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蔬菜水肥自动内循环种植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3198阅读:976来源:国知局
盆栽蔬菜水肥自动内循环种植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蔬菜的栽培种植盆,尤其涉及一种盆栽蔬菜水肥自动内循环种植盆。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了,而且随着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破坏,土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耕种的土地。盆栽蔬菜在一些大都市比较流行,越来越受城市中无耕地人群的欢迎,盆栽既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美化环境。尤其是盆栽用于种植蔬果,更可以吃上自己种的绿色无污染的蔬果。

但是居民自己在家育苗配土都很不方便,许多人还不懂技术,很难种植成功。如果郊区的菜农在自己地里用盆栽的方法把菜种好再卖给市民,市民只在家里养护就容易多了;但这种方式市民并没有真正享受种植过程的乐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市民着重体验和享受种植过程的盆栽蔬菜水肥自动内循环种植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盆栽蔬菜水肥自动内循环种植盆,该种植盒为双层,外层为贮水壳体,内层为种植壳体;所述贮水壳体为顶部敞口的船形结构,贮水壳体的两端壁上靠近顶部分别设置通孔Ⅰ;所述种植壳体为尺寸小于贮水壳体且顶部敞口的船形结构,所述种植壳体的底部靠近四角分别设置支撑柱,种植壳体的底部设置中空的吸水壳,所述吸水壳的顶部敞口,吸水壳的外壁上设置透水孔,所述种植壳体的底部还设置多个透气孔;所述种植壳体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顶部面板,所述种植壳体的一端靠近顶部设置通孔Ⅱ,所述种植壳体的另一端的顶部面板的中部设置通孔Ⅲ,所述种植壳体的另一端的顶部面板的两侧设置弧形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部面板的底部与种植壳体的外侧壁之间设置多个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贮水壳体的一侧靠近下部设置透明窗,透明窗上设置一水位上线和一水位下线,所述水位上线比水位下线高1-5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贮水壳体和内层为种植壳体均由ABS材料注塑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该种植盒采用独特的双层设计,外层为贮水壳体,内层为种植壳体,水体内循环,既减少浇水的次数,又确保整个种植期无外排水。种植盒采用食品级ABS材料注塑而成,盒体轻便,外形美观,强度高,使用寿命可长达10年。

附图说明

图1为贮水壳体的主视图;

图2为贮水壳体的仰视图;

图3为种植壳体的主视图;

图4为种植壳体的仰视图;

图5为种植壳体的左视图。

图中,1—贮水壳体;2—种植壳体;3—通孔Ⅰ;4—支撑柱;5—吸水壳;6—透水孔;7—透气孔;8—顶部面板;9—加强筋;10—通孔Ⅱ;11—通孔Ⅲ;12—弧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盆栽蔬菜水肥自动内循环种植盆,该种植盒为双层,外层为贮水壳体1,内层为种植壳体2。如图1和图2所示,贮水壳体1为顶部敞口的船形结构,贮水壳体的两端壁上靠近顶部分别设置通孔Ⅰ3。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种植壳体2为尺寸小于贮水壳体1且顶部敞口的船形结构,种植壳体2的底部靠近四角分别设置支撑柱4,种植壳体2的底部设置中空的吸水壳5,吸水壳5的顶部敞口,吸水壳5的外壁上设置透水孔6,种植壳体2的底部还设置多个透气孔7。种植壳体2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顶部面板8,顶部面板8的底部与种植壳体2的外侧壁之间设置多个加强筋9,种植壳体2的一端靠近顶部设置通孔Ⅱ10,种植壳体2的另一端的顶部面板的中部设置通孔Ⅲ11,种植壳体2的另一端的顶部面板的两侧设置弧形孔12,在需要放置或者抬起种植壳体2时,手穿过该弧形孔12,该弧形孔12既可以作为手的施加力的部位,又可以种植盒注水口。种植盒采用独特的双层设计,外层为贮水壳体,内层为种植壳体,水体内循环,既减少浇水的次数,又确保整个种植期无外排水。种植盒采用食品级ABS材料注塑而成,盒体轻便,外形美观,强度高,使用寿命可长达10年。

贮水壳体的一侧靠近下部设置透明窗,透明窗上设置一水位上线和一水位下线,水位上线比水位下线高1-5cm。给种植盒加水,种植盒设有自动浇灌系统,往种植盒注水口注入洁净的水,水到达水位上线位置,直到水位在水位上线不再下降;后期水位达到水位下线时补水到最高水位上线。

适合该盆栽蔬菜水肥自动内循环种植盆栽蔬菜的品种为:以叶菜类、茄果类、调料类三大类蔬菜品种为主,杜绝转基因品种,重点开发喜温耐荫、野生、半野生和多次采收的蔬菜品种。如生菜、小白菜、水果番茄、辣椒、莴笋、藤菜、苕尖、野葱、牛皮菜、血皮菜、芫须、蒜苗、芹菜、鱼香草等10多个品种为主。根据不同蔬菜品种种子特性,采取种植芯预埋或育苗移栽均可。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