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序宽幅抛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6704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序宽幅抛秧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序宽幅抛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水稻种植的栽培方式有插秧和抛秧两种,抛秧相较于插秧具有对秧苗根部损伤较小、入泥浅、返青快、分蘖早且多、栽培后的生长时间短及稳产高产的特点,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出现了适用于抛秧栽培作业的圆盘式抛秧机。圆盘式抛秧机利用圆盘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将秧苗抛出圆盘抛秧机,可采用较小的圆盘抛秧机实现较大区域范围的秧苗种植工作。但是实际使用中发现,圆盘式抛秧机抛出的秧苗散落无序、分布不均匀,不便于后期水稻秧苗的管理、同时,圆盘式抛秧机的工作效率不高,两人操作的抛秧机最高只能只能达到两个人工的抛秧速度,基本无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新型的有序宽幅抛秧装置装置,实现秧苗的快速、连续抛掷,并使得秧苗分布均匀、有效及高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序宽幅抛秧装置,包括机架和安装在机架上的输秧组件;

还包括安装在机架同侧的至少三条第一带式输送机和拖动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运行的驱动装置;

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第一皮带经过对应输秧组件的输出端下侧,以承接从对应输秧组件输出端落下的秧苗,和,将秧苗从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输出端抛出;

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第一皮带运行方向与机架行走方向所在直线间的夹角均大于0°;

位于机架同侧的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第一皮带运行速度不同,以使位于机架同侧的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抛出秧苗的落地位置到机架行走方向中心线的距离各不相同。

可选的,位于机架同侧的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主动轮由第一转轴连接;驱动装置驱动第一转轴转动而拖动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运行;

由同一第一转轴连接的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主动轮半径均不同。

可选的,位于机架同侧的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伸出机架的长度各不相同。

可选的,驱动装置包括动力部件和与动力部件连接的变速部件;第一转轴与变速部件的输出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动力部件为电动机。

可选的,还包括沿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第一皮带运行方向延伸,以防止秧苗从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第一皮带侧边滑落的隔秧板。

可选的,输秧组件包括将秧苗从育秧盘上分离的取秧机构,和,与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分别对应的第二带式输送机;

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位于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的上侧,用于承接取秧机构获取的秧苗,和将秧苗抛送至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第一皮带上。

可选的,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的主动轮由第二转轴连接;

位于机架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对应的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的皮带长度不同。

可选的,还包括第三带式输送机,和,位于第三带式输送机输出端下侧的溜秧槽;

第三带式输送机的主动轮和第二转轴连接;

第三带式输送机用于承接取秧机构获取的秧苗,和,将秧苗输送至溜秧槽。本发明提供的有序宽幅抛秧装置,除具有输秧组件外,在机架的一侧还具有至少三条第一带式输送机。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第一皮带经过输秧组件的输出端下侧,以用于承接输秧组件获取的秧苗。各条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第一皮带的延伸方向与机架行走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由于位于机架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第一皮带运行速度不同,使得位于机架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的抛出秧苗的落地位置到机架中心线所在位置的距离不同,实现多行秧苗的同时抛掷种植;在机架直线运行的前提下,本发明有序宽幅抛秧装置可保证每个第一带式输送机抛出的秧苗在一直条线上,实现有序抛秧、保证水稻的合理密植。通过改变驱动装置的转速,可相应地调整相邻行秧苗的间距。此外,本发明提供的有序宽幅抛秧装置,可采用较多的第一带式输送机同时抛秧,提高了抛秧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背景技术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仅是用于方便理解本发明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抛秧组件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抛秧组件侧视图;

图5是图3中A区域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第二带式输送机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抛秧组件和第二带式输送机配合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抛秧机构与第二带式输送机配合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取秧机构结构安装抛秧结构俯视图;

