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插秧推秧块。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插秧机采用回转体栽植臂总成进行插秧,栽植臂总成具有多个回转的栽植臂,每一个栽植臂上设置有秧针、推秧杆以及连接在推秧杆上的推秧块,栽植臂随其回转到秧箱位置时,秧针以及推秧块配合取秧,回转到接近落入土壤时,在栽植臂上的推秧杆的动力驱动下,秧苗推入到土壤中,实现了整个插秧过程,反复上述动作过程(即栽植臂回转),实现了连续插秧。
上述秧针、栽植臂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现有的推秧块包括一个由塑料制成的块体,块体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在推秧杆上,秧针上设置有槽孔,块体的前部设有倾斜面,块体具有上伸端且该上伸端伸入槽孔中,取秧时,秧苗处于块体的前部倾斜面上,由于现有设计中的块体的上伸端的宽度远远小于槽孔的宽度,并且秧针与推秧杆之间留有大尺寸的空隙,因而容易出现夹秧的现象,造成土壤中的部分部位不会出现秧苗;另外,秧苗依托在块体的倾斜面上,容易造成秧苗的滑落,造成秧苗散落现象,不能实现定株距插秧,不利于秧苗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插秧推秧块,使用该插秧机可以有效避免夹秧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插秧推秧块,其包括推秧块本体,推秧块本体的上部后表面上设有卡扣在推秧杆上的卡扣,推秧块本体的前部表面为托秧面,其结构特点是:所述推秧块本体上设有自下向上延伸的两个台肩,两台肩的中部形成向上凸起且可插入秧针槽孔中的插入部且两台肩的顶部表面为贴靠在秧针下表面的贴靠平面。
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设置了台肩以及台肩贴靠在秧针下表面上,因而在取秧或插秧过程中,秧针与推秧块之间不会产生缝隙,推秧块上的秧苗会被推秧块推动进行栽植,不会出现秧针与推秧块之间的夹秧现象,大大提高了推秧块插秧的准确性,有效避免出现缺苗等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托秧面由推秧块本体的前部自上向下倾斜设置的倾斜面和与倾斜面圆滑过渡且用于承托秧苗的承托面组成,承托面平行于推秧杆设置,秧苗可以依靠在上述倾斜面上,并且秧苗的底部可落在上述承托面上,因而在取秧或插秧过程中,随着栽植臂的回转,秧苗不会四处滑落,因而实现了精确插秧过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台肩的上部的后端面与推秧块本体的后端面平齐、其前端面与托秧面的上部平齐,当推秧块在推秧杆的推动作用下滑移插秧时,整个插秧过程中,台肩的上表面皆与秧针的下表面贴合,避免出现夹秧现象。
所述推秧块本体的底部设有贴靠在推秧杆下端部的挡台。
综上,本发明可有效避免出现夹秧、落秧等现象,具有插秧效率高、插秧株距准确和提高劳动效率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推秧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推秧块连接在栽植臂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沿图3中B-B线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左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右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中实施例连接在栽植臂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沿图10中C-C线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沿图10中D-D线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推秧块,该推秧块包括一个由塑料制成的块体20,块体20具有上伸的突起板21,突起板21的前端面为倾斜面22,结合图3至图5所示,该推秧块连接在栽植臂10,栽植臂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其具有推秧杆4,其上还连接有秧针5,秧针的下端设有长条状的槽孔,图4中的虚线为待插的秧苗50,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秧苗只是贴靠在上述倾斜面上,在栽植臂回转运动、插秧过程中,秧苗极为容易滑落,并且从图5中可以看出,现有的推秧块的突起板21与上述槽孔之间留有很大的间隙X,结合图4和图5,秧苗倾斜状态下极易进入上述间隙X,因而在推秧杆推动推秧块向下运行进行插秧时,秧苗容易被挤在上述间隙X中,造成夹秧现象,导致缺苗、株距过密、插秧工作未完成等问题,不能实现定株距插秧,不利于秧苗的生长。
参考图6至图9,本发明给出了一种插秧推秧块的实施例,其包括推秧块本体1,推秧块本体1的上部后表面上设有卡扣在推秧杆4上的卡扣2,推秧块本体1的底部设有贴靠在推秧杆4下端部的挡台13,推秧块本体1的前部表面为托秧面,所述推秧块本体1上设有自下向上延伸的两个台肩3,两台肩的中部形成向上凸起且可插入秧针5槽孔中的插入部31且两台肩3的顶部表面为贴靠在秧针5下表面的贴靠平面,台肩3的上部的后端面与推秧块本体的后端面平齐、其前端面与托秧面的上部平齐,从而使整个台肩的顶部表面完全与秧针5下表面贴合,扩大了贴合面积,大大降低了出现夹秧的几率。
参考图6至图9,所述托秧面由推秧块本体1的前部自上向下倾斜设置的倾斜面11和与倾斜面圆滑过渡且用于承托秧苗的承托面12组成,承托面平行于推秧杆4设置,也就是说,倾斜面与承托面组合形成一个弯折的表面,可以承托住待插的秧苗。
参考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连接在栽植臂10上,图11中使用虚线示意出秧苗50,由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台肩与秧针下表面几乎没有间隙,因而不会产生夹秧现象,并且秧苗的根系部分可以承托在上述承托面上,在取秧以及栽植臂回转插秧过程中,可以避免秧苗的四处散落。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形式,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本技术领域人员来说,基于本发明上具体结构的等同变化以及部件替换皆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