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播种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人工播种器。
背景技术:
目前,作物栽培措施之一,是将播种材料按一定数量和方式,适时播入一定深度土层中的作业,播种适当与否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为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前除精细整地外还要做好种子处理,以及劳力、畜力和播种机具等的准备。
播种方式有多种,主要分为自动化播种和人工播种两大类,农村播种多采用机械播种,但是目前还有大部分耕地由于地形限制或地块大小限制或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还无法实现机械播种,而是采用人工播种,即操作人员用手将种子撒进每个坑穴的传统播种方法,但这种传统的人工播种却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传统人工播种劳动强度大,播种操作人员需长时间弯腰、低头操作,对播种操作人员造成身体上的劳累和损害。第二,传统人工播种速度慢,播种效率低。但目前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还一直在沿用这种传统的人工播种方法;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播种不均匀且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播种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播种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播种器,包括注气筒体、往复活塞杆和播种瓶;
所述往复活塞杆为中空杆,能够在所述注气筒体内往复运动,且所述往复活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播种瓶以及所述注气筒体连通,并在所述往复活塞杆的活塞上设置单向过气阀片;
所述播种瓶的瓶口外部边沿设置有用于播种的第一开口;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人工播种大多将种子灌入塑料瓶中,然后挤压瓶身,将种子从瓶口中挤出,进行播种,这种播种方式虽然简捷,但也伴随着各种问题,譬如:播种不均匀,并且要求不间歇的人工挤压,同时塑料瓶的瓶身为可变形的软塑材料,不便于长期使用,导致播种进程的延误;
因此,采用具有固定整体结构的播种瓶,能够增长播种器的使用寿命,根据气球打气筒的工作原理,将人工挤压替换成本专利的注气筒体打气,将播种瓶内装入适量需要播种的种子,通过手握播种瓶的来回往复运动,在往复活塞杆的带动下,注气筒体内的气体经加压通过往复活塞杆内部注入播种瓶中,并将播种瓶内的种子经瓶口边沿的第一开口高压冲出,进行播种;由于注气筒体与往复活塞杆间采用均匀打气的方式,能够确保均匀播种。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往复活塞杆与所述播种瓶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的播种瓶与往复活塞杆之间可以采用固定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本专利的优选方案为使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所述往复活塞杆与播种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接口,播种瓶上设置有与所述往复活塞杆螺纹连接的内螺纹接口;或者,所述往复活塞杆与播种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接口,播种瓶上设置有与所述往复活塞杆螺纹连接的外螺纹接口;或者,所述往复活塞杆与所述播种瓶采用卡接或者扣合的可拆卸连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播种瓶的瓶底外部边沿还设置有用于换气的第二开口;
需要说明的是,播种瓶内种子随往复活塞杆的推出而使得瓶内气压增加,从而进行播种,随着往复活塞杆的回缩瓶内气压降低,同时通过第二开口进行瓶内气体的换气,从而实现顺畅的循环,不会产生瓶子因高压爆裂或损毁的现象;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和人体呼吸机能来实现均匀播种。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开口的尺寸至少为所述第二开口的尺寸的2倍;
需要说明的是,播种瓶底部的第一开口用于种子的冲出,播种瓶上部的第二开口用于换气,且第一开口的尺寸至少为第二开口的尺寸的2倍,是为了实现种子的顺利播种以及更进一步实现均匀播种。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播种瓶为回转体,且所述播种瓶的中部到两端面的直径尺寸逐渐递减;
需要说明的是,播种瓶由中部向两端面的直径尺寸逐渐递减,能够使播种瓶两端的端口尺寸小于播种瓶中部的尺寸,能够方便气体冲出后再瓶内聚齐,然后再经高压通过第一开口冲出,增加种子经受的冲压力,加快播种速率。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还包括气筒支撑板,所述注气筒体设置在所述气筒支撑板上,所述气筒支撑板上用于所述往复活塞杆穿过的位置留有一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在人工播种时,会由于手滑导致注气筒体滑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了气筒支撑板,同时还在气筒支撑板上设置有一间隙,能够避免往复活塞杆的频繁往复运动中与气筒支撑板产生摩擦,导致能量的损耗,以及结构件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气筒支撑板上还设置有锁紧定位块和锁紧带,所述锁紧定位块分别固定所述锁紧带的两端,且所述锁紧带能够包裹并扎紧所述注气筒体;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锁紧带为具有弹性的弹力带;或者,所述锁紧带不具有弹性,只是普通的固定带,这时,所述锁紧带的一端也可以与其中一个锁紧定位块固定连接,所述锁紧带的另一端与另外一个锁紧定位块采用扣合的可拆卸连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气筒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注气筒体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截面形状为扇形,所述扇形的面积为所述注气筒体的截面面积的50%—60%;
