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绣球茜的扦插繁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93011阅读:7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植物繁殖技术的范畴,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一年生枝条的扦插条扦插繁殖珍稀濒危植物绣球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绣球茜(Dunnia sinensis Tutcher)是茜草科绣球茜属的植物。它是中国特有植物,1999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它只分布于广东的龙门、阳春、台山、新会和珠海等地的局部地方。这些地方年平均气温为20-22℃,年降雨量1000-2000mm。绣球茜在这些地方的数量都不多,它们一般生长在阳光充足的低山缓坡、杂木林边缘或山区公路边的石灰岩上的浅土层上面(钟智波等,2009)。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绣球茜是直立型灌木;其树皮粗糙,有横裂粗纹;节间较短。叶对生,革质,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11-23cm,宽1.5-3.5cm,先端长渐尖,基部下延成短柄,上面几无毛,下面密被粃糠状小鳞片,中脉、侧脉及叶柄均被小柔毛,脉在上面下陷,下面凸起;有托叶,长5-6mm。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总花梗粗而挺直;花黄色,具短梗;萼管陀螺形,长1.5-2mm,5枚裂片,其中1枚扩大成叶状,白色,有柄,长3.5-4cm,宽1.5-2cm;花冠狭钟形,长1-1.5cm,被毛,5枚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着生在花冠上部;花期4-8月。其果实为蒴果,近球形,直径约3.5mm,成熟时开裂为2果瓣;种子细小,较多,有圆形膜质的翅,果期4-11月(罗献瑞等,1999)。

作为珍稀濒危植物的绣球茜,因花的颜色艳丽而作为庭院观赏植物,还是民间常用于清热解毒的药用植物(俗称野黄岑),有较大的保护和开发价值。但由于其分布区狭窄,且常遭砍伐作燃料,挖根作药用。目前已研究发现其种子发芽率为11-39%,还没有其它繁殖方式报道。目前其野生种群遭受较严重的人为采挖,因此面临着灭绝的风险(林正眉等,2010)。因此,开展其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可在其开发利用和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绣球茜的扦插繁殖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生根率较高,可在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发明的绣球茜的扦插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用绣球茜的一年生枝条作为插条,插条依次浸泡紫苏茎叶的水煮液和生根剂后扦插到基质中,诱导不定根和不定芽,形成新的植株。

优选,所述的插条是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绣球茜植株树冠外围带芽的一年生健壮枝条作为插条,插条带1个芽,去掉插条下部叶片,保留上部叶片2-4片,并将叶片剪去一半,最下面的切口剪成45°斜口。

优选,所述的紫苏茎叶的水煮液是将1kg鲜紫苏叶和茎在20kg自来水中煮半小时,冷却至室温,所述的插条用紫苏茎叶的水煮液浸泡,其浸泡时间为30分钟。

所述的生根剂为0.25g/L萘乙酸(NAA)水溶液,所述的插条用生根剂浸泡,其浸泡时间为3分钟。

所述的插条扦插到基质中是将浸泡处理后的插条扦插到已消毒并暴晒一天的以普通赤红壤为基质的苗床中,环境温度25-28℃,保湿条件下培养。

按照本发明的绣球茜的扦插繁殖方法进行扦插繁殖,3个月左右即可生根,生根率可达51.3%。每株平均新生长幼叶3-5片。

本发明通过选择合适的扦插枝条和植物生根剂和化感物质及施用方法,为珍稀濒危植物绣球茜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繁育和再生技术。这一技术操作简单、无污染、成本低廉、快速有效,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环保性及发明的先进性。可直接运用于该物种的繁育,开展规模化繁育,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有重要的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实施地点:广州市华南植物园科研苗圃。

从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绣球茜(Dunnia sinensis Tutcher)自然居群中,于2014年8月中旬,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绣球茜植株树冠外围带芽的一年生健壮枝条作为插条,插条带1个芽,长约10cm,去掉插条下部叶片,保留上部叶片2-4片,并将叶片剪去一半以保持水分,最下面的切口剪成45°斜口,得到处理好的插条。

实验组:处理好的插条置于紫苏茎叶的水煮液(1kg鲜紫苏叶和茎在20kg自来水中煮半小时,再冷却至室温)中泡半小时,再用0.25g/L NAA萘乙酸水溶液(将0.25gNAA萘乙酸加入到1L无菌水中,搅拌均匀)泡3分钟。浸泡处理后的插条扦插到已消毒并暴晒一天后的以普通赤红壤为基质的花盆中,培养环境温度25—28℃,扦插后第一个月每天喷水一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此后视天气情况适量浇水。3个月左右即可生根,生根率可达51.3%,每株平均新生长幼叶3-5片。

对照组1:处理好的插条用无菌水泡1分钟,浸泡处理后的插条扦插到已消毒并暴晒一天后的以普通赤红壤为基质的花盆中,培养环境温度25-28℃,扦插后第一个月每天喷水一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此后视天气情况适量浇水。3个月后生根率为0%。

对照组2:处理好的插条用生根剂ABT(0.25g/L,用无菌水配制)泡15秒钟再扦插,浸泡处理后的插条扦插到已消毒并暴晒一天后的以普通赤红壤为基质的花盆中,培养环境温度25—28℃,扦插后第一个月每天喷水一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此后视天气情况适量浇水。3个月后生根率为13%,平均每株新生长幼叶3-4片。

对照组3:处理好的插条用NAA萘乙酸(0.25g/L,用无菌水配制)泡3分钟再扦插,浸泡处理后的扦插条扦插到已消毒并暴晒一天后的以普通赤红壤为基质的花盆中,培养环境温度25—28℃,扦插后第一个月每天喷水一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此后视天气情况适量浇水。3个月后生根率为20%,平均每株新生长幼叶3-4片。

对照组4:处理好的插条用IBA吲哚-3-丁酸(0.25g/L,用无菌水配制)泡1小时再扦插,浸泡处理后的插条扦插到已消毒并暴晒一天后的以普通赤红壤为基质的花盆中,培养环境温度25—28℃,扦插后第一个月每天喷水一次,保持空气湿度90%以上,此后视天气情况适量浇水。3个月后生根率为20%,平均每株新生长幼叶3-4片。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方法较只用生根剂方法提高一倍以上的生根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