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2509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更具体的说是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在闲暇时都会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旅游、垂钓和收藏等。钓鱼是一种磨练个人耐性的事,在漫长的等待过程后获得收获让人能更开心。野外垂钓的时候,人们通常都会携带工具,比如折叠椅、鱼竿和水杯等等,但是普通的折叠椅只能让人坐在上面,钓鱼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乏累的时候,却不能提供一个让人躺下稍作休息的工具,而且折叠椅虽然不大,但是却占用背包空间或者手提很不方便,所以设计了这种多功能折叠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不仅可以将折叠椅折成躺椅形态,而且可以折成背包形态,还设有鱼竿支架,方便垂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更具体的说是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包括套筒Ⅰ、连接柱、套筒Ⅱ、螺杆、固定板、转轴、中空杆、固定环、肩带、支杆Ⅰ、布片、固定装置、连接转轴、辅助支架装置、支架装置、滑槽Ⅰ、滑槽Ⅱ、连接杆Ⅰ和连接杆Ⅱ,不仅可以将折叠椅折成躺椅形态,而且可以折成背包形态,还设有鱼竿支架,方便垂钓。

固定装置包括L形连接杆,四角插杆、六边套环和支撑板,支撑板设置在L形连接杆下端,支撑板上设有六边形孔,支撑板套在四角插杆上,六边套环设有2个,两个六边套环分别设置在支撑板两端,并且六边套环与四角插杆配合。

辅助支架装置包括套环、杆Ⅰ、杆Ⅱ、固定板槽、连接杆Ⅱ槽、连接外壳和杆Ⅲ,套环设置在杆Ⅰ下端,杆Ⅰ设置在杆Ⅱ下端,杆Ⅲ设置在杆Ⅱ上端,连接外壳设置在杆Ⅲ上端,固定块槽设置在连接外壳内,连接杆Ⅱ槽设置在连接外壳上表面上。

支架装置包括固定槽、半圆环、支杆Ⅱ、垫块、伸缩杆、支杆Ⅲ和鱼竿槽,固定槽设置在半圆环上端,半圆环设置在支杆Ⅱ上端,支杆Ⅱ设置在垫块上端,伸缩杆的一端设置在支杆Ⅱ侧面,伸缩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支杆Ⅲ下端,鱼竿槽设置在支杆Ⅲ上端。

连接柱中间设有环形槽,套筒Ⅰ套在连接柱上的环形槽中,连接杆Ⅱ的一端设置在套筒Ⅰ上,固定板设置在连接杆Ⅱ的另一端,套筒Ⅱ的一端设置在连接柱下端,套筒Ⅱ的另一端套在螺杆上端,螺杆下端与中空杆螺纹配合,中空杆的一个侧面设有滑槽Ⅱ,连接杆Ⅰ设置在中空杆下端。支杆Ⅰ的上端设有孔,连接转轴与支杆Ⅰ上的孔配合,并且连接转轴在支杆Ⅰ上的孔内以连接转轴的轴为中心转动,辅助支架装置中的套环套在连接转轴上,并且套环与杆Ⅰ均设置在支杆Ⅰ外端,连接转轴的一端设有六边形孔,固定装置中的四角插杆的帽端与连接转轴上的六边形孔配合,L形连接杆设置在支杆Ⅰ上,肩带设置在支杆Ⅰ上,并且肩带设置在支杆Ⅰ与L形连接杆相接触面的相对面,支杆Ⅰ下端设有滑槽Ⅰ,滑槽Ⅰ贯穿支杆Ⅰ主体,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滑槽Ⅰ设置在中空杆上的滑槽Ⅱ中,固定环设置在转轴上,并且固定环设置在支杆Ⅰ外端,支架装置中的固定槽与转轴配合,布片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柱上,布片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转轴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所述的滑槽Ⅱ槽的厚度小于中空杆的壁厚。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所述的布片在装置为椅子的状态下,多余长度的布片缠绕在连接转轴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所述的布片垂直于连接转轴的两个侧面均设有拉链。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所述的在背包状态下固定板槽与固定板间隙配合,连接杆Ⅱ槽与连接杆Ⅱ间隙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所述的六边套环内孔为四边形,并且与四角插杆间隙配合。

