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开挖及回填功能的深土层作物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2626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具有开挖及回填功能的深土层作物收获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作物收获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开挖及回填功能的深土层作物收获机。



背景技术:

我国根茎类农作物种植区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根茎类作物收获机大多用于生长在较浅土层块状农作物的采收,而山药、牛蒡等农作物,其根茎为长柱状,直立生长于土壤深处,且质地较脆弱,长势无法掌握,现有的块状农作物采收机不能用于柱状根茎作物的收获;为避免挖掘过程中作物损坏,山药类农产品目前仍以人工采收为主,采收成本高、效率低,直接影响了山药等长根茎类农作物的售价,制约了这类农产品的种植和推广。

专利号为ZL 201510101851.X的发明专利公布的一种深土层根茎类作物收获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山药等农作物的挖掘工作,该设计方案虽然仅对掘松农作物下方的土壤并提升,以完成农作物与土壤分离,但在机械前行过程中,两侧挡板需要克服极大的迎面阻力,阻碍设备行进,使设备驱动困难,特别是山药等种植较深,深度下挖受力矩的影响较大,使上述设备仍对土壤基质的硬度要求较严。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土质硬度不同,导致上述的收获机适应能力下降,使用范围较小。此外,受地表土壤高低不平、农作物(包覆作物的坯土)提升时因振动等因素影响,来不及向后输送的一部分土滚落逐渐堆积在设备前部,增加了行走阻力及设备磨损,同时间接的造成了回填不到位。

该设计的另一个缺陷是,由于收获机的螺旋钻杆端部对土层正面旋耕,钻杆轴向受力导致连接轴承及钻杆端部的磨损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开挖及回填功能的深土层作物收获机,特别适用于收获生长深度较深的柱状直生长根茎类农作物,大幅减小了设备行进阻力,降低了作业难度及采收成本,增强了收获机的适应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采收机主体、动力装置及传动机构,采收机主体包括采收架、前置输送器、传送带机构、振动机构;

采收架两侧设有楔形的端板,前置输送器由多条并排横向设置的输送辊组成,各输送辊从前向后依次升高、装配在采收架前段,并通过传动轴与动力机构连接;传送带机构前低后高装配在采收架后段,前置输送器与传送带机构首尾衔接;所述的传送带机构设有振动机构;振动机构装配在机架上,其振动件与传送带机构的输送面配合;

还包括主机架、升降箱、垂直旋耕刀、水平旋耕刀、刮土板、刮土铲、排土通道、横向排土搅龙、第一纵向排土搅龙、第二纵向排土搅龙;

主机架设有垂直的导向柱,升降箱套装在导向柱上,主机架通过提升机构与升降箱连接配合,并控制升降箱沿导向柱上下运动;

升降箱下部左右两侧各装配有一条用于开槽的垂直旋耕刀;刮土板位于垂直旋耕刀后侧,刮土板上端固定在升降箱底部;

升降箱后部横向水平安装有一条横向排土搅龙,横向排土搅龙的螺旋叶片由旋向相反的两段组成;刮土铲连接固定在升降箱上,位于横向排土搅龙的后方;

升降箱后部两侧各装有一条排土通道,排土通道内部装有第一纵向排土搅龙;

采收机主体通过起重臂吊装在升降箱后部,位于二条排土通道之间;水平旋耕刀横向装配在采收架前部,位于前置输送器前部下方;水平旋耕刀的螺旋刀片由旋向相反的两段组成;

前置输送器及传送带机构下方的采收架上,并列装配有一排第二纵向排土搅龙;

垂直旋耕刀、水平旋耕刀、提升机构、横向排土搅龙、第一纵向排土搅龙及第二纵向排土搅龙通过传动机构与动力装置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刮土板高度不大于垂直旋耕刀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的二垂直旋耕刀位置分别与采收机主体的端板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所述的二垂直旋耕刀的旋向相反。

