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蚯蚓养殖去除土壤中白虫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3711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蚯蚓养殖去除土壤中白虫的装置。



背景技术:

蚯蚓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发生白虫入侵的情况。下面以赤子爱胜蚯蚓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室内养殖,是满足赤子爱胜蚯蚓供给特别是在冬季室外养殖受限情况下的一项重要手段。赤子爱胜蚯蚓室内养殖土壤中非常容易混入白虫(Enchytraeus albidus)。白虫与赤子爱胜蚯蚓同属于环节动物门,均为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十分相似。当少量白虫出现时,并不会对赤子爱胜蚯蚓的生长和繁殖造成明显的影响,但当白虫在土壤中大量繁殖时,将导致赤子爱胜蚯蚓出现大面积死亡。由于室内养殖的赤子爱胜蚯蚓一般作为试验材料用于科学试验,通常情况下是禁止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杀虫或驱虫。在白虫为害初期时,赤子爱胜蚯蚓室内养殖人员只能采用人工徒手挑拣的方法来降低白虫的为害,但由于白虫个体相比赤子爱胜蚯蚓要小很多,而且白虫极易黏附在赤子爱胜蚯蚓表面,从而造成人工挑拣难度很大,同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很难完全去除白虫。养殖者们常常因为挑拣不及时、不彻底而导致白虫大量繁殖,最终导致赤子爱胜蚯蚓出现大面积死亡,给赤子爱胜蚯蚓室内养殖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目前,亟需寻找一种高效、简便的白虫去除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蚯蚓养殖去除土壤中白虫的装置及方法,本实用新型方法提供的装置及去除方法,白虫去除彻底,而且保证蚯蚓回收率高,从而可以达到高效去除白虫的目的,最终确保蚯蚓室内养殖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本实用新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而且成本低廉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蚯蚓养殖去除土壤中白虫的装置,包括:容器、第一盛放装置、第二盛放装置、光源装置和温控装置;所述容器内部盛有水,第一盛放装置置于水中,第一盛放装置的顶部高于水面,第二盛放装置设置于第一盛放装置上,第二盛放装置的底部与第一盛放装置的顶部连接,第二盛放装置的顶部用于放置混有白虫的蚯蚓,蚯蚓可以从第二盛放装置的顶部移动至水中;所述光源装置位于容器的上方,为整个装置提供光源;所述温控装置用于控制整个装置所在环境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可以实现白虫和蚯蚓的快速彻底的分离,具有白虫去除效率高,而且蚯蚓回收率高,同时具有操作简单和成本低廉等优点。

使用时,将混有白虫的蚯蚓置于第二盛放装置的顶部,在光照和温度的条件下,蚯蚓可以从盛放装置的顶部移动至水中,而白虫绝大部分或全部留在原地,从而实现蚯蚓与白虫的分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可以连续使用,当盛放装置上收集的白虫较多时,只需用刮刀轻轻刮除即可继续使用;如果水中有白虫的话,只需要挑拣水中的白虫后即可将水中的蚯蚓全部转移到新鲜的土壤中继续养殖。

通过光源装置和温控装置提供合适的光源以及温度,有利于蚯蚓在保证存活的情况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爬离原处,从而尽快实现蚯蚓与白虫的 分离。

通过第二盛放装置以及第一盛放装置的设置,可以显著提高蚯蚓与白虫的分离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还包括挑选装置,所述挑选装置用于挑选白虫或蚯蚓。优选地,所述挑选装置为细毛笔。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有利于挑选白虫或蚯蚓。细毛笔不会损伤蚯蚓且方便挑选操作。

进一步,所述第一盛放装置呈柱状,第一盛放装置的高度为2-5cm,第一盛放装置的直径为13-20cm。

进一步,所述第二盛放装置呈圆柱状,第二盛放装置的直径小于第一盛放装置的直径,所述第二盛放装置与第一盛放装置呈同心圆设置,所述第二盛放装置的直径为8-15cm,所述第二盛放装置的高度为2-5cm。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柱状的盛放装置,有利于放置混有白虫的蚯蚓,合适的高度和直径,有利于保证混有白虫的蚯蚓的放置的数量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白虫与蚯蚓的分离效率。

进一步,所述容器为平底托盘;所述第一盛放装置为大培养皿盖,所述第二盛放装置为小培养皿盖,所述大培养皿盖与容器的接壤处通过防水密封胶密封,小培养皿盖与大培养皿盖的接壤处通过防水密封胶密封。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防水密封,有利于培养皿盖与平底托盘密封的严密性,从而防止意外开缝,导致蚯蚓或白虫爬入。

进一步,所述平底托盘的材质为不锈钢、搪瓷或塑料。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耐水可以反复使用,质量轻、移动省力方便。

