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滴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5311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滴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滴灌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建设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的兴起,我国园林景观绿地率日益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景观绿化建设的档次和品位也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养护标准越来越严,景观要求越来越高,而灌溉是绿化养护的必要措施,这就需要对灌溉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尤其我国是一个淡水极缺的国家,绿化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再加之人工浇灌绿地费水、费工、费时,节水灌溉在绿化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滴灌系统,达到为园林景观绿化自动按需供水和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智能滴灌系统,包括水泵机组、过滤器、施肥罐、主水管、支管、毛管、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水泵机组、过滤器和施肥罐依次设置在主水管上;所述施肥罐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连接在主水管上;在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在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支管与所述主水管连接;所述毛管与所述支管连接;所述毛管上设置有多个滴头;在所述主水管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在所述水泵机组与所述过滤器之间设置有球阀;所述水泵机组、土壤湿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毛管末端设置有冲洗装置;所述毛管上设置有压力测定装置;所述压力测定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滴灌系统中,优选地,所述球阀与所述过滤器之间还设置有止回阀。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滴灌系统中,优选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滴灌系统中,优选地,所述主水管与所述支管连接处设置有泄压阀。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滴灌系统中,优选地,所述毛管埋设于土下3~5c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将水泵机组、土壤湿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实现了按需自动化灌溉和施肥;在主水管与支管的连接处设置有泄压阀,使滴头均匀的滴水,节约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泵机组,2-过滤器,3-施肥罐,4-主水管,5-支水管,6-毛管,7-土壤湿度传感器,8-控制器,9-进水管,10-出水管,11-第一电磁阀,12-第二电磁阀,13-滴头,14-第三电磁阀,15-球阀,16-压力测定装置,17-温度传感器,18-泄压阀,19-止回阀,20-冲洗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滴灌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水泵机组1、过滤器2、施肥罐3、主水管4、支管5、毛管6、土壤湿度传感器7和控制器8,水泵机组1、过滤器2和施肥罐3依次设置在主水管4上;施肥罐3通过进水管9和出水管10连接在主水管4上;在进水管9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1;在出水管10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2;支管5与主水管4连接;毛管6与支管5连接;毛管6上设置有多个滴头13;毛管6埋设于土下3~5cm;在主水管4上设置有第三电磁阀14;在水泵机组1与过滤器2之间设置有球阀15,在球阀15与过滤器2之间还设置有止回阀19;水泵机组、土壤湿度传感器7、第一电磁阀11、第二电磁阀12和第三电磁阀14与控制器8电连接;土壤湿度传感器7用于监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并将数据上传至控制器8,控制器8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控制水泵机组1的起停,当水泵机组1起动工作时,控制器8将第三电磁阀14打开(此时,第一电磁阀11和第二电磁阀12处于关闭状态),水流入支管5中,然后地入毛管6中,由滴头13滴入土壤中;当需要为园林景观绿化带施肥时,向施肥罐3中投入肥料,控制器8将水泵机组1、第一电磁阀11和第二电磁阀12打开,关闭第三电磁阀14,水流经施肥罐,将肥料溶入水中,最终肥料经滴头滴入园林景观绿化带,为其施肥;达到自动化为园林景观绿化带灌溉和施肥的目的。

毛管6末端设置有冲洗装置20,当需要清除毛管6中的污泥时,将冲洗装置20打开,由水泵机组1向管道供水,将毛管6中的污泥排出。毛管6上设置有压力测定装置16,用于采集毛管6的水压;压力测定装置16与控制器8电连接。在主水管4与支管5的连接处设置有泄压阀18,用于控制支管5进水口处的水压,使滴头13均匀的滴水。在该智能滴灌系统中,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7,其与控制器8电连接,将土壤温度上传给控制器8,如果土壤温度过高,控制器8不会启动水泵机组1为园林景观绿化带供水,以免对绿化带造成伤害。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