其中:1-机架、2-第一带式输送机、21-第一带轮、22-第二带轮、23-第一皮带、24-第一转轴、3-第二带式输送机、31-第二转轴、4-电动机、5-溜秧槽、6-隔秧板、7-第三带式输送机、8-第一轴、81-第一传动轮、82-第二传动轮、83-秧苗通过槽、9-第二轴、10-第一传动带、11-第二传动带、12-夹紧限位块、13-张开限位块、14-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正视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抛秧组件俯视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抛秧组件侧视图。如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有序宽幅抛秧装置包括机架1、安装在机架1上的抛秧组件,另本实施例中的有序宽幅抛秧装置还包括输秧组件。机架1用于承托输秧组件和抛秧组件,并将整个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与抛秧机连接。输秧组件用于将秧苗从育秧盘中分离并转送至抛秧组件,抛秧组件用于将秧苗抛洒至田地中。下文对本实施有序宽幅抛秧装置的抛秧组件和输秧组件分别作详细介绍。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抛秧组件采用带式输送机传送的方式实现秧苗的抛送。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抛秧组件俯视图,如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抛秧组件安装在输秧组件的输出端下侧,承接由输秧组件的输出端落下的秧苗。具体的,抛秧组件包括12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每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均包括第一带轮21、第二带轮22、缠绕在第一带轮21和第二带轮22之间的第一皮带23。本实施例中,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带轮21作为主动轮,第二带轮22作为从动轮,第一带轮21带动第一皮带23做回转运动,第一皮带23驱动第二带轮22转动。

具体的,本实施例第一带式输送机2中,位于第一带轮21轴线和第二带轮22轴线所在平面上侧区域的第一皮带23由第一带轮21向第二带轮22方向移动,并经过输秧组件的输出端下侧,承接从输秧组件输出端落下的秧苗。秧苗落到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皮带23上后,秧苗随第一皮带23一起向第二带轮22移动(也就是向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输出端移动)。当第一皮带23运动至第二带轮22时随第二带轮22缘回转,而秧苗则从第二带轮22处抛出。

如图2,本实施例中的有序宽幅抛秧装置按照箭头所指方向随抛秧机运行,而抛秧组件中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皮带23运行方向所在直线与抛秧机行走方向所在直线之间的夹角大约为70°。如图2,本实施例中机架1两侧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对称设置,即机架1两侧均具有6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位于抛秧机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与抛秧机运行方向所在的夹角相同,即位于机架1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平行设置,并且位于机架1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输入端大体在同一直线上.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机架1的一侧也可设置其他数量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并且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中第一皮带23的运行方向相对于机架1行走方向所在直线间的夹角也可以为大于0°的其他角度。

本实施例中,位于机架1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中的第一皮带23运行速度不同,以使从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输出端抛出秧苗的落地位置到机架1行走方向距离各不同。

如图4,本实施例中,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带轮21为主动轮,位于机架1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带轮21由第一转轴24连接,以使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带轮21的转动速度相同;但各个第一带轮21的半径不同,使得各个第一皮带23的运行速度不同。如图4,本实施例中由前到后,位于机架1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带轮21半径依次减小,顺次排列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运行速度依次减小。

为实现抛秧功能,本实施例中还具有驱动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运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第一转轴24连接,驱动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1的第一带轮21转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动力部件和与动力部件连接的换挡部件,第一转轴24与换挡部件的输出端连接,将动力传动至与第一转轴24连接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在本实施例中,抛秧组件的驱动装置是独立于抛秧机主机的驱动装置,以避免抛秧机运行速度变化时造成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运行速度发生变化,保证每个第一带式输送机抛出的秧苗落地后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本实施例中抛秧组件的动力部件为固定安装在机架上的电动机4。电动机具有运行速度稳定特性,能够保证第一带式输送机2在运行过程中速度的均匀一致性。同时,电动机也具有速度可调特性,可根据实际种植中秧苗的间距需求调整转速。为保证工作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的电动机采用直流调速电动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分别设置驱动部件,实现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运行速度的独立调节。

图5是图3中A区域放大图。如图4和图5所示,为使用同一电动机4带动机架1左侧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和机架1右侧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在左侧传动轴和右侧传动轴的轴端还设置有齿轮14,以利用齿轮14啮合实现换向。