进一步,所述大培养皿盖和小培养皿盖均开口向下,均开口向下,且材 质均为玻璃、塑料、陶或瓷。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耐水可以反复使用,质量轻、移动省力方便。

进一步,所述光源装置的形状为规格或不规则的球体状或圆柱体状。优选地,所述光源装置为灯泡、灯管或灯棍。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形状的光源,有利于保证光源照射的均匀性。

进一步,利用光源装置为混有白虫的蚯蚓提供光源,所述光照强度为400Lx-800Lx;利用温控装置控制环境的温度,所述温度为18℃-22℃。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合适的光照强度有利于蚯蚓在保证存活的情况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爬离原处,如果光照强度过大,容易导致蚯蚓体表失水过快,进而引发蚯蚓干死问题;如果光照强度过小,容易导致蚯蚓爬离原处速度过慢、耗时偏长,进而导致分离效率过低问题。

进一步,所述蚯蚓选自赤子爱胜蚯蚓、日本杜拉蚓、无锡杜拉蚓、直隶环毛蚓、湖北环毛蚓、透明环毛蚓、状重环毛蚓、夏威环毛蚓、白颈环毛蚓、舒脉环毛蚓、毛利环毛蚓中的任一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蚯蚓养殖去除土壤中白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混有白虫的蚯蚓;

2)准备上述用于蚯蚓养殖去除土壤中白虫的装置;

3)将步骤1)准备的混有白虫的蚯蚓置于第二盛放装置的顶部;

4)待蚯蚓移动至水中后,挑选白虫或蚯蚓,使二者分离。

进一步,步骤1)的具体操作为:将混有白虫的蚯蚓从土壤中分离出来,所述分离的方法为人工粗略手拣或黑暗中食物诱集。

进一步,步骤3)中,利用光源装置为混有白虫的蚯蚓提供光源,所述光照强度为400Lx-800Lx;利用温控装置控制环境的温度,所述温度为18℃-22℃。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合适的光照强度有利于蚯蚓在保证存活的情况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爬离原处,如果光照强度过大,容易导致蚯蚓体表失水过快,进而引发蚯蚓干死问题;如果光照强度过小,容易导致蚯蚓爬离原处速度过慢、耗时偏长,进而导致分离效率过低问题。

采用合适的温度有利于保持蚯蚓在爬离原处的正常运动能力,如果温度过高,容易导致蚯蚓体表失水过快,进而引发蚯蚓干死问题;如果温度过低,容易导致蚯蚓爬离原处速度过慢、耗时偏长,进而导致分离效率过低问题。

进一步,所述容器为平底托盘,水的深度为刚好没过整个平底托盘的盘底。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平底托盘有利于装置的放置和移动,合适的水的深度有利于爬离原处蚯蚓保持更佳的存活状态。

进一步,所述蚯蚓选自赤子爱胜蚯蚓、日本杜拉蚓、无锡杜拉蚓、直隶环毛蚓、湖北环毛蚓、透明环毛蚓、状重环毛蚓、夏威环毛蚓、白颈环毛蚓、舒脉环毛蚓、毛利环毛蚓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所述蚯蚓选自赤子爱胜蚯蚓、日本杜拉蚓、无锡杜拉蚓、直隶环毛蚓、湖北环毛蚓、透明环毛蚓、状重环毛蚓、夏威环毛蚓、白颈环毛蚓、舒脉环毛蚓、毛利环毛蚓中的任一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蚯蚓养殖去除土壤中白虫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光源装置,2、平底托盘,3、清水,4、温控装置,5、小培养皿盖,6、大培养皿盖,7、细毛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蚯蚓养殖去除土壤中白虫的装置包括:容器、第一盛放装置、第二盛放装置、光源装置1、温控装置4和挑选装置;所述容器内部盛有水,第一盛放装置置于水中,第一盛放装置的顶部高于水面,第二盛放装置设置于第一盛放装置上,第二盛放装置的底部与第一盛放装置的顶部连接,第二盛放装置的顶部用于放置混有白虫的蚯蚓,蚯蚓可以从第二盛放装置的顶部移动至水中;所述光源装置位于容器的上方,为整个装置提供光源;所述温控装置用于控制整个装置所在环境的温度。所述挑选装置用于挑选白虫或蚯蚓。

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所述第一盛放装置呈圆柱状,盛放装置的高度为2-5cm,盛放装置的直径为13-20cm。所述第二盛放装置呈柱状,第二盛放装置的直径小于第一盛放装置的直径,所述第二盛放装置与第一盛放装置呈同心圆设置,所述第二盛放装置的直径为8-15cm,所述第二盛放装置的高度为2-5cm。