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不仅可以将折叠椅折成躺椅形态,而且可以折成背包形态,还设有鱼竿支架,方便垂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的座椅形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的躺椅形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的背包形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的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的辅助支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的支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的四角插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的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套筒Ⅰ1;连接柱2;套筒Ⅱ3;螺杆4;固定板5;转轴6;中空杆7;固定环8;肩带9;支杆Ⅰ10;布片11;固定装置12;L形连接杆12-1;四角插杆12-2;六边套环12-3;支撑板12-4;连接转轴13;辅助支架装置14;套环14-1;杆Ⅰ14-2;杆Ⅱ14-3;固定板槽14-4;连接杆Ⅱ槽14-5;连接外壳14-6;杆Ⅲ14-7;支架装置15;固定槽15-1;半圆环15-2;支杆Ⅱ15-3;垫块15-4;伸缩杆15-5;支杆Ⅲ15-6;鱼竿槽15-7;滑槽Ⅰ16;滑槽Ⅱ17;连接杆Ⅰ18;连接杆Ⅱ19。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

下面结合图1、2、3、4、5、6、7、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更具体的说是一种野外垂钓用多功能折叠椅,包括套筒Ⅰ1、连接柱2、套筒Ⅱ3、螺杆4、固定板5、转轴6、中空杆7、固定环8、肩带9、支杆Ⅰ10、布片11、固定装置12、连接转轴13、辅助支架装置14、支架装置15、滑槽Ⅰ16、滑槽Ⅱ17、连接杆Ⅰ18和连接杆Ⅱ19,不仅可以将折叠椅折成躺椅形态,而且可以折成背包形态,还设有鱼竿支架,方便垂钓。

固定装置12包括L形连接杆12-1,四角插杆12-2、六边套环12-3和支撑板12-4,支撑板12-4焊接在L形连接杆12-1下端,支撑板12-4上设有六边形孔,支撑板12-4套在四角插杆12-2上,六边套环12-3设有2个,两个六边套环12-3分别与支撑板12-4两端的六边形孔配合,六边套环12-3中间设有四边形孔,并且六边套环12-3与四角插杆12-2滑动配合。

辅助支架装置14包括套环14-1、杆Ⅰ14-2、杆Ⅱ14-3、固定板槽14-4、连接杆Ⅱ槽14-5、连接外壳14-6和杆Ⅲ14-7,套环14-1焊接在杆Ⅰ14-2下端,杆Ⅰ14-2焊接在杆Ⅱ14-3下端,杆Ⅲ14-7焊接在杆Ⅱ14-3上端,连接外壳14-6焊接在杆Ⅲ14-7上端,固定块槽14-4在连接外壳14-6内,连接杆Ⅱ槽14-5在连接外壳14-6上表面上。

支架装置15包括固定槽15-1、半圆环15-2、支杆Ⅱ15-3、垫块15-4、伸缩杆15-5、支杆Ⅲ15-6和鱼竿槽15-7,固定槽15-1在半圆环15-2上端,半圆环15-2焊接在支杆Ⅱ15-3上端,支杆Ⅱ15-3焊接在垫块15-4上端,伸缩杆15-5的一端焊接在支杆Ⅱ15-3侧面,伸缩杆15-5的另一端焊接在支杆Ⅲ15-6下端,鱼竿槽15-7设置在支杆Ⅲ15-6上端。

