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土栽培装置,具体是一种岩棉无土栽培种植箱。
背景技术:
岩棉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农用岩棉被广泛运用在无土栽培领域,目前的岩棉无土栽培一般将植作物放入岩棉后,将岩棉放置在专用箱体或塑料袋内,再装入营养液和水的混合液,定期进行混合液的补充和更换,这样虽然可靠性较好,但是效率极为低下,营养液的补充与补水均需要人为控制,在规模较大的种植基地,仅仅补水换水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劳动力;为提高效率,目前广泛采用营养液的循环种植法 ,即利用水泵和一系列相关传感器完成岩棉水位控制和混合液的流动,虽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营养液的利用率,混合液中氧气含量充足,但是水泵长时间开启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同时稳定性比较差,任意一个传感器或水泵损坏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可靠性高,自动补水补液,透气性好的岩棉无土栽培种植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岩棉无土栽培种植箱,包括总箱、培养液箱和岩棉箱,所述培养液箱和岩棉箱均嵌于总箱上端面,岩棉箱设有多个且均匀布置,培养液箱位于岩棉箱左侧,培养液箱左侧下端设有排液管,排液管引出总箱外;所述总箱内设有水槽,水槽呈横置的‘L’字型,水槽的短边位于培养液箱下方,水槽的长边位于岩棉箱下方,岩棉箱下端均与水槽管道连接,水槽的长边右端还连接有换水管,换水管引出总箱外;所述总箱左端连接有补水管,补水管伸入总箱内与文丘里管连接,补水管上设有浮球阀,浮球阀的浮球设于水槽内;所述文丘里管出口端管道引入水槽内,文丘里管的喉部负压区与培养液箱下端管道连接;所述总箱的侧壁上对应岩棉箱的位置开有若干透气孔,总箱下端还连接有若干万向刹车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浮球阀关闭时的水槽内液面高度比岩棉箱的底部高10—3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透气孔最下端的水平高度高于浮球阀关闭时水槽内的液面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营养液原液放置在营养液槽中,补水管连接供水管路,无电气部件,依靠浮球阀和文丘里管完成水位的自动控制和营养液的自动补充,无需人工配置添加营养混合液和提供额外的电力能源,节能减排,稳定性好,效率高,仅需定期进行混合液的人工更换即可,节省大量劳动力;通过浮球阀使岩棉箱内水位常处于10—30mm范围,通过岩棉箱内的岩棉的渗透性进行吸水以保证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营养,同时可避免水位过高造成植物缺氧,透气孔可提高岩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氧气与渗透入岩棉内的水接触溶解,保证混合液内部的氧气含量;通过万向刹车轮可方便进行位置调整,在作物生长不良时方便移动到阳光充足的地段。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岩棉无土栽培种植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岩棉无土栽培种植箱的俯视图。
图中:总箱-1、培养液箱-2、岩棉箱-3、排液管-4、水槽-5、换水管-6、补水管-7、文丘里管-8、浮球阀-9、透气孔-10、万向刹车轮-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岩棉无土栽培种植箱,包括总箱1、培养液箱2和岩棉箱3,所述培养液箱2和岩棉箱3均嵌于总箱1上端面,岩棉箱3设有多个且均匀布置,岩棉箱3内装设种植岩棉,培养液箱2位于岩棉箱3左侧,用于盛装培养液原液,培养液箱2左侧下端设有排液管4,排液管4引出总箱1外,可将培养液箱2内装填的培养液原液泻出收集,避免换水时浪费培养液原液且方便二次利用;所述总箱1内设有水槽5,水槽5呈横置的‘L’字型,水槽5的短边位于培养液箱2下方,水槽5的长边位于岩棉箱3下方,岩棉箱3下端均与水槽5管道连接,水槽5的长边右端还连接有换水管6,换水管6引出总箱1外,方便定期换水;所述总箱1左端连接有补水管7,补水管7伸入总箱1内与文丘里管8连接,补水管7上设有浮球阀9,浮球阀9的浮球设于水槽5内,浮球阀9常处于开启状态,当水槽5内的水液位升高时,带动浮球上浮,当上浮到一定位置时,浮球阀9关闭,停止补水,浮球阀9关闭时的水槽5内液面高度比岩棉箱3的底部高10—30mm,使岩棉箱3内的岩棉能常与足量水接触,保证作物的营养和水供应,同时避免水量过高造成作物缺氧;所述文丘里管8出口端管道引入水槽5内,文丘里管8的喉部负压区与培养液箱2下端管道连接,当文丘里管8内液体流动时,喉部负压区形成负压,从培养液箱2内吸取培养液原液与补水混合,根据植物生长营养液和水的消耗比例选择合适的文丘里管8,使混合液中的营养液浓度维持在一定范围;所述总箱1的侧壁上对应岩棉箱3的位置开有若干透气孔10,提升岩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保证混合液中的氧气含量,透气孔10最下端的水平高度高于浮球阀9关闭时水槽5内的液面高度,避免混合液从透气孔10溢出,总箱1下端还连接有若干万向刹车轮11,方便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移动所述种植箱的位置。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