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只分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3456阅读:642来源:国知局
牛只分群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奶牛养殖场的管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牛只分群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奶牛养殖场内的牛只较多,管理较难。特别地,在养殖过程中可能需要对牛只进行各类型的处理,如清洗、打疫苗、安排交配等。但是,在牛只较多的牛舍之内,牛只容易乱窜,难以控制,这使得进行上述的处理时操作困难,且工作量大。

现有的牛只相对于人是动态的,人处理起来非常麻烦,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现有技术存在类似的分群技术,但是其仅是把牛群按照需要分为多个不同需求的群,一方面,分群后处理成本仍然非常高,另一方面,缺少分群后的护栏组,在分群后仍需要较大的时间精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牛只分隔的牛舍,其能对需要进行不同类型处理的牛只进行分隔,且分隔后能够将待处理牛只置于某一特定区域,牛只相对于操作人员是安静的,方便操作人员对牛只进行处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牛只分群系统,包括牛舍和分群装置,所述牛舍包括多个牛圈,所述牛圈与所述分群装置之间通过一主通道连接,其特征在于:每个牛圈分别通过一活动门分割为正常牛只区域以及待处理牛只区域,所述主通道设置有牛只处理区,所述活动门的一端套设一转轴从而使所述活动门能绕所述转轴水平转动,

所述牛只设置有便携式装置,所述便携式装置包括牛只编号和牛只活动量传感器,所述牛只活动量传感器采集所述牛只的实时活动参数,

所述分群装置设置有围栏以及多个分群通道,所述围栏与所述多个分群通道之间设置有分群闸门,所述多个分群通道分别连接所述主通道,所述围栏中设置有采控组件和与其相连的控制器,所述采控组件包括采集模块和判断模块,所述采集模块与所述便携式装置通信相连,所述判断模块设置有发情阈值以及活动量阈值,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采控组件的信号控制所述分群闸门的开闭,以及

所述牛只处理区设置有多个护栏组,每个护栏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第一护栏为便于所述牛只转向的弧形护栏,第二护栏的高度低于第一护栏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多个牛圈之间设置有行走通道,所述多个牛圈的圈门分别连通所述行走通道,所述行走通道与所述主通道连接。

优选地,所述分群通道上设有称重仪,所述称重仪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采控组件的输入端,所述采控组件中设置有体重阈值。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装置为脚环。

优选地,所述待处理牛只区域的宽度小于牛只的体长。

优选地,所述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均设置有防撞橡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牛只分隔的牛舍,其能够对牛群按照不同的处理目的进行分群,并且在对分群后的牛只进行处理,将需要处理的牛只固定在一个小区域内部,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对同一处理目的的牛只进行处理。牛只在分群区内根据需要进行处理的类别进行分群,分群后通过不同的通道走进牛圈内的不同区域,这样,同一区域内的牛只需要进行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可进行批量处理,同时也免去了追寻牛只的过程,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处理完后,再次打开活动门,让牛圈内的牛只都能自由活动。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对牛只进行处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的一种便于牛只分隔的牛舍的示意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的一种便于牛只分隔的牛舍设置有处理区时的示意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处理区的护栏组的俯视图;以及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一种牛只分群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牛舍1以及分群装置2,牛舍1包括多个牛圈10,多个牛圈10之间设置有行走通道101,多个牛圈10的圈门100分别连通行走通道101,行走通道101与分群装置2通过一个主通道4连接,每个牛圈10分别通过一活动门13分割为正常牛只区域11以及待处理牛只区域12。

牛圈1通过活动门13划分为正常牛只区域11和待处理牛只区域12,待处理牛只区域12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个或多个,牛圈的圈门设置在待处理牛只区域与行走通道101的连通处,牛只在待处理牛只区域经处理完成后,可打开活动门,使牛只返回正常牛只区域,之后再将其余需要处理的牛群赶入待处理牛只区域继续进行处理。直到所有牛只都处理完成。打开活动门13能够连通各个区域;牛圈1的出口连通分群装置2的入口,分群装置2内通过分群闸门分出多个出口,分群装置2的各个出口分别连通牛圈1的主通道4。

在本实施例中,牛圈1内设置有转轴,转轴可固定在地面,或者设置牛圈1上,活动门13的一端套设于转轴,使活动门13绕转轴水平转动,通过转动活动门13来实现区域的划分。转动的活动门13还能够辅助驱赶,通过把活动门13往牛圈1的出口所在的一侧转动,即可把牛只驱赶出牛圈1。当然,除了使用转动的门以外,还可以使用水平推拉的门,只要能实现把牛圈1分隔成多个区域,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门13与牛圈1的护栏之间形成待处理牛只区域12,待处理牛只区域12的宽度小于牛只的体长,这样,牛只进入待处理牛只区域12后只能逐一排好,防止牛只乱窜;同时,为了防止牛只受伤,在形成待处理牛只区域12的牛圈1的护栏和活动门13上均设置有防撞胶条。当然,也不必把全部待处理牛只区域12的宽度设置成小于牛只的体长,如牛只需要进行交配,那就应当设置一个宽度较大的待处理牛只区域12。待处理牛只区域12的数量和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而这些改变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中,分群装置2设置有分群平台、设置在分群平台外部的围栏20和多个分群通道24,分群平台为转动式平台,围栏20设置有出口,围栏20与分群通道24之间设置有分群闸门21,多个分群通道24分别连接主通道4。围栏20的出口处设置有用于识别牛只身上的便携式装置5的采控组件23,采控组件23包括采集模块230以及判断模块231,还设置有控制器22,控制器22与采控组件23进行信号交换,控制器控制围栏20与各条分群通道24之间的分群闸门21的开闭以及围栏出口的开闭。