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所描述的注气筒体可以为圆柱体或规则的多边体或不规则的多边体,而本专利的优选方案采用的注气筒体为圆柱体,相对应地,气筒支撑板上用于容纳注气筒体的第一凹槽为扇形,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用与所述注气筒体的外轮廓相配合的结构;
本专利所选扇形的面积为所述注气筒体的截面面积的50%—60%,能够确保注气筒体平稳的放置在气筒支撑板内。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气筒支撑板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把手;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手握把手的使用方式,能够方便播种,也能防止气筒支撑板从手上滑掉。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所述气筒支撑板上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的一面上设置有挎带,且所述气筒支撑板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挎带的两端的固定块;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上述的挎带,能够方便作业人员携带,且本专利的挎带为具有弹力的弹性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播种器,在播种瓶的瓶口边沿设置第一开口,在往复活塞杆的作用下,能够方便种子的冲出,实现均匀播种;
播种瓶为回转体,播种瓶的中部到两端面的直径尺寸逐渐递减,这样能确保种子均匀喷出;
播种瓶内种子随往复活塞杆的推出而使得瓶内气压增加,从而进行播种,随着往复活塞杆的回缩瓶内气压降低,同时通过第二开口进行瓶内气体的换气,从而实现顺畅的循环,不会产生瓶子因高压爆裂或损毁的现象;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和人体呼吸机能来实现均匀播种;
播种瓶底部的第一开口用于种子的冲出,播种瓶上部的第二开口用于换气,且第一开口的尺寸至少为第二开口的尺寸的2倍,是为了实现种子的顺利播种以及更进一步实现均匀播种;
气筒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气筒的第一凹槽,同时还使用锁紧带固定,能够确保播种时注气筒体不会产生相对滑动;
同时气筒支撑板上还设置有把手和挎带,能够方便播种人员拿取和播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人工播种器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人工播种器的上部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人工播种器的下部轴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注气筒体; 2-气筒支撑板;
3-锁紧定位块; 4-往复活塞杆;
5-播种瓶; 6-锁紧带;
7-把手; 8-挎带;
51-第一开口; 52-第二开口;
21-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工播种器,包括注气筒体1、往复活塞杆4和播种瓶5;
往复活塞杆4为中空杆,能够在注气筒体1内往复运动,且往复活塞杆4的两端分别与播种瓶5以及注气筒体1连通,并在往复活塞杆4的活塞上设置单向过气阀片;
播种瓶5的瓶口外部边沿设置有用于播种的第一开口51;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人工播种大多将种子灌入塑料瓶中,然后挤压瓶身,将种子从瓶口中挤出,进行播种,这种播种方式虽然简捷,但也伴随着各种问题,譬如:播种不均匀,并且要求不间歇的人工挤压,同时塑料瓶的瓶身为可变形的软塑材料,不便于长期使用,导致播种进程的延误;
因此,采用具有固定整体结构的播种瓶5,能够增长播种器的使用寿命,根据气球打气筒的工作原理,将人工挤压替换成本专利的注气筒体1打气,将播种瓶5内装入适量需要播种的种子,通过手握播种瓶5的来回往复运动,在往复活塞杆4的带动下,注气筒体1内的气体经加压通过往复活塞杆4内部注入播种瓶5中,并将播种瓶5内的种子经瓶口的第一开口51高压冲出,进行播种;由于注气筒体1与往复活塞杆4间采用均匀打气的方式,能够确保均匀播种。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往复活塞杆4与播种瓶5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的播种瓶5与往复活塞杆4之间可以采用固定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本专利的优选方案为使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往复活塞杆4与播种瓶5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接口,播种瓶5上设置有与往复活塞杆4螺纹连接的内螺纹接口;或者,往复活塞杆4与播种瓶5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接口,播种瓶5上设置有与往复活塞杆4螺纹连接的外螺纹接口;或者,往复活塞杆4与播种瓶5采用卡接或者扣合的可拆卸连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播种瓶5的瓶底外部边沿还设置有用于换气的第二开口52;