水稻种植中,早稻及大部分常规稻的行距要求在23.5cm左右,中晚稻行距在30cm寸作用。为满足这两种行距要求,本实施例可在换挡机构中设置两个档位,实现两种行距的切换。此外,因为本实施例中采用电动机作为动力部件,实际应用中也可通过调整电动机的转速,使得秧苗的行距相应地扩大或减小。

另外,从图1-图3可看出,本实施例中,位于机架1同侧的六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皮带23的长度均不同,由前到后(沿箭头反向方向)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皮带长度逐渐减小。可想到,将位于机架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长度不同,可结合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第一皮带运行速度不同,进一步地调整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抛掷处的秧苗落地位置到机架1行走方向中心线的距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仅使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皮带23的运行速度不同,而使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伸出机架1的长度也相同,也可实现抛秧装置抛掷形成不同行秧苗的功能。

从前述分析可得到:通过改变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带轮21的直径,使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运行速度不同,配合调整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皮带23的长度可达到以下效果:(1)使位于机架1同侧的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抛掷出的秧苗的落地位置与机架运行的中心线的距离不同、并大于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未端到机架中心线的距离;(2)使位于机架同侧的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抛掷出的秧苗间的距离大于对应的两个第一带式输送机输出端的距离;(3)当同侧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转轴24的转速发生变化时,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抛掷出的秧苗落地后其相邻间的距离相应地也发生变化;(4)当同侧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转轴24的转速相同并固定时,就可形成多行距离确定的秧苗,秧苗分布的宽度远远大于抛秧机的幅宽。根据抛物线原理,在第一带式输送机长度确定的前提下,影响秧苗到机架中心线距离的因素包括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高度、第一带式输送机的运行速度、和第一带式输送机的倾斜角度。考虑结构的方便性,本实施例仅通过调整第一带式输送机的运行速度调整秧苗的行距,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改变第一带式输送机的倾斜角度或高度实现秧苗抛出位置的调节。

如图3,为实现机架1下侧区域田地秧苗的种植工作,本实施例中抛秧组件后侧还设置溜秧槽5。与溜秧槽5匹配的输秧组件将秧苗递送至输秧组件后,秧苗直接经溜秧槽5滑落至机架1下侧设定的位置,完成机架1下侧区域田地秧苗的种植。本实施例中,设置有3个溜秧槽5,结合前述的12个第一带式输送机,本实施例能够实现15行秧苗的同时抛掷。

在依据本实施例生产的一具体产品中,采用上述抛秧组件的有序宽幅抛秧装置的宽度小于200cm。依据前述水稻种植行距要求,在早稻抛秧作业时,抛秧组件的工作幅宽达到352.5cm;在中晚稻抛秧作业时,抛秧组件的工作幅宽达到450cm,其工作幅宽可达到自身宽度的1.5倍-2倍,大大提高了抛秧作业的工作效率。

实际使用中,秧苗由输秧组件抛送至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时具有到一定的初速度,而此速度可能使得秧苗从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上滑落。为避免这一问题,本实施例中还在每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侧边设置沿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第一皮带23运行方向延伸的隔秧板6,以防止秧苗从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皮带滑落而无法完成正常抛秧工作。

上文介绍主要介绍了本实施例中的抛秧组件,下文就本实施例的输秧组件结构做展开分析。

本实施例中的输秧组件包括将秧苗从育秧盘上分离的取秧机构(图中未示出)和与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分别对应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如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位于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上侧,用于承接取秧机构获取的秧苗,并将秧苗输送至对应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皮带上。结合图2和图3可想到,因为本实施例机架1两侧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倾斜设置,取秧机构抓取的秧苗不能同时放在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上,所以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与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配合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以利用第二带式输送机3完成秧苗从取秧机构到第一带式输送机2的转送工作。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第二带式输送机俯视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抛秧组件和第二带式输送机配合侧视图。如图3、图6和图7,为配合各个第一带式输送机2,本实施例中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3的长度并不相同,也就是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3中两个皮带轮的距离不同。如图3和图6,因在机架1前端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到取秧机构的距离最近,所以与其配合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的长度最短,而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距离取秧机构的距离最远,所以与其配合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的长度较长。

