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生产领域,涉及一种田间原位微区试验桶。
背景技术:
同位素标记肥料试验可以很好的研究水稻对不同来源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情况。但是因为同位素标记肥料价格较高,通常采用盆栽试验或田间微区试验来降低同位素标记肥料试验的成本。盆栽试验能较好防止肥料的流失和渗漏,但是因为盆栽试验中水稻的生长条件与大田生长条件不完全一致,盆栽试验结果仅能为大田水稻养分吸收特性研究提供参考。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与小区田间土壤结构、肥力及水稻生长管理措施完全一致的微区进行同位素标记肥料试验,不仅可以提高大田水稻养分吸收特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而且可以有效降低试验成本。田间试验中较小的微区一般是预先在小区中埋设水桶或圆柱水管,采用先挖坑将桶或水管埋入,然后再在水桶或水管中填入泥土的方法,埋设过程不仅需要耗费较多人工,而且埋设过程中可能破坏微区原始的土壤耕层结构,使得微区的土壤条件与小区土壤条件不一致,导致试验误差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田间原位微区试验桶,可以快速的埋入田间,省时省力;与小区隔离效果好,微区桶中土壤耕层结构与小区完全一致,增加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隔离桶可以多年重复使用,减少试验投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田间原位微区试验桶,原位微区试验桶为硬聚氯乙烯板做成的圆柱形无底桶,在桶的两侧离顶部分别开设有握手孔,原位试验桶最底部壁厚为0.3cm,往顶部方向10cm的桶壁厚度逐渐增加到0.5cm,其他部位的桶壁厚均为0.5cm。
进一步,原位微区试验桶直径为40cm,高为45cm,壁厚为0.5cm。
进一步,握手孔为宽8cm,高2cm的矩形孔,该握手孔(2)与试验桶顶部的距离为3.0cm。
进一步,原位微区试验桶开设握手孔的四周做加厚处理。
进一步,原位微区试验桶顶部做翻边处理。
本实用新型因为有两个握手孔,而且因为微区桶的下部桶壁较薄,因此可以徒手方便的在整理好的田间小区进行埋设微区桶,不仅节省大量人工,而且与小区保持完全隔离,隔离效果好,还可以保证微区土壤条件与小区土壤条件完全一致;微区桶可以多年重复使用,减少了试验投入。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原位微区试验桶1为硬聚氯乙烯板做成的圆柱形无底桶,直径为40cm,高为45cm,壁厚为0.5cm,在桶的两侧离顶部3.0cm处分别有一个宽8cm,高2cm的握手孔2。
原位试验桶1最底部壁厚为0.3cm,往顶部方向10cm的桶壁厚度逐渐增加到0.5cm,其他部位的桶壁厚均为0.5cm。
握手孔2为宽8cm,高2cm的矩形孔,避免筒壁损坏在原位微区试验桶1开设握手孔2的四周做加厚处理。原位微区试验桶1顶部做翻边处理。
在田间设定原位微区试验时,在田间耕整粑平后,在插秧前田间有水的情况下,选好需要设置微区的地点,将试验桶1水平的放在田里,双手握住握手孔2,左右转动,使桶入土深度在20-25cm,就安装完毕,就可以在试验桶1中种水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