图1示例了符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容器为平底托盘2,平底托盘2内部盛有清水3,所述平底托盘2的材质为不锈钢、搪瓷或塑料;所述第一盛放装置为大培养皿盖6,所述第二盛放装置为小培养皿盖5,所述大培养皿盖6和所述小培养皿盖5均开口向下,且材质均为玻璃、塑料、陶或瓷,所述大培养皿盖6与容器的接壤处通过防水密封胶密封,小 培养皿盖5与大培养皿6盖的接壤处通过防水密封胶密封。所述挑选装置为细毛笔7。

一种用于蚯蚓养殖去除土壤中白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混有白虫的蚯蚓;

2)准备上述蚯蚓养殖去除土壤中白虫的装置;

3)将步骤1)准备的混有白虫的蚯蚓置于第二盛放装置的顶部;

4)待蚯蚓移动至水中后,挑选白虫或蚯蚓,使二者分离。

具体操作步骤为:

首先将混有白虫的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分离的方法可以为人工粗略手拣,也可以为黑暗中食物诱集。

然后根据蚯蚓的数量和大小,选择大小合适的平底托盘2、直径大小合适的小培养皿盖5和大培养皿盖6组成分离装置的主体,再将平底托盘2中加入适量的清水3,水的深度为刚好没过整个平底托盘的盘底。利用光源装置1为混有白虫的蚯蚓提供合适的光源,所述光照强度为400Lx-800Lx,并通过温控装置4保持分离装置处于合适的环境温度,温度为18℃-22℃,之后将适量混有白虫的蚯蚓平铺在小培养皿盖5上,静候一段时间后,大部分赤子爱胜蚯蚓和少量的白虫即可爬入清水3中,用细毛笔7仔细挑拣清水3中的少量白虫,挑拣干净的赤子爱胜蚯蚓转移到新鲜土壤中,而小培养皿盖5和大培养皿盖6上残留的大部分的白虫和少量的赤子爱胜蚯蚓直接清除后,即可进入下一轮分离。

所述光源装置的形状为规格或不规则的球体状或圆柱体状。

图1中温控装置所画的温度计仅用于示意用,所述温控装置可以为培养箱,也可以为空调或者其他其他可以调温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和方法适用于各种蚯蚓,例如:赤子爱胜蚯蚓、日本杜拉蚓、无锡杜拉蚓、直隶环毛蚓、湖北环毛蚓、透明环毛蚓、状重环 毛蚓、夏威环毛蚓、白颈环毛蚓、舒脉环毛蚓、毛利环毛蚓等等。

下面以赤子爱胜蚯蚓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实施例1

以去除赤子爱胜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oetida)中的白虫(Enchytraeus albidus)为例,做进一步的说明,具体方法流程为:

(1)准备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将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从土壤中手工粗略挑拣出来,准备下一步分离;

(2)准备白虫的分离装置:将小培养皿盖5(直径d=9cm,高度h=2cm)和大培养皿盖6(直径d=15cm,高度h=3cm)开口向下放入平底托盘2(长l=30cm,宽w=20cm,h=3cm)中,小培养皿盖5置于大培养皿盖6的上方,小培养皿盖5和大培养皿盖6同心圆设置,小培养皿盖5与大培养皿盖6的连接处用防水胶黏合密封,大培养皿盖6与平底托盘2的连接处用防水胶黏合密封;

小培养皿盖5、大培养皿盖6和平底托盘2一起组成分离装置的主体,向平底托盘2中加入清水3(水深为1cm),打开光源1(光照强度为600Lx),开启温控装置4(温度设为20℃),完成分离装置的准备工作;

(3)分离白虫:将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重量约30g)平铺在小培养皿盖5上,静候大约半个小时后,大部分赤子爱胜蚯蚓和少量的白虫即可爬入清水3中,而大部分的白虫和少量的赤子爱胜蚯蚓会留在小培养皿盖5和大培养皿盖6上,用细毛笔7轻轻挑拣清水3中的少量白虫,即可实现白虫的彻底清除;

(4)准备下一轮分离:将清水3中挑拣干净的赤子爱胜蚯蚓用细毛笔7转移到新鲜土壤中,小培养皿盖5和大培养皿盖6上残留的大部分的白虫和少量的赤子爱胜蚯蚓直接清除后,即可进入下一轮分离,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放入圆圈处开始新的分离,即按照步骤(1)-(4)来操作。比如: 一轮操作可以分离100条的蚯蚓,连续10轮就可以分离1000条蚯蚓。

实施例2

以去除赤子爱胜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oetida)中的白虫(Enchytraeus albidus)为例,做进一步的说明,具体方法流程为:

(1)准备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将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从土壤中手工粗略挑拣出来,准备下一步分离;

