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式蟑螂捕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2800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分层式蟑螂捕捉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捉昆虫的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分层式蟑螂捕捉器。



背景技术:

蟑螂是令人困扰的四害之一,目前市场上除蟑螂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种;

1、化学、生物(病毒、细菌等)手段进行灭虫,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但化学、生物手段对食品安全有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厨房、食品类工厂,化学、生物手段不可随意动用;

2、利用蟑螂屋、蟑螂盒进行捕捉而后进行集中处理,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45551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结构改良的蟑螂捕捉器,其捕捉器壳体包括捕捉器底壳、捕捉器面壳,捕捉器可以内部的中间位置成型饵料放置腔室,捕捉器壳体边缘部成型横向朝外开口且与饵料放置腔室的外围成型捕捉腔室,捕捉通道与捕捉腔室之间设置通孔;捕捉通道内装设防脱组件,防脱组件包括第一防脱挡板、位于第一防脱挡板上端侧的第二防脱挡板,第一防脱挡板外端部通过枢轴铰装与捕捉器底壳,第一防脱板内端部搭设与捕捉通道地面,第二防脱板内部端部通过枢轴铰装与捕捉器面壳,第二防脱挡板外端部搭设与第一防脱挡板外端部。

其主要用于家庭捕捉蟑螂,捕捉容量较小,在盒内蟑螂增多的时候,当新的蟑螂从外界进入并且顶开的时候,盒内的蟑螂就有可能从顶开的缝隙逃脱,因此这种蟑螂捕捉器将难以应用于餐厅食堂、食品类工厂等蟑螂聚居的场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层式蟑螂捕捉器,其解决了现有的蟑螂捕捉器的捕捉容量小,在盒内蟑螂较多的时候问题易于逃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分层式蟑螂捕捉器,包括用于引诱蟑螂的诱蟑层,所述诱蟑层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收集蟑螂的集中层,所述诱蟑层和所述集中层竖直插接配合,组合后的诱蟑层和集中层之间连通设置有的集蟑通道,所述集蟑通道上部的开口设置有由上至下翻转闭合且能够被蟑螂从下方顶开的挡盖。

采用上述结构,蟑螂在被引诱进入诱蟑层之后会不断的爬动,而后从诱蟑层和集中层之间的集蟑通道顶开挡盖进入集中层,而挡盖由于是从上往下遮住开口,蟑螂本身没有翻动挡盖的能力,蟑螂就会被阻挡在集中层中,从而使得的诱蟑层的蟑螂减少,减少诱蟑层的负担;并且由于诱蟑层和集中层式插接配合的可拆卸连接,通过不断的将集中层移除替换即可在保证捕蟑机构持续有效的使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集中层内固定有开口朝向底面的分隔罩,所述分隔罩上设置有由内向外翻转打开的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闭合状态,所述集蟑通道上部的开口设置在分隔罩内。

采用上述结构,挡盖为诱蟑层和集中层的第一道防线,分隔罩为第二道防线,在蟑螂中开口出来之后进入分隔罩内,而分隔罩内由于空间的限制,一般里面的蟑螂较少,并且有蟑螂有一定的相互攻击的特性,在后续蟑螂进入到分隔罩内之后将会促使前面的蟑螂推开隔离板逃入集中层;而在这个时候,即使有蟑螂利用被推开的隔离板逃出,其仍然处于分隔罩内,并且由于挡盖的阻挡,其只能在分隔罩内活动,最后重新回到集中层的大容腔内;从而有效的减少了诱蟑层的储存压力,也更方便的对蟑螂进行集中处理。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集蟑通道由相互套接的接头和接口组成,所述接头向上凸出于诱蟑层的顶部且内部中空,所述接口设置在集中层的底部。

采用上述结构,诱蟑层与集中层之间以接头和接口对接,并且以此作为定位基准可以很好的保证集蟑通道的密封性,避免蟑螂从连接部位挤出。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诱蟑层的顶部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外缘,所述外缘与接头之间形成环形的蓄水区,所述外缘上设置有与集中层的外壁插接配合的台阶。

采用上述结构,集中层的外壁与诱蟑层的外缘形成插接结构,可以很方便的相互拆分,并且接头和外缘两处对接的位置之间设置蓄水层,那么,即使接头和接口之间存在间隙,通过蓄水层的水的阻隔蟑螂也无法从集中层和诱蟑层的连接位置逃出;另外,由于蟑螂是喜潮动物,蓄水层的湿气会从接口的接缝中散发出来,而接缝是在集中层,这样就诱使蟑螂从诱蟑层向集中层移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诱蟑层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与外界连通的诱蟑通道,所述诱蟑通道内间隔设置有两道由外向内翻转推动的挡板,所述挡板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闭合状态。