连接柱2中间设有环形槽,套筒Ⅰ1套在连接柱2上的环形槽中,连接杆Ⅱ19的一端焊接在套筒Ⅰ1上,固定板5焊接在连接杆Ⅱ19的另一端,套筒Ⅱ3的一端焊接在连接柱2下端,套筒Ⅱ3的另一端套在螺杆4上端,螺杆4下端与中空杆7螺纹配合,中空杆7的一个侧面设有滑槽Ⅱ17,连接杆Ⅰ18焊接在中空杆7下端。支杆Ⅰ10的上端设有孔,连接转轴13与支杆Ⅰ10上的孔配合,并且连接转轴13在支杆Ⅰ10上的孔内以连接转轴13的轴为中心转动,辅助支架装置14中的套环14-1套在连接转轴13上,并且套环14-1与杆Ⅰ14-2均在支杆Ⅰ10外端,连接转轴13的一端设有六边形孔,固定装置12中的四角插杆12-2的帽端与连接转轴13上的六边形孔配合,L形连接杆12-1焊接在支杆Ⅰ10上,肩带9用热熔胶膜粘合在支杆Ⅰ10上,并且肩带9系在支杆Ⅰ10与L形连接杆12-1相接触面的相对面,支杆Ⅰ10下端设有滑槽Ⅰ16,滑槽Ⅰ16贯穿支杆Ⅰ10主体,转轴6的两端分别穿过滑槽Ⅰ16卡在中空杆7上的滑槽Ⅱ17中,固定环8焊接在转轴6上,并且固定环8在支杆Ⅰ10外端,支架装置15中的固定槽15-1与转轴6配合,布片11的一端通过热熔胶膜粘合在连接柱2上,布片11的另一端通过热熔胶膜粘合在连接转轴13上。

座椅形态下,将转轴6分别沿着滑槽Ⅰ16和滑槽Ⅱ17从中空杆7和支杆Ⅰ10下端滑至中间位置,即从滑槽Ⅰ16和滑槽Ⅱ17的一端滑至另一端,将中空杆7与支杆Ⅰ10成90°夹角摆放在地面上,转动螺杆4,使螺杆4带动连接柱2向上运动,调节到适当高度,同时从支撑板12-4六边形孔中取出六边套环12-3,然后将四角插杆12-2的帽端从连接转轴13上的孔中取出,然后转动连接转轴13,调节布片11至适当长度,然后将六角螺栓12-2插入孔中,再将六边套环12-3移动至支撑板12-4上的六边形孔中固定,防止发生人坐在布片11上时连接转轴13转动,导致布片11拉长和座椅不稳的问题,最后将支架装置15中的固定槽15-1放置在转轴6下端,然后将垫块15-4放置在地面上,让座椅增加一个支点,同时调动伸缩杆15-5至适当长度,将鱼竿卡在鱼竿槽15-7中。

座椅形态转换躺椅形态时,将中空杆7拉动至转轴6位于中空杆7上的滑槽Ⅱ17最下端,即连接杆Ⅰ18所在端,同时将固定板5放置在地面上,形成如图2所示形态,然后调动支架装置15中的支杆Ⅱ15-3,进而调整支杆Ⅰ10至适当角度,同时从支撑板12-4六边形孔中取出六边套环12-3,然后将四角插杆12-2的帽端从连接转轴13上的孔中取出,然后转动连接转轴13,调节布片11至适当长度,然后将六角螺栓12-2插入孔中,再将六边套环12-3移动至支撑板12-4上的六边形孔中固定即可。

切换至背包形态时,将中空杆7和支杆Ⅰ10拉动至转轴6位于滑槽Ⅱ17和滑槽Ⅰ16最下端,即连接杆Ⅰ18所在端,然后调动支架装置15中的支杆Ⅱ15-3,进而调整支杆Ⅰ10至适当角度,同时从支撑板12-4六边形孔中取出六边套环12-3,然后将四角插杆12-2的帽端从连接转轴13上的孔中取出,然后转动连接转轴13,调节布片11至适当长度,然后将六角螺栓12-2插入孔中,再将六边套环12-3移动至支撑板12-4上的六边形孔中固定,然后拉上拉链,使布片11两端咬合,将物品放在布片11内即可,然后绕着连接柱2转动套筒Ⅰ1,使固定板5转动至布片11上方,再绕着连接转轴13转动套环14-1,将连接外壳14-6转动至布片11上方,使固定板槽14-4与固定板5配合,连接杆Ⅱ槽14-5与连接杆Ⅱ19配合,将支杆Ⅰ10与中空杆7固定,防止走路时中空杆7绕着转轴6转动导致拉链拉开,布片11内储存的物品散落。

