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97715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园艺植物培育种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园林绿化或观赏用的植物一般通过大批量统一培育,当其适合独立栽培时再根据需要将植物移植至不同环境中。

授权公告号为CN103782785B、授权公告日为2015年10月21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梅花种子栽培方法,包括以下述步骤:

1)种子前处理:取梅花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外种皮,取出种子并用70%的酒精浸泡30秒,无菌蒸馏水冲洗两次消毒;

2)破除休眠:用已消毒的镊子轻轻剥除内种皮,不要损伤胚芽,将剥除内种皮的种子置于250mg/L的赤霉素溶液中于22℃浸泡1天;

3)培养发芽:从赤霉素溶液中取出种子,用无菌蒸馏水冲洗一次,然后置于培养盒中,按种子体积的3-8倍向培养盒中加入湿砂并使种子上面覆盖0.5-2厘米的湿砂,所述湿砂中含有重量百分比为0.5~5%的稻糠和重量百分比为0.001~0.005%的多菌灵,放置于22℃的环境中培养直至长出幼苗;

4)幼苗移栽:待幼苗长高至15cm左右,带砂将幼苗移栽到土中。

现有技术采用先将果皮、外种皮、内种皮去除的方法,再将内部的胚芽进行培养,促进种子发芽,从而提高了种子发芽的概率。然而,未使胚芽不受损伤,现有技术在去除果皮、外种皮、内种皮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尤其是在剥除内种皮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已消毒的镊子进行小心剥离,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造成效率低下,不易形成产业化生产。且当在剥离果皮、外种皮、内种皮时,若使胚芽受损,易造成植物成活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其解决了采用去除果皮、外种皮、内种皮,再对胚芽进行栽培时,造成的耗费人力和时间,且不易形成产业化生产;若在去除过程中损坏胚芽,导致植物成活率降低的问题,具有提高种子发芽率、植物成活率,并易实现产业化生产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挑选颗粒饱满、圆润的园艺植物的种子,进行第一次超声波处理,超声频率为46-50KHz,处理时间为5-10min,去除其表面携带的颗粒性杂质;

步骤二,将第一次超声波处理后的种子,置于70-80℃的恒温水浴锅内搅拌2-5min,取出后进行第二次超声波处理,超声频率为40-45KHz,处理时间为5-10min;

步骤三,将经第二次超声波处理后的种子采用第一杀菌剂进行杀菌处理;

步骤四,将经杀菌处理后的种子干燥后,置入洁净的容器中,加入35-45℃的去离子水2L,将种子完全浸没,将容器置入35-45℃恒温水浴锅内,浸泡种子15-20h,获得浸泡液,将种子取出后进行第三次超声波处理,超声频率为51-59KHz,处理时间为8-15min,晾干;

步骤五,在培育土壤中挖穴洞,洞距40-55cm,行距55-70cm,洞深4-5cm,对培育土壤和穴洞均采用第二杀菌剂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再对种子进行播种,每洞4-5颗种子,覆土并将覆土稍加辅压,且遮光处理;

步骤六,将步骤四中获得的浸泡液进行稀释,浸泡液:去离子水的重量份数比为1∶10-13,获得稀释浸泡液,取适量稀释浸泡液浇灌覆土,经6-8天种子发芽出苗,形成芽苗,光照充足;

步骤七,对芽苗进行适量的营养液浇灌,经5-7天芽苗长大,形成小树苗,可进行移栽;

步骤八,在种植土壤中挖树穴,穴距1.5-2.5m,穴深45-60cm,行距1-2m,对树穴采用第三杀菌剂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并在小树苗根部、树穴内壁上分别涂敷180-200mg/L根部生长液,将小数苗植入树穴中,覆土并将覆土稍加辅压,每天浇灌营养液;

所述第一杀菌剂包括1200倍多菌灵、1200倍百菌清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二杀菌剂包括浓度为70-75%的乙醇溶液;

所述第三杀菌剂包括1200倍百菌清、浓度为70-75%的乙醇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营养液包括磷酸二氢钾、磷酸钙、磷酸钾、尿素、微量元素、水;

所述根部生长液包括萘乙酸、吲哚乙酸、赤霉素。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浸泡液中不含细菌等微生物,但含有通过浸泡种子获得的营养物质,对浸泡液进行该比例范围内的稀释后再利用,不仅节约了资源,还使种子能够接触到熟悉的液态环境,有助于种子的发芽和成长。营养液中含有钾、钙、微量元素等大量芽苗生长所需的元素,可促进芽苗快速成长。萘乙酸、吲哚乙酸、赤霉素均具有促进小树苗生根的作用,且有助于根须的成长,使小树苗的根须快速成长并扎入土壤中,便于通过根须从土壤中汲取大量养分。1200倍多菌灵、1200倍百菌清对种子表面或者土壤均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降低种子受到污染的概率,从而便于种子在新的环境中不受微生物的影响。而70-75%的乙醇溶液主要用于土壤的杀菌和消毒。