采用上述结构,多个诱蟑通道使得各个方向闻香而来的蟑螂都能快速进入诱蟑层中,并且多个诱蟑通道可以有效的减少单个通道所带来的逃逸现象。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诱蟑层的中心和分隔罩的顶部均设置有饵料盒。

采用上述结构,饵料盒诱惑蟑螂进入诱蟑层,而蟑螂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竞争,部分蟑螂会无法获得食物从而受集中层的饵料的引诱进入集中层。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挡板和挡盖的转动的一端均设置有用于散发气味的波浪齿或小孔。

采用上述结构,波浪齿或小孔有助于诱蟑层和集中层的饵料的香味的散发,使得蟑螂更容易闻到饵料的香味,并且波浪齿或小孔设置在挡板和挡盖的转动的一端,可以促使蟑螂朝这一端聚集并更容易的将挡板或挡盖顶开进入诱蟑层或集中层,而当其进入腔内的时候,小孔失去引导作用,蟑螂又没有抬起挡盖的能力就被困在腔内。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隔离板和挡盖的转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散发气味的波浪齿或小孔。

采用上述结构,波浪齿或小孔有助于诱蟑层和集中层的饵料的香味的散发,使得蟑螂更容易闻到饵料的香味,并且波浪齿或小孔是设置在挡板和挡盖的转动的一端,可以促使蟑螂朝这一端聚集并更容易的将挡板或挡盖顶开进入诱蟑层或集中层,而当其进入腔内的时候,小孔失去引导作用,蟑螂又没有抬起挡盖的能力就被困在腔内。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诱蟑层的外壳以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集中层的外壳的顶部以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集中层的外壳的其他部分以不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集中层的顶部套设有不透明的顶盖。

采用上述结构,蟑螂具有避光性,在使用的时候一般顶盖是盖在集中层的顶部,由于透明材料的效果,诱蟑层会比集中层稍亮,尤其是白天或开灯等有一定亮度的状态下会促使蟑螂朝集中层内移动;并且在需要对捕捉到的蟑螂进行处理的时候,有些时候会有蟑螂遗留在诱蟑层中,在处理的过程中就可以能再次从接口处逃跑,这个时候只需要用手电筒或其他强光机构照射诱蟑层就可以促使蟑螂朝集中层逃窜,从而将所有捕捉到的蟑螂都赶至集中层中;另外,为了便于观察将集中层的顶部设置为透明,这样只需要将顶盖移开就可以直观的观察蟑螂捕捉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诱蟑和集中蟑螂分为两个可拆卸的分层结构,有效的避免了诱蟑机构挺由于容积小而造成的蟑螂逃窜的情况发生;

2、采用多层的分隔机构,使得蟑螂即使意外从进入的部位折回也无法逃出;

3、通过饵料、湿度环境、光照环境等多重方式促使蟑螂全部进入集中层,有效的提高捕蟑效率,也使得集中处理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图1的半剖图,示出了分层式蟑螂捕捉器的内部结构;

图3是实施例一的图1的竖直方向的剖视图,示出了分层式蟑螂捕捉器的内部结构;

图4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图;

图5是实施例二的图4的半剖图,示出了分层式蟑螂捕捉器的内部结构。

图中,1、诱蟑层;2、集中层;3、热蒸层;4、顶盖;11、诱蟑通道;12、挡板;13、饵料盒;14、集蟑通道;141、接头;142、接口;15、蓄水区;16、挡盖;17、外缘;22、分隔罩;24、隔离板;25、驱赶灯;30、隔热层;31、散热孔;311、网罩;32、散热扇;33、蓄水槽;34、灭蟑通道;35、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分层式蟑螂捕捉器,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诱蟑层1、集中层2和热蒸层3,诱蟑层1用于引诱蟑螂并阻止其逃跑;集中层2用于收集蟑螂以减轻诱蟑层1储存蟑螂的负担;热蒸层3以热处理的方式杀灭蟑螂及其携带的卵。

诱蟑层1以透明材料制成,集中层2和热蒸层3以不透明材料制成,这样在白天有光照的时候,或者手动施加强光,如手电筒即可将蟑螂全部赶入集中层2,另外,参照图2和图3,集中层2内设置有驱赶灯25,打开驱赶灯25即可将蟑螂全部赶入热蒸层3。