进一步,所述的排土通道前段与主机架中心线平行,排土通道后段向内侧回收;二条排土通道进口位于刮土铲两侧,出口位于采收机主体的后方。

进一步,所述排土通道的前后段连结处高于两端,排土通道前段与水平面成5~20度夹角。

进一步,所述的提升机构包括丝杠、齿盘;丝杠垂直穿过升降箱,两端固定在主机架上;装配在升降箱内的齿盘通过内螺纹与丝杠配合,齿盘通过齿轮传动连接动力装置。

进一步,所述的提升机构包括丝杠副及固定在主机架顶部的丝杠提升电机;丝杠垂直穿过升降箱,两端装配在主机架上,丝杠通过丝杠提升电机带动;丝杠母固定在升降箱。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纵向排土搅龙为多节结构设计,各节之间通过联轴器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采收架前部设有连接板,连接板衔接水平旋耕刀与前置输送器。

用于控制并带动垂直旋耕刀、水平旋耕刀、提升机构、横向排土搅龙、第一纵向排土搅龙及第二纵向排土搅龙的传动机构均采用常规的传动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直接安装在拖拉机等农用机械上即可进行收获作业,操作简便、使用方便,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垂直旋耕刀及水平旋耕刀将农作物种植区的土壤与周边土地切分,并将切分后整块土壤通过前置输送器及大倾角传送带机构进行两级提升送至地面以上;提升过程中振落农作物外部的附土;使土与作物分离,确保了作物在挖掘过程中保持完好。由于采挖前进行了土壤切割操作,并将切割操作中挖掘的土输送至设备两侧及后方,清除了采收机主体运转前的障碍,大幅降低了的迎面阻力,使采收作业不再受环境、气候、土质硬度的影响,增强了收获机的适应能力及使用范围;同时,在农作物采收中挖掘出的全部土壤一次性回填。此外用于切割土壤的旋耕刀径向受力,有效的降低了旋耕刀及其连接件的磨损,保证了采收设备的高强度连续作业。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机架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机架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1、主机架,2、导向柱,3、升降箱,4、丝杠,5、垂直旋耕刀,6、刮土板,7、横向排土搅龙,8、第一纵向排土搅龙,9、水平旋耕刀,10、排土通道,10a、排土通道前段,10b、排土通道后段,11、起重臂,12、刮土铲,13、连接板,14、前置输送器,15、端板,16、第二纵向排土搅龙,17、振动机构,18、传送带机构,19、多头输出变速箱,20、齿盘,21、介齿轮,22、离合器,23,动力输入轴,24、丝杠提升电机,25、丝杠母。

实施例1

从图1~图3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采收机主体、动力装置及传动机构,采收机主体包括采收架、前置输送器14、传送带机构18、振动机构17、主机架1、升降箱3、垂直旋耕刀5、水平旋耕刀9、刮土板6、刮土铲12、排土通道10、横向排土搅龙7、第一纵向排土搅龙8、第二纵向排土搅龙16;

本实用新型收获机装配在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后部,主动力马达及多头输出变速箱19安装在采收架末端,作为采收部分的动力装置;

采收架两侧设有楔形的端板15,前置输送器14由多条并排横向设置的输送辊组成,各输送辊从前向后依次升高、装配在采收架前段;传送带机构18前低后高装配在采收架后段,前置输送器14与传送带机构18首尾衔接;

所述的传送带机构18的主动轮与多头输出变速箱输出轴连接,也可单独设置马达驱动;主、从动轮之间还装配有振动机构17,该振动机构由振动马达、杠杆、振动轮组成;杠杆中部通过与采收架铰接,杠杆两端分别装有一振动马达及一振动轮,在振动马达自重的作用下,作为振动件的振动轮上抬顶靠在传送带输送面下部;振动马达运动带动杠杆绕支点(铰接轴)摆动,振动轮滚动并反复撞击传送带产生振动,将传送带上的土壤颗粒振落。

主机架1四角各设有一垂直的导向柱2,升降箱3套装在导向柱2上,主机架1通过提升机构与升降箱3连接,并控制升降箱3沿导向柱上下运动;所述的提升机构包括丝杠4、齿盘20;丝杠4垂直穿过升降箱3,两端固定在主机架1上;齿盘20安装在升降箱上,齿盘内圈通过螺纹装配在丝杠4上,齿盘外圈轮齿通过介齿轮与动力装置连接。

本实施例中提升机构及垂直旋耕刀5均使用拖拉机的动力系统作为动力源,以简化其结构(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为提升机构、垂直旋耕刀分别设置动力)。二垂直旋耕刀5间通过相互啮合齿轮组传输动力,并通过锥齿轮连接动力装置的输出轴23;其中一垂直旋耕刀5的杆体通过一离合器22与固定在升降箱上的提升机构介齿轮轴连接,介齿轮21与齿盘20啮合,利用离合器22分合控制升降箱运动。

