行养分供给的同时进行小范围的搅拌动作,使得存放在底部的营养液能够不断的进行向上翻滚,同时带动冲入的氧气对植物的根部进行更进一步的营养补充,植被成长效果更加优异,满足现代化温室水培更高的使用要求。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