(2)准备白虫的分离装置:将小培养皿盖5(直径d=9cm,高度h=2cm)和大培养皿盖6(直径d=15cm,高度h=3cm)开口向下放入平底托盘2(长l=30cm,宽w=20cm,h=3cm)中,小培养皿盖5置于大培养皿盖6的上方,小培养皿盖5和大培养皿盖6同心圆设置,小培养皿盖5与大培养皿盖6的连接处用防水胶黏合密封,大培养皿盖6与平底托盘2的连接处用防水胶黏合密封;

小培养皿盖5、大培养皿盖6和平底托盘2一起组成分离装置的主体,向平底托盘2中加入清水3(水深为1cm),打开光源1(光照强度为400Lx),开启温控装置4(温度设为18℃),完成分离装置的准备工作;

(3)分离白虫:将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重量约30g)平铺在小培养皿盖5上,静候大约半个小时后,大部分赤子爱胜蚯蚓和少量的白虫即可爬入清水3中,而大部分的白虫和少量的赤子爱胜蚯蚓会留在小培养皿盖5和大培养皿盖6上,用细毛笔7轻轻挑拣清水3中的少量白虫,即可实现白虫的彻底清除;

(4)准备下一轮分离:将清水3中挑拣干净的赤子爱胜蚯蚓用细毛笔7转移到新鲜土壤中,小培养皿盖5和大培养皿盖6上残留的大部分的白虫和少量的赤子爱胜蚯蚓直接清除后,即可进入下一轮分离,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放入圆圈处开始新的分离,即按照步骤(1)-(4)来操作。比如:一轮操作可以分离100条的蚯蚓,连续10轮就可以分离1000条蚯蚓。

实施例3

以去除赤子爱胜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oetida)中的白虫(Enchytraeus albidus)为例,做进一步的说明,具体方法流程为:

(1)准备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将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从土壤中手工粗略挑拣出来,准备下一步分离;

(2)准备白虫的分离装置:将小培养皿盖5(直径d=9cm,高度h=2cm)和大培养皿盖6(直径d=15cm,高度h=3cm)开口向下放入平底托盘2(长l=30cm,宽w=20cm,h=3cm)中,小培养皿盖5置于大培养皿盖6的上方,小培养皿盖5和大培养皿盖6同心圆设置,小培养皿盖5与大培养皿盖6的连接处用防水胶黏合密封,大培养皿盖6与平底托盘2的连接处用防水胶黏合密封;

小培养皿盖5、大培养皿盖6和平底托盘2一起组成分离装置的主体,向平底托盘2中加入清水3(水深为1cm),打开光源1(光照强度为800Lx),开启温控装置4(温度设为22℃),完成分离装置的准备工作;

(3)分离白虫:将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重量约30g)平铺在小培养皿盖5上,静候大约半个小时后,大部分赤子爱胜蚯蚓和少量的白虫即可爬入清水3中,而大部分的白虫和少量的赤子爱胜蚯蚓会留在小培养皿盖5和大培养皿盖6上,用细毛笔7轻轻挑拣清水3中的少量白虫,即可实现白虫的彻底清除;

(4)准备下一轮分离:将清水3中挑拣干净的赤子爱胜蚯蚓用细毛笔7转移到新鲜土壤中,小培养皿盖5和大培养皿盖6上残留的大部分的白虫和少量的赤子爱胜蚯蚓直接清除后,即可进入下一轮分离,混有白虫的赤子爱胜蚯蚓放入圆圈处开始新的分离,即按照步骤(1)-(4)来操作。比如:一轮操作可以分离100条的蚯蚓,连续10轮就可以分离1000条蚯蚓。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尝试了大培养皿盖6(直径d=13cm,高度h=2cm),小培养皿盖5的直径为8cm,小培养皿盖5的高度为3cm,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尝试了大培养皿盖6(直径d=20cm,高度h=5cm),小培养皿盖5的直径为15cm,小培养皿盖5的高度为5cm,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尝试了大培养皿盖6(直径d=9cm,高度h=2cm),小培养皿盖5的直径为8cm,小培养皿盖5的高度为2cm,其余均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1

不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直接采用人工徒手挑拣的方法去除白虫。

效果检测如表1所示:

表1

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和方法具有白虫的去除效率高、赤子爱胜蚯蚓回收率高以及分离用时短等优点。

发明人也采用了其他种类的蚯蚓进行试验,例如:日本杜拉蚓、无锡杜拉蚓、直隶环毛蚓、湖北环毛蚓、透明环毛蚓、状重环毛蚓、夏威环毛蚓、白颈环毛蚓、舒脉环毛蚓、毛利环毛蚓等,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