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水湖泊生态恢复沉水植被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96158阅读:1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浅水湖泊生态恢复沉水植被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指一种浅水湖泊生态恢复沉水植被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湖泊生态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而湖泊生态系统中,湿地植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湖泊生态系统保持较高的自净能力。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存的大型水生植物,是水体中重要初级生产者,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否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显著的影响。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加,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便被排入湖泊中,致使水体富营养化,加之渔业作业强度增加和水体分割等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湖泊中的水生植被严重退化,逐渐由草型湖泊向藻型湖泊转变。而恢复或重建沉水植被,是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恢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cn103588301a公开了一种湖滨湿地沉水植物群落重建及水质净化控制方法,包括对湖滨湿地生态修复区的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和种群变化规律进行监测分析,确定出几种具有高强度净化和生存能力的水生植物作为先锋物种;确定先锋物种分别属于何种季节优势种,通过不同季节优势种的合理搭配构建湖滨湿地沉水植物群落以及规模化快速栽培先锋物种,实现对水质的净化控制。该方法从水质净化效果考虑了沉水植物的群落构建,但没有考虑不同沉水植物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生长。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浅水湖泊生态恢复沉水植被的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浅水湖泊生态恢复沉水植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沉水植物的筛选,首先对浅水湖泊生态恢复区进行实地调查,并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设置不同生长条件,进行实验研究,筛选出水质净化能力强、耐低光、耐污、抗藻、生存能力强且适合该区域恢复的几种沉水植物种类作为先锋物种;步骤二,沉水植物的快速建群;对比沉水植物在不同水文、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种植方式,确定沉水植物的最佳扩繁方式;步骤三,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根据筛选出的几种沉水植物的最佳扩繁方式、水质净化能力以及克藻效应,经过优化配置后构建沉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物单优群落、沉水植物混合群落以及包括水面层、水中层、水下垫层的立体式沉水植物群落;步骤四,沉水植物与水生动物协同净化技术,在浅水湖泊的生态恢复区内引入有益水生动物,逐步修复受损水生生境,激活并维持水生生物食物网(链)的技术,构建沉水植物与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的健康生态系统。优选的,步骤一中,所述沉水植物的筛选,主要是对本土沉水植物种类进行筛选;所述生长条件包括水下光照条件、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和基底基质。优选的,步骤二中,所述不同的水文、环境条件包括迎风面、背风面和不同水深;所述的种植方式包括扦插种植、泥球包裹种植和土工布包裹种植。进一步的,沉水植物在浅水区适宜扦插种植,成活率可达到90%;沉水植物在中水区背风面适宜扦插种植,迎风面适宜扦插种植和泥球包裹种植,工期短可选择泥球包裹种植,成活率可达到70~85%;沉水植物在深水区背风面适宜泥球包裹种植,迎风面可选择土工布包裹种植提高水体透明度,待透明度提高后可采用泥球包裹种植补种。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的水生生物包括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进一步的,所述滤食性鱼类为鲢鱼和/或鳙鱼,所述滤食性鱼类的投放量优选为20‐50g/m3,进一步优选为20g/m3。进一步的,所述的底栖动物为三角帆蚌或铜锈环棱螺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所述底栖动物的投放量优选为180‐220g/m2,进一步优选为200g/m2。有益效果:本发明充分考虑各种沉水植物的生长特性及所需环境条件,合理种植及配置沉水植物群落,同时引入水生动物,逐步修复受损水生生境,激活并维持水生生物食物网(链),构建水生生物间协同净化的健康生态系统,操作简单,效果持久,便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太湖周边某待修复区水域的tn的变化。图2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太湖周边某待修复区水域的tp的变化。图3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太湖周边某待修复区水域水体的的透明度的变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实施例,湖周边某待修复区水域沉水植被的恢复,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沉水植物的筛选,主要是对本土沉水植物种类进行筛选,首先对太湖周边某待修复区水域进行实地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并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设置不同水下光照条件、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和基底基质,进行实验研究,筛选出的水质净化能力强、耐低光、耐污、抗藻且生存能力强的几种沉水植物为:菹草、苦草、刺苦草、密刺苦草、金鱼藻、穗花狐尾藻、蓖齿眼子菜、黑藻、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轮藻以及篦齿眼子菜;通过对这几种沉水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不同氨氮和基质条件的生长状况研究,确定透明度低水域以种植耐低光的金鱼藻、黑藻为主;氨氮较高的水域适合种植黑藻、穗花狐尾藻;底质有机质含量高区域以种植密齿苦草为主,其次为金鱼藻、黑藻、穗花狐尾藻。步骤二,沉水植物的快速建群;对比沉水植物在不同水文、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种植方式,具体为对比沉水植物在迎风面、背风面和不同水深条件下的种植方式,种植方式包括扦插种植、泥球包裹种植和土工布包裹种植,确定沉水植物的最佳扩繁方式为:沉水植物在浅水区适宜扦插种植,成活率可达到90%;沉水植物在中水区背风面适宜扦插种植,迎风面适宜扦插种植和泥球包裹种植,工期短可选择泥球包裹种植,成活率可达到70~85%;沉水植物在深水区背风面适宜泥球包裹种植,迎风面可选择土工布包裹种植提高水体透明度,待透明度提高后可采用泥球包裹种植补种;根据在沉水植物的最佳扩繁方式,在太湖周边某待修复区水域按照如下表1:沉水植物先锋物种种植方式来种植:表1:沉水植物先锋物种种植方式种类种植密度种植方式水位刺苦草20株/m2包泥球0.5‐1.0m密刺苦草25株/m2包泥球0.5‐1.0m黑藻25株/m2芽孢、扦插1.0‐2.0m金鱼藻36株/m2扦插2.0‐3.0m穗花狐尾藻15株/m2扦插2.0‐4.0m马来眼子菜5芽/丛,30丛/m2扦插、土工布种植3.0‐4.0m步骤三,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根据筛选出的几种沉水植物的最佳扩繁方式、水质净化能力以及克藻效应,经过优化配置后构建沉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物单优群落、沉水植物混合群落以及包括水面层、水中层、水下垫层的立体式沉水植物群落;具体在湖周边某待修复区水域配置刺苦草‐密刺苦草群落、黑藻群落、金鱼藻‐穗花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群落体。步骤四,沉水植物与水生动物协同净化技术,在浅水湖泊的生态恢复区内引入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逐步修复受损水生生境,激活并维持水生生物食物网(链)的技术,构建沉水植物与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的健康生态系统;具体操作如下:投放铜锈环棱螺(200g/m3),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ⅳ类,透明度由0.3m提高到0.65m,浊度由86.2ntu下降到20.1ntu,效果明显。3个月后投放鲢鱼(20g/m3),修复区水质各项指标有短暂的上升,透明度出现下降,但是随后水质逐渐恢复,最终水质可以保持为ⅲ类水,透明度为1m。参照图1、图2和图3,该太湖周边待修复区水域通过生态调控和水生植被重建技术的应用,修复区内水质基本维持iv类水,透明度>70cm,沉水植物种群结构逐渐稳定。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