升降箱3下部左右两侧各装配有一根用于开槽的垂直旋耕刀5,二垂直旋耕刀5的旋向相反;刮土板6位于垂直旋耕刀5后侧,其高度不大于垂直旋耕刀5的长度,刮土板6上端固定在升降箱3底部。

升降箱3后部横向水平安装有一条横向排土搅龙7,刮土铲12连接固定在升降箱3上,位于横向排土搅龙7的后方;所述的横向排土搅龙7的螺旋叶片由两段组成,两端螺旋叶片的旋向相反,旋转时将刮土铲12前部的土壤向两侧推顶。

升降箱3后部两侧各装有一条排土通道10,排土通道10内部装有第一纵向排土搅龙8;所述的排土通道前段10a与主机架纵向中心线平行,排土通道后段10b向内侧下方弯折回收(即二条排土通道前段相互平行,后段呈八字内收);二条排土通道10进口位于刮土铲12两侧,出口位于采收机主体的后方;横向排土搅龙7及第一纵向排土搅龙8均通过齿轮或链条传动连接拖拉机的动力装置。

所述排土通道10的前段与后段连结处高于两端,排土通道前段10a与水平面成5~20度夹角;该设计可确保通道内的土由第一纵向排土搅龙8推送至排土通道后段10b后,自然下滑回填。

排土通道10及第一纵向排土搅龙8的远端通过绞盘及吊索悬吊在主机架后部。

采收机主体通过起重臂11吊装在升降箱3后部,位于二条所述的排土通道10之间;采收机主体两侧的端板15分别与二垂直旋耕刀5的位置相对应;水平旋耕刀9横向装配在采收架前部,位于前置输送器14前部下方;水平旋耕刀9的螺旋刀片由旋向相反的两段组成,可将分切土壤时掘松的土推向采收架两侧。

采收架前部还设有连接板13,水平旋耕刀9与前置输送器14通过该连接板13衔接。

前置输送器14及传送带机构18下部的采收架上,并列装配有一排第二纵向排土搅龙16;第二纵向排土搅龙16为多节结构设计,各节之间通过联轴器连接,本实施例采用两节设计,以配合前置输送器14及传送带机构18的不同倾角。第二纵向排土搅龙16的末端与多头输出变速箱19的输出端连接。

前置输送器14由各条输送辊及水平旋耕刀9通过蜗轮蜗杆或锥齿轮组及传动轴与多头输出变速箱19的输出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首先下放升降箱3,垂直旋耕刀5旋入土壤至种植深度,拖拉机行进并在种植作物的田垄两侧旋松,刮土板经过后将旋松的土由槽带至地面上,横向排土搅龙将刮土铲12前部的土推送至设备两侧,再由第一纵向排土搅龙8卷入排土通道10推送至采收机后部回填;

操作采收机主体下放,采收架前端的水平旋耕刀9将种植土层下方的土壤旋松,并将旋松的土向左右推送进入由垂直旋耕刀5开出的两道立槽内。水平、垂直旋耕刀配合使种植作物的土壤两侧及下方与周边呈“凵”形分离,见图4。

采收机主体经过,切割后的土壤(包覆有农作物)沿前置输送器14、传送带机构18上行送至地面;提升过程中,在振动机构以及设备的振动下,使包覆作物的土壤松动、跌落,并由第二纵向排土搅龙16送至设备后方;农作物与土壤分离逐渐露出,实现收获目的。

本实用新型利用水平、垂直旋耕刀配合,将种植农作物的土壤部分与周边土壤分离,并通过二级传输提升至地面,有效的降低了行进阻力,使采收作业不受环境、气候、土质硬度的影响;采收过程中掘出的土分别经不同搅龙推送至设备后部,采收与回填一次完成,同时降低了旋耕刀及其连接件的磨损,保证了采收设备的高强度连续作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提升机构包括丝杠副及固定在主机架1顶部的丝杠提升电机24;丝杠4垂直穿过升降箱3,两端通过轴承座装配在主机架1上,丝杠4通过丝杠提升电机24带动旋转;丝杠母25固定连结在升降箱3上。

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

以上借助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详细说明是示意性的而非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基础上,可以对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