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农耕机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式谷田中耕除草装置。
背景技术:
大地上生长的农作物多种多样,但统称为“五谷”,可见谷子在农业中的地位之重,谷子抗旱、耐瘠、营养丰富均衡,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作物,但是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杂粮作物。因其适应能力强,产量较好,特别适用于山地丘陵地区种植,而且80%以上的谷子种植在山地丘陵干旱地区,山区丘陵地区的交通普遍较差,大型农机具无法到达,所以在山区丘陵及小地块谷田中仍然进行着手工劳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谷子的中耕除草是生产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山区丘陵及小地块谷田仍存在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现象,与农业的现代化趋势极其不相适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式谷田中耕除草装置,适合山区丘陵或小地块谷田的中耕除草,减少劳作时的体力消耗,提高劳动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折叠式谷田中耕除草装置,包括锄头及安装锄头的把手,所述的把手包括固定端把手及活动端把手,固定端把手及活动端把手下端铰接呈V型结构,固定端把手还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与锄头固定连接,连接杆与固定端把手呈L型结构,所述的固定端把手及活动端把手之间还设置有调节杆。
所述的调节杆一端与活动端把手铰接,调节杆另一端与套装在固定端把手的滑套铰接,所述的滑套上还设置有定位螺栓。
所述的锄头呈C型结构,锄头的两侧分别借助连接杆与固定端把手连接。
所述的固定端把手的轴线与锄头所在平面的夹角为45°-60°。
所述的固定端把手及活动端把手分别设置有第一手柄及第二手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一人手持活动端把手,向前拉动本实用新型,另一人手持固定端把手,掌握平衡,较为轻松的实现了谷地的中耕及除草操作,相比于纯人工耕作,大大提高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锄头,2、固定端把手,3、活动端把手,4、连接杆,5、调节杆,6、滑套,7、第一手柄,8、第二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折叠式谷田中耕除草装置,包括锄头1及安装锄头1的把手,所述的把手包括固定端把手2及活动端把手3,固定端把手2及活动端把手3下端铰接呈V型结构,固定端把手2还设置有连接杆4,连接杆4与锄头1固定连接,连接杆4与固定端把手2呈L型结构,所述的固定端把手2及活动端把手3之间还设置有调节杆5。
所述的调节杆5一端与活动端把手3铰接,调节杆5另一端与套装在固定端把手2的滑套6铰接,所述的滑套6上还设置有定位螺栓。调节杆5用于调节固定端把手2及活动端把手3所成V型结构的开度,以适配不同高度的使用者及耕地的深度。
进一步的,为了降低耕地时的阻力,所述的锄头1呈C型结构,锄头1的两侧分别借助连接杆4与固定端把手2连接。使用时,土块从锄头1的C型结构的空隙中移出,仅锄头1的刀刃部分直接切开土块,大大降低了前进阻力,同时能够切断深层的杂草根系,达到除草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端把手2的轴线与锄头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45°-60°,在使用时,一般人员使用固定端把手2时的倾角为45°,此时锄头1与底面呈0-20°夹角,减小刀刃与土块角度,降低阻力,减少人员体力消耗。
为了方便人员把持,所述的固定端把手2及活动端把手3分别设置有第一手柄7及第二手柄8。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一人手持活动端把手,向前拉动本实用新型,另一人手持固定端把手,掌握平衡,较为轻松的实现了谷地的中耕及除草操作,相比于纯人工耕作,大大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