通过种子发芽和成活试验发现,第一次超声波处理主要用于去除种子表面携带的颗粒性杂质,便于将种子沟缝中的杂质去除,便于种子汲取水分,并有助于发芽。70-80℃的水浴作用与第二次超声波处理相互配合,使种子皮膨胀并将第一次超声波处理未清理掉的杂质去除,使种子更加干净,且有助于软化坚硬的种子皮,便于内部的胚芽破皮而出。经步骤一和步骤二处理后,种子表面的杂质基本被清理,采用第一杀菌剂将种子表面的细菌杀除,当种子被浸没在35-45℃的恒温去离子水内时,使浸泡液中不易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影响,使浸泡液可被再次利用。在种子进行35-45℃恒温浸泡的过程中,温暖的环境有助于种子通过自身内部的营养物质进行进一步生长,为其较快速地发芽而提供良好的环境。步骤一至步骤四,主要对种子进行发芽前的预处理,在该过程中,第二次超声波处理、第三次超声波处理的频率和处理时间不同,有助于适当促进种子内有机大分子的降解,并促使种子内产生自由基,从而加速胚芽的生化反应,增强胚芽中相关酶的活性,达到促进种子内部物质代谢的效果。当种子进入挖好的穴洞之前,采用第二杀菌剂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减少穴洞中的微生物抑制种子发芽或者使发芽后的种子腐烂等可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以及成活率。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根部生长液选取萘乙酸、吲哚乙酸和赤霉素,所述萘乙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的重量份数比为1∶1∶1.05-1.28。

通过种子发芽和成活试验发现,在该比值范围内的萘乙酸、吲哚乙酸、赤霉素形成的根部生长液可更好地促进小树苗根部生长,提高小树苗的成活率。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营养液选取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浸泡液 1-2份;

磷酸二氢钾 1-3份;

磷酸钙 2-5份;

磷酸钾 1-3份;

尿素 1-5份;

微量元素 0.01-0.05份;

水 90-93份。

经种子发芽和成活试验发现,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促进芽苗成长,增加芽苗的抵抗力并提高其成活率。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微量元素包括Fe、Zn、Mn、B、Mo、Co。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充足的微量元素有助于幼苗体内酶或辅酶的形成,并且帮助幼苗对营养液中的其他元素的吸收,从而使幼苗快速成长。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营养液还包括重量份数为1-5份的淘米水,所述淘米水的固含量为7-11wt%。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淘米水是采用1L水一次性淘洗500g东北大米获得,其为纯天然产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微量元素等物质,易被幼苗的根部接受并吸收,促进幼苗根部的成长。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淘米水进行发酵处理,所述发酵处理包括如下步骤:将淘米水置入洁净的密闭装置中,将密闭装置置于28-35℃的环境中进行发酵,至淘米水的pH值为5.5-6.5。

经种子发芽和成活试验发现,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经发酵后呈弱酸性的淘米水,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更易被芽苗吸收,浇灌后,易使喜弱酸性土壤的园艺植物吸收其中的养分,并更加健壮地成长,并且可减少园艺植物黄化病的出现。

进一步优选为:经发酵处理后的所述淘米水过滤后使用。

经种子发芽和成活试验发现,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淘米水经过滤后,将沉淀物去除,上清液中同样含有丰富的磷、氮等元素,且更易被芽苗的根部吸收。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步骤三种的杀菌处理时间为15-25s。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杀菌处理在该时间范围内,不仅将种子表面的细菌充分杀灭,且减少对种子的损伤,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以及后期的成活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第一次超声波处理的超声频率为46-50KHz,处理时间为5-10min;第二次超声波处理的超声频率为40-45KHz,处理时间为5-10min;第三次超声波处理的超声频率为51-59KHz,处理时间为8-15min,三者相互配合,将种子外表面的杂质去除干净的同时,还将有助于种子内部胚芽的发芽;

2、营养液中的浸泡液、淘米水、磷酸二氢钾、磷酸钙、磷酸钾、尿素、微量元素相互复配,促使芽苗的根须快速长大,从而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3、种子经35-45℃去离子水浸泡后获得的浸泡液,其与去离子水的重量份数比在1∶10-13的范围内时,有助于种子发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4、根部生长液中的萘乙酸、吲哚乙酸、抗赤霉素的重量份数比为1∶1∶1.05-1.28,有助于小树苗的根部茁壮成长,且提高小数苗的成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挑选颗粒饱满、圆润的园艺植物的种子,进行第一次超声波处理,超声频率为46-50KHz,处理时间为5-10min,去除其表面携带的颗粒性杂质;

步骤二,将第一次超声波处理后的种子,置于70-80℃的恒温水浴锅内搅拌2-5min,取出后进行第二次超声波处理,超声频率为40-45KHz,处理时间为5-10min;

步骤三,将经第二次超声波处理后的种子采用1200倍多菌灵进行杀菌处理15-25s;步骤四,将经杀菌处理后的种子干燥后,置入洁净的容器中,加入35-45℃的去离子水2L,将种子完全浸没,将容器置入35-45℃恒温水浴锅内,浸泡种子15-20h,获得浸泡液,将种子取出后进行第三次超声波处理,超声频率为51-59KHz,处理时间为8-15min,晾干;