便携式装置5内部设置有牛只编号6以及牛只活动量传感器7,牛只编号6以及牛只活动量传感器7用于采集所述牛只的编号及实时活动参数,采控组件23内部设置有发情阈值,当牛只的实时发情参数处于采控组件23内部的发情阈值内部并且不符合发情规律时,则判断该牛只为正常牛只,控制器22控制打开围栏的开口以及某一分群闸门,使该牛只进入该分群闸门,并通过主通道进入牛舍中,并打开活动门,使牛只进入正常区域,依次重复上述指令,直至所有牛只进入正常区域。

当牛只的实时发情参数高于采控组件23内部的发情阈值并且符合发情规律时,则判断该牛只发情,采控组件23向控制器22发送信号,控制器22控制分群平台转至某一分群闸门处,并打开围栏的开口,使该牛只进入该分群闸门,并在正常牛只都进入正常区域后通过主通道进入牛舍中的待处理牛只区域,依次重复上述指令,直至所有发情牛只进入待处理牛只区域。对牛只进行处理,使牛只进行交配等。

当牛只的活动量高于或低于活动量阈值时,则判断该牛只生病,采控组件23向控制器22发送信号,控制器22控制分群平台转至某一分群闸门处,并打开围栏的开口,使该牛只进入该分群闸门,并通过主通道进入处理区的护栏组,直至所有牛只分别进入处理区,对牛只进行打针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在控制器内部设置有不同的分群机制,便携式装置可以为脚环,并配合控制器内部不同的运行机制,例如控制器可以设定以下隔离条件,

奶牛养殖管理系统固有的自动隔离条件有:高活动量(YES/NO)、发情开始时间(0–23)、初情提醒(YES/NO)、配种提醒(YES/NO)、群(YES/NO)、不能挤奶的牛(YES/NO)、需倒奶的牛(YES/NO)、发病的牛(1–30)、需治疗的牛(YES/NO)、挤奶班次(1–4)、时间点(0–23)、连续3天吃料少的牛(YES/NO)等。为了及时采集和获取到牛只的相关信息,比如可以设置和安装称重仪和运动及牛只编号等。称重仪固定在分群通道上,便于监测牛只重量的变化情况,以判断牛只是否有发病的风险。运动传感器安装在脚环上,传感器能传感任何方向的运动,它会定时地把牛只活动情况发送到工控机中去;工控机接收到牛只活动情况数据后,会将数据记录下来并对数据进行过滤与分析设定相关阈值,并将阈值反馈至采控组件,判断该牛只是否处于发情状态,以确定是否在牛只进入入口闸门后启动分群闸门,将牛只引导到分隔子系统中进行分隔处理。可根据牛只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监测不同信息的采控组件,以便更好地对牛只进行管理。

牛只上设置有便携式装置,采控组件能够采集便携式装置内部的牛只信息,便携式装置可以为挂设在牛只耳朵上或者腿上的RFID卡或者运动脚环,在分群通道的旁侧设置有RFID卡读写器。在牛只进入分群装置前,操作者会根据牛只的实际情况把牛只需要进行处理的类型编写进控制器22,当牛只站在围栏外时,RFID卡读写器读到该牛只的RFID卡并把信号传送给控制器22,控制器22依次打开对应的分群闸门21,牛只进入对应的分群通道,通过主通道4走到对应的待处理牛只区域1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牛舍还设置有处理区3,处理区3的入口连通分群装置2的出口,处理区3的出口连通牛圈1的入口。处理区3设置有多个护栏组30,如图3所示,护栏组30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条护栏31、32,两条护栏31、32之间的距离小于牛只的体长;护栏31的高度大于护栏32的高度,牛只在两条护栏之间以斜站位站立,其中一条护栏31上设置有用于方便牛只转向的弧形护栏33,弧形护栏33一方面起固定牛头的目的,另一方面,同时方便牛只在处理完成后,方便由护栏组30中退出,该护栏31的高度匹配牛只脖子的高度,另一条护栏32的高度低于牛只身体的高度。在该处理区3,操作人员可越过护栏32对牛只进行打针处理。因为牛只的脖子已经被颈圈固定,同时牛只的身体也没有被护栏所拦住,因此,在该处理区3中为牛只打针能够防止牛只乱动,方便操作。相比于在牛圈1内,在增设的一个区域内对牛只进行医护处理能保证医疗设备的干净程度,防止牛只感染。同样地,在两条护栏上均设置有防撞橡胶,防止牛只受伤。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通常一个牛圈内的牛群大约100头左右,首先经过行走通道进入与分群装置连接的主通道,之后牛群在分群装置中进行分群,正常牛只在分群后再次经过主通道进入牛圈,并通过活动门进入正常牛只区域,此时关闭活动门。然后,待处理牛群依次经过分群后,通过主通道进入牛圈中的待处理区域,牛只在待处理牛只区域经处理完成后,可打开活动门,使牛只返回正常牛只区域,之后再将其余需要处理的牛群赶入待处理牛只区域继续进行处理。直到所有牛只都处理完成。

当然,在附图中设置的多条通道仅是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牛只运动的方向与路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不必如附图中特意设置多条通道,通道的设置及其布局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