需要说明的是,播种瓶5内种子随往复活塞杆4的推出而使得瓶内气压增加,从而进行播种,随着往复活塞杆4的回缩瓶内气压降低,同时通过第二开口52进行瓶内气体的换气,从而实现顺畅的循环,不会产生瓶子因高压爆裂或损毁的现象;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和人体呼吸机能来实现均匀播种。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第一开口51的尺寸至少为第二开口52的尺寸的2倍;
需要说明的是,播种瓶5底部的第一开口51用于种子的冲出,播种瓶5上部的第二开口52用于换气,且第一开口51的尺寸至少为第二开口52的尺寸的2倍,是为了实现种子的顺利播种以及更进一步实现均匀播种。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播种瓶5为回转体,且播种瓶5的中部到两端面的直径尺寸逐渐递减;
需要说明的是,播种瓶5由中部向两端面的直径尺寸逐渐递减,能够使播种瓶5两端的端口尺寸小于播种瓶5中部的尺寸,能够方便气体冲出后再瓶内聚齐,然后再经高压通过第一开口51冲出,增加种子经受的冲压力,加快播种速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播种器,在播种瓶5的瓶口边沿设置第一开口51,在往复活塞杆4的作用下,能够方便种子的冲出,实现均匀播种;
播种瓶5为回转体,播种瓶5的中部到两端面的直径尺寸逐渐递减,这样能确保种子均匀喷出;
播种瓶5内种子随往复活塞杆4的推出而使得瓶内气压增加,从而进行播种,随着往复活塞杆4的回缩瓶内气压降低,同时通过第二开口52进行瓶内气体的换气,从而实现顺畅的循环,不会产生瓶子因高压爆裂或损毁的现象;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和人体呼吸机能来实现均匀播种;
播种瓶5底部的第一开口51用于种子的冲出,播种瓶5上部的第二开口52用于换气,且第一开口51的尺寸至少为第二开口52的尺寸的2倍,是为了实现种子的顺利播种以及更进一步实现均匀播种。
实施例2
如图2和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工播种器,不仅包括上述实施例1的全部技术特征,还包括如下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还包括气筒支撑板2,注气筒体1设置在气筒支撑板2上,气筒支撑板2上用于往复活塞杆4穿过的位置留有一间隙21;
需要说明的是,在人工播种时,会由于手滑导致注气筒体1滑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了气筒支撑板2,同时还在气筒支撑板2上设置有一间隙21,能够避免往复活塞杆4的频繁往复运动中与气筒支撑板2产生摩擦,导致能量的损耗,以及结构件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气筒支撑板2上还设置有锁紧定位块3和锁紧带6,锁紧定位块3分别固定锁紧带6的两端,且锁紧带6能够包裹并扎紧气筒;
需要说明的是,锁紧带6为具有弹性的弹力带;或者,锁紧带6不具有弹性,只是普通的固定带,这时,锁紧带6的一端也可以与其中一个锁紧定位块3固定连接,锁紧带6的另一端与另外一个锁紧定位块3采用扣合的可拆卸连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气筒支撑板2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注气筒体1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截面形状为扇形,扇形的面积为注气筒体1的截面面积的50%—60%;
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所描述的注气筒体1可以为圆柱体或规则的多边体或不规则的多边体,而本专利的优选方案采用的注气筒体1为圆柱体,相对应地,气筒支撑板2上用于容纳注气筒体1的第一凹槽为扇形,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用与注气筒体1的外轮廓相配合的结构;
本专利所选扇形的面积为注气筒体1的截面面积的50%—60%,能够确保注气筒体1平稳的放置在气筒支撑板2内。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气筒支撑板2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把手7;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手握把手7的使用方式,能够方便播种,也能防止气筒支撑板2从手上滑掉。
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技术方案为,气筒支撑板2上与第一凹槽相对的一面上设置有挎带8,且气筒支撑板2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挎带8的两端的固定块;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上述的挎带8,能够方便作业人员携带,且本专利的挎带8为具有弹力的弹性带。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播种器,在播种瓶5的瓶口边沿设置第一开口51,在往复活塞杆4的作用下,能够方便种子的冲出,实现均匀播种;
播种瓶5为回转体,播种瓶5的中部到两端面的直径尺寸逐渐递减,这样能确保种子均匀喷出;
播种瓶5内种子随往复活塞杆4的推出而使得瓶内气压增加,从而进行播种,随着往复活塞杆4的回缩瓶内气压降低,同时通过第二开口52进行瓶内气体的换气,从而实现顺畅的循环,不会产生瓶子因高压爆裂或损毁的现象;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和人体呼吸机能来实现均匀播种;
播种瓶5底部的第一开口51用于种子的冲出,播种瓶5上部的第二开口52用于换气,且第一开口51的尺寸至少为第二开口52的尺寸的2倍,是为了实现种子的顺利播种以及更进一步实现均匀播种;
气筒支撑板2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注气筒体1的第一凹槽,同时还使用锁紧带6固定,能够确保播种时注气筒体1不会产生相对滑动;
同时气筒支撑板2上还设置有把手7和挎带8,能够方便播种人员拿取和播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