上文已经提到,本实施例在机架1的后侧还设置有溜秧槽5,为配合溜秧槽5实现抛秧动作,本实施的有序宽幅抛秧装置还包括位于第二带式输送机3中间区域的第三带式输送机7;第三带式输送机7用于将取秧机构获取的秧苗传送至溜秧板上侧。继续看图1和图6,为简化结构,本实施例中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3和第三带式输送机7位于同一平面上,各个第二带式输送机3和第三带式输送机7的主动轮由第二转轴31连接,第二转轴31通过万向节联轴器与动力机构连接。如图,本实施例中具有三条对应溜秧槽5的第三带式输送机7。本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的取秧机构用于将秧苗从育秧盘转送至第二带式输送机3,取秧机构可以采用传统插秧机上的往复式取插秧机构,也可为其他类型的取秧机构,只要是能够将秧苗从育秧盘转移至第二带式输送机3即可。本实施中,不再对已广泛使用在传统插秧机上的往复式取秧机构做具体介绍,而仅简单介绍在本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设计过程中一同配套设计的取秧机构。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有序宽幅抛秧装置中抛秧机构与第二带式输送机配合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取秧机构结构安装抛秧结构俯视图。如图8和图9,取秧机构包括安装机架1上的第一轴8、第二轴9、和皮带。其中第一轴8上设有第一传动轮81和第二传动轮82,在第一传动轮81和第二传动轮82间设置有秧苗通过槽83。皮带包括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第一传动带10连接第一传动轮81和第二轴9,并被第一传动轮81和第二轴9适当地张紧;第二传动带11连接第二传动轮82和第二轴9,并被第二传动轮82和第二轴9适当地张紧。

此外,取秧机构还包括置夹紧限位块12和张开限位块13,夹紧限位块12和张开限位块13位于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由第一轴8向第二轴9移动形成的平面上,也就是位于第一轴8和第二轴9形成的平面下侧。夹紧限位块12抵靠在第一传动带10或第二传动带11的外侧,以使由第一传动轮81的轮缘处(当然,也可以说是由第二传动轮82的轮缘处)到夹紧限位块12处,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之前的距离逐渐缩小;张开限位块13位于夹紧限位块12和第二轴9间,并且位于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之间,以使由夹紧限位块12处到张开限位块13处,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具有与第二带式输送机3数量匹配的取秧机构,多个取秧机构共用第一轴8和第二轴9,并且各个取秧机构位于对应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的上侧。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取秧机构,育秧盘中的秧苗在外力推动下经过秧苗通过槽83后向夹紧限位块12移动;因为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当秧苗移动至一定位置时,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间的距离可夹住秧苗;随后秧苗随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移动并经过夹紧限位块12处;经过夹紧限位块12后,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之间的距离又逐渐增大;当秧苗随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移动至特定位置时,由于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距离增大到无法夹持秧苗,秧苗在重力作用下从第一传动带10和第二传动带11之间的缝隙跌落至第二带式输送机3上。

通过对以上取秧机构结构分析还可想到,因为进入到取秧机构的秧苗杆茎随机变化,秧苗由夹紧限位块12向张开限位块13移动过程中跌落至位置是随机的。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二带式输送机3,还可避免由于秧苗杆茎随机变化而造成取秧机构中秧苗跌落位置随机变化的问题,提高整个有序宽幅抛秧装置对秧苗杆茎随机变化的适应性。当然,因为对应各组第二带式输送机3的长度不同,相应地各组取秧机构中夹紧限位块12和张开限位块13之间的距离也应当适应性地调节,保证秧苗经过夹紧限位块12处后能够正确地落到对应的第二带式输送机3上。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取秧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采用上述的有序宽幅抛秧装置,秧苗能够按照设定的农艺标准按行排列在农田中,并且,本发明中的有序宽幅抛秧装置相比于现有的抛秧机械显著提高了抛秧工作效率。应当注意,本部分采用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