参照图2,诱蟑层1和集中层2之间以集蟑通道14连通,集中层2和热蒸层3之间以灭蟑通道34连通,集蟑通道14和灭蟑通道34的上部的开口均设置有由上至下翻转闭合的挡盖16,顶盖能被蟑螂顶开,但蟑螂无法再上方翻开顶盖,以此形成了适用于蟑螂的单向通道。

集蟑通道14由相互配合的接头141和接口142组成,接头141向上凸出于诱蟑层1的顶部且内部中空,接口142设置在集中层2的底部,诱蟑层1的顶部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外缘17,外缘17上设置有与集中层2的外壁插接配合的台阶,诱蟑层1和集中层2以集蟑通道14为定位中心上下插接配合;外缘17与接头141之间形成环形的蓄水区15,通过蓄水层的水的阻隔,即使接头141和接口142之间存在间隙,蟑螂也无法从集中层2和诱蟑层1的连接位置逃出;并且由于蟑螂是喜潮动物,蓄水层的湿气会从接口142的接缝中散发出来,而接缝是在集中层2,这样就诱使蟑螂从诱蟑层1向集中层2移动。

当集中层2和热蒸层3捕捉有大量蟑螂需要清理的时候只需要将集中层2往上提即可形成分离成量个单独的单元,诱蟑层1继续捕捉,集蟑层处理蟑螂。

参照图2和图3,诱蟑层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与外界连通的诱蟑通道11,所述诱蟑通道11内间隔设置有两道由外向内翻转推动的挡板12,两个挡板12之间的间距至少有一个蟑螂的平均体长,以此保证至少有一个挡板12是处于闭合状态,可以有效的防止蟑螂逃逸,挡板12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闭合状态,诱蟑层1的中心设置有饵料盒13。

集中层2内固定有开口朝向底面的分隔罩22,分隔罩22上设置有由内向外推动翻转打开隔离板24,隔离板24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闭合状态,集蟑通道的上部的开口设置在分隔罩22内,挡盖16和分隔罩22形成了与双挡板结构相似的功能,为了促使蟑螂向集中层2集中,分隔罩22的顶部也设置有饵料盒13。

热蒸层3和集中层2之间设置有隔热层30,热蒸层3的主体由导热金属腔组成,导热金属腔的底部设置有加热管,以加热管作为加热机构,导热金属腔内设置有蓄水槽33,为了加快散热,热蒸层3上设置有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包括多个散热孔31和设置在部分散热孔31上的散热扇32,散热孔31上设置有阻止蟑螂逃出的网罩311。

另外,挡板12、隔离板24和挡盖16的转动的一端均设置有用于散发气味的波浪齿或小孔,这种设置可以促使蟑螂朝这一侧聚集并更容易的将挡板12顶开。

使用的时候:蟑螂受饵料的吸引进入诱蟑层1,在其无法逃跑的情况下,其会在诱蟑层1内不断的爬动,随后受集中层2内的饵料和湿气的吸引进入集中层2内;另外,每间隔一端时间,集中层2内的驱赶灯25打开,由于蟑螂的避光性,蟑螂被迫逼迫向相对黑暗的灭蟑通道34和热蒸层3移动,从而促使蟑螂全部转移至热蒸层3,而后加热机构开始加热,由于蓄水槽33内的水的作用,导热金属腔的整体的温度会维持在100℃,同时会使得金属腔内会充斥着水蒸气,进一步加快热传导,快速杀灭蟑螂及其携带的卵;在加热一定时间之后,打开散热机构对热蒸层3进行散热,以此往复循环,极大的遏制了蟑螂的增殖,并大量的消灭蟑螂。

实施例2:如图4和5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分层式蟑螂捕捉器仅由诱蟑层1和集中层2两层组成,并且集中层2顶部由透明层材料制成,其他部分由不透明材料制成,集中层2的顶部套设有不透明的顶盖4。

这种结构可以实现集中层2的快速更换,对应来说诱蟑层1以上的机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在捕捉一定量后,用手电筒或其他强光机构照射诱蟑层1促使蟑螂全部集中到集中层2,而后更换一个集中层2,就可以继续捕捉,装满蟑螂的集中层2就可以在固定区域或设备中进行集中处理,一般处理方法是热水杀灭。

将集中层2的顶部设置为透明可以便于观察,在不需要观察的时候可以将顶盖盖上使得集中层2保持黑暗,以便于驱赶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