具体实施方式二:

下面结合图1、2、3、4、5、6、7、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滑槽Ⅱ17的槽厚小于中空杆7的壁厚。

具体实施方式三:

下面结合图1、2、3、4、5、6、7、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布片11在装置为椅子的状态下,多余长度的布片11缠绕在连接转轴13上,在座椅和躺椅两形态相互切换的过程中,布片11所需要的长度不同,避免座椅形态下布片11过长导致坐的不舒服。

具体实施方式四:

下面结合图1、2、3、4、5、6、7、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布片11垂直于连接转轴13的两个侧面均设有拉链,切换至背包形态时,使用拉链将布片11两端咬合。

具体实施方式五:

下面结合图1、2、3、4、5、6、7、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在背包状态下固定板槽14-4与固定板5间隙配合,连接杆Ⅱ槽14-5与连接杆Ⅱ19间隙配合,防止在背包形态下使用时中空杆7绕着转轴6转动导致拉链拉开,布片11内储存的物品散落。

具体实施方式六:

下面结合图1、2、3、4、5、6、7、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六边套环12-3内孔为四边形,并且与四角插杆12-2间隙配合。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座椅形态下,将转轴6分别沿着滑槽Ⅰ16和滑槽Ⅱ17从中空杆7和支杆Ⅰ10下端滑至中间位置,即从滑槽Ⅰ16和滑槽Ⅱ17的一端滑至另一端,将中空杆7与支杆Ⅰ10成90°夹角摆放在地面上,转动螺杆4,使螺杆4带动连接柱2向上运动,调节到适当高度,同时从支撑板12-4六边形孔中取出六边套环12-3,然后将四角插杆12-2的帽端从连接转轴13上的孔中取出,然后转动连接转轴13,调节布片11至适当长度,然后将六角螺栓12-2插入孔中,再将六边套环12-3移动至支撑板12-4上的六边形孔中固定,防止发生人坐在布片11上时连接转轴13转动,导致布片11拉长和座椅不稳的问题,最后将支架装置15中的固定槽15-1放置在转轴6下端,然后将垫块15-4放置在地面上,让座椅增加一个支点,同时调动伸缩杆15-5至适当长度,将鱼竿卡在鱼竿槽15-7中。

座椅形态转换躺椅形态时,将中空杆7拉动至转轴6位于中空杆7上的滑槽Ⅱ17最下端,即连接杆Ⅰ18所在端,同时将固定板5放置在地面上,形成如图2所示形态,然后调动支架装置15中的支杆Ⅱ15-3,进而调整支杆Ⅰ10至适当角度,同时从支撑板12-4六边形孔中取出六边套环12-3,然后将四角插杆12-2的帽端从连接转轴13上的孔中取出,然后转动连接转轴13,调节布片11至适当长度,然后将六角螺栓12-2插入孔中,再将六边套环12-3移动至支撑板12-4上的六边形孔中固定即可。

切换至背包形态时,将中空杆7和支杆Ⅰ10拉动至转轴6位于滑槽Ⅱ17和滑槽Ⅰ16最下端,即连接杆Ⅰ18所在端,然后调动支架装置15中的支杆Ⅱ15-3,进而调整支杆Ⅰ10至适当角度,同时从支撑板12-4六边形孔中取出六边套环12-3,然后将四角插杆12-2的帽端从连接转轴13上的孔中取出,然后转动连接转轴13,调节布片11至适当长度,然后将六角螺栓12-2插入孔中,再将六边套环12-3移动至支撑板12-4上的六边形孔中固定,然后拉上拉链,使布片11两端咬合,将物品放在布片11内即可,然后绕着连接柱2转动套筒Ⅰ1,使固定板5转动至布片11上方,再绕着连接转轴13转动套环14-1,将连接外壳14-6转动至布片11上方,使固定板槽14-4与固定板5配合,连接杆Ⅱ槽14-5与连接杆Ⅱ19配合,将支杆Ⅰ10与中空杆7固定,防止走路时中空杆7绕着转轴6转动导致拉链拉开,布片11内储存的物品散落。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