步骤五,在培育土壤中挖穴洞,洞距40-55cm,行距55-70cm,洞深4-5cm,对培育土壤和穴洞均采用浓度为70-75%的乙醇溶液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再对种子进行播种,每洞4-5颗种子,覆土并将覆土稍加辅压,且遮光处理;

步骤六,将步骤四中获得的浸泡液进行稀释,浸泡液:去离子水的重量份数比为1∶13,获得稀释浸泡液,取适量稀释浸泡液浇灌覆土,经6-8天种子发芽出苗,形成芽苗,光照充足;

步骤七,对芽苗进行适量的营养液(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1所示)浇灌,营养液中淘米水初始的固含量为7-11wt%,将其置于密闭装置并在28-35℃的环境中发酵至pH值为5.5-6.5,再经过滤后取得上清液来调配营养液。经营养液浇灌5-7天芽苗长大,形成小树苗,可进行移栽;

步骤八,在种植土壤中挖树穴,穴距1.5-2.5m,穴深45-60cm,行距1-2m,对树穴采用1200倍百菌清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并在小树苗根部、树穴内壁上分别涂敷180-200mg/L根部生长液,该根部生长液选取萘乙酸、吲哚乙酸和赤霉素,且萘乙酸、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的重量份数比为1∶1∶1.05,再将小数苗植入树穴中,覆土并将覆土稍加辅压,每天浇灌营养液。

实施例2: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营养液的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1所示。

实施例3: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营养液的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1所示。

实施例4: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营养液中不含有淘米水。

实施例5: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营养液中的淘米水未经发酵处理。

实施例6: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营养液中的淘米水经发酵处理后,未经过滤处理,即液体中包含固体物质。

实施例7: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浸泡液:水的重量份数比为1∶11。

实施例8: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浸泡液:水的重量份数比为1∶10。

实施例9: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根部生长液中,萘乙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的重量份数比为1∶1∶1.28。

实施例10: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根部生长液中,萘乙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的重量份数比为1∶1∶1.15。

实施例11: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杀菌剂为1200倍百菌清。

实施例12: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杀菌剂为1200倍多菌灵和1200倍百菌清的混合物。

实施例13: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三杀菌剂为浓度为70-75%的乙醇溶液。

实施例14: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三杀菌剂为1200倍百菌清和70-75%的乙醇溶液的混合物。

表1实施例1-3中营养液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

对比例1: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一未采用第一次超声波处理,步骤二未采用第二次超声波处理,步骤四未采用第三次超声波处理。

对比例2: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二未采用第二次超声波处理,步骤四未采用第三次超声波处理,仅在步骤一中采用第一次超声波处理。

对比例3: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对比例2的区别在于,步骤一中采用的第一次超声波处理,超声频率为40KHz,处理时间为2min。

对比例4: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四未采用第三次超声波处理,仅在步骤一中采用第一次超声波处理和步骤二中采用第二次超声波处理。

对比例5: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对比例4的区别在于,步骤一中采用的第一次超声波处理的超声频率为35KHz,处理时间为3min;步骤二中采用的第二次超声波处理,其超声频率为45KHz,处理时间为5min。

对比例6: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营养液的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2所示。

对比例7: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营养液的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2所示。

对比例8: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营养液的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2所示。

对比例9: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营养液的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2所示。

对比例10: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营养液的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如表2所示。

对比例11: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四中采用20℃去离子水2L对种子进行浸泡,获得浸泡液。

对比例12: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浸泡液未经稀释。

对比例13: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浸泡液:水的重量份数比为1∶5。

对比例14: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浸泡液:水的重量份数比为1∶20。

对比例15: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萘乙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的重量份数比为1∶1∶0.5。

对比例16: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萘乙酸、吲哚乙酸、赤霉素的重量份数比为1∶1∶1.5。

对比例17: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杀菌剂为浓度为95%的乙醇溶液。

对比例18: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二杀菌剂为2-5%的乙醇溶液。

对比例19:一种园艺植物的栽培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三杀菌剂为2-5%的乙醇溶液。

表2对比例6-10中营养液的组分及其相应的重量份数

种子发芽和成活试验

选取实施例1-14中的栽培方法作为试验方法1-14,选取对比例1-19中的栽培方法作为对照方法1-19。

试验方法:挑选颗粒饱满且有光泽的美国红枫种子32000颗,平均分成33组,依次编号为1-33,每组1000颗。将第1-14组种子样品分别采用试验方法1-14进行培植,将第15-33组种子样品分别采用对照方法1-19进行培植,其中,1-33组种子样品的培植均在温度为(25±2)℃,湿度为65%的恒温恒湿大棚中进行。第八天,观察并记录每组种子的发芽率。再过3个月后,观察并记录每组芽苗的成活率。

试验结果:第1-33组种子样品中种子的发芽率以及芽苗的成活率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采用试验方法1-14进行培育种子和培植芽苗,种子的发芽率以及芽苗成活率均可达90%以上,但采用对照方法1-18进行培育种子和培植芽苗,种子的发芽率以及芽苗成活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3第1-33组种子样品中种子的发芽率以及芽苗的成活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