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养鱼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0452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态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养鱼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传统养鱼的特色是在同一水体中进行多种鱼类混养,既喂投一定量的人工饲料,又充分利用水体本身的食料资源,同时又把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相衔接,起到互补互利的作用。生态养鱼属于生态农业的一个分支,是以水体为依托,以养鱼为核心来组织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养鱼可以多重利用生物物质能量,变废为宝。如,改造浅水滩栽培荷,慈菇,水稻并结合养鱼蟹虾类等;将农作物秸秆或禽畜类粪便加工成鱼类饲料,沼气下的脚料也可以用作养鱼肥料,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不仅是浪费,而且污染环境。若采取一定工艺,用于养鱼,使污水资源化,节约了饲料。在向养鱼池投放饲料或者养鱼肥料后,养鱼池的水会受到一定的污染,现有技术无法对鱼塘的污水进行处理。现在的养鱼池是自然状态,没有专门的消毒与净化设备,这样养出来的鱼容易发病,使鱼产生死亡或病变,造成产量低,发育不良等问题。

专利一种鱼塘排水装置(申请号为:CN201520131333.8)是一种鱼塘排水装置。包括有塘基底排水管、鱼塘内部排水管和鱼塘外部排水管,其中塘基底排水管装设在鱼塘的塘基底部,塘基底排水管的一端置于鱼塘的内部,该端与鱼塘内部排水管连接,塘基底排水管的另一端置于鱼塘的外部,该端与鱼塘外部排水管连通。但是这种鱼塘排水装置排出的水得不到充分净化,没有专门的消毒与净化系统,而且水不能循环利用,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专利一种稻田鱼塘种养复合系统(申请号为:CN201310393855.0 )公开了一种稻田鱼塘种养复合系统,属农业生态水产养殖综合利用技术领域。该复合系统包括稻田、鱼塘、简易生态沟渠和强化生态沟渠。鱼塘的一端设有稻田,鱼塘和稻田的一侧设有强化生态沟渠和集水池,稻田内设有简易生态沟渠,简易生态沟渠上设有小溢水口,稻田通过大溢水口与集水池连通,鱼塘通过抽水泵与简易生态沟渠连通。但是这样的养鱼系统不适于一般的养殖方法,养殖成本大,不易实现,而且鱼塘容易受季节性的限制,只有在水稻生长季节,鱼塘才会有效利用,局限性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态养鱼系统,使得养鱼塘的水质得到改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生态养鱼系统,包括水池,所述水池底部设有集污槽,所述集污槽呈漏斗形状,所述生态养鱼系统还包括饵料投放口、增氧装置、太阳能发电装置和循环净水系统,所述饵料投放口设在水池池壁的上方,所述增氧装置设置在水池池壁上。所述增氧装置电连接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太阳能发电装置为增氧装置提供电能。

优选地,所述循环净水系统包括污水排放管、初滤池、精滤池和进水管,所述污水排放管的一端与水池底部的集污槽连接,所述污水排放管的另一端与初滤池连接,所述初滤池和精滤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精滤池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水池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集污槽内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精滤池与进水管连接的一侧设有第二水泵。

优选地,所述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分别选自轴流泵、混流泵和离心泵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初滤池内设有活性炭,所述精滤池包括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中分别包含聚合氧化铝、聚丙烯酰胺和无烟煤滤料,精滤池设有两个过滤层确保从集污槽排出的水可以得到有效净化。

优选地,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第二水泵。

优选地,所述饵料投放口投放饵料和中草药提取物杀虫剂。

优选地,所述中草药提取物杀虫剂按照重量份包括:大蒜素2~5份,三黄粉1~2份,板蓝根5~10份,仙鹤草1~9份,白头翁2~5份,山豆根7~9份,车前草4~9份,远志2~6份。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配方制备的中草药提取物杀虫剂可以杀掉水中的害虫,提高水质,同样还能够鱼提供营养物质,保证鱼的质量和数量。

优选地,所述饵料包括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

优选地,所述饵料投放口的进料口下方设有木板,所述木板倾斜角度为30~45°放置在水池中,所述木板与饵料投放口连接处设有震动器,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电连接所述震动器和所述增氧装置,通过震动器带动木板震动,可以使得饵料或者中草药提取物杀虫剂均匀的撒入水池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养鱼系统,利用了循环净水系统将养鱼水池的水净化,提高水池中水的水质,同时还通过增氧装置提高水中的含氧量,这样提高了鱼的质量和数量。循环净水系统包括初滤池和精滤池,保证从水池底部抽出的水能够有效地净化,之后再排放到水池中循环利用,集污槽中的鱼粪和残饵料收集起来可以用作农作物的肥料。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生态养鱼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1、水池;2、饵料投放口;21、木板;22震动器;3、集污槽;4、污水排放管;5、初滤池;51、活性炭;6、精滤池;61、第一过滤网;62、第二过滤网;7、增氧装置;8、太阳能发电装置;9、第一水泵;10、第二水泵;11、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生态养鱼系统,包括水池1,所述水池1底部设有集污槽3,所述集污槽3呈漏斗形状,所述生态养鱼系统还包括饵料投放口2、增氧装置7、太阳能发电装置8和循环净水系统,所述饵料投放口2设在水池1池壁的上方,所述增氧装置7设置在水池1池壁上。当然,增氧装置7还可以设在水池1的底部或者任一池壁上,增氧装置7可以提高水中的含氧量,水的含氧量对于鱼很重要,因此在水池中增设增氧装置7可以提高鱼的质量和数量。

为了进一步实现增氧装置7的作用,作为本实施例,所述生态养鱼系统还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8,所述增氧装置7电连接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8,这样增氧装置7就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装置8来进行工作了。

所述循环净水系统包括污水排放管4、初滤池5、精滤池6和进水管11,所述污水排放管4的一端与水池1底部的集污槽3连接,所述污水排放管4的另一端与初滤池5连接,所述初滤池5和精滤池6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进水管11的一端与精滤池6连接,所述进水管11的另一端设置在水池1的上方。

所述集污槽3内设有第一水泵9,所述精滤池6与进水管11连接的一侧设有第二水泵10。

所述第一水泵9和第二水泵10分别选自轴流泵、混流泵和离心泵中的一种,当然第一水泵9优选选择混流泵,第一水泵9抽出的水通畅是池底的污水,采用混流泵可以保证集污槽3中的水被有效的抽出,第二水泵10是将精滤池6中的水抽出,所以抽得的水是较为干净的水,第二水泵10可以选择轴流泵、混流泵和离心泵中的任意一种即可。

所述初滤池5内设有活性炭51,所述精滤池6包括第一过滤层61和第二过滤层62,所述第一过滤层61和第二过滤层62中分别包含聚合氧化铝、聚丙烯酰胺和无烟煤滤料,精滤池设有两个过滤层确保从集污槽排出的水可以得到有效净化。

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8电连接所述第一水泵9和所述第二水泵10,这样本发明所提供的生态养鱼系统就可以不依靠外界电源来实现电力能源供应了。

所述饵料投放口2投放饵料和中草药提取物杀虫剂。

所述中草药提取物杀虫剂按照重量份包括:大蒜素2~5份,三黄粉1~2份,板蓝根5~10份,仙鹤草1~9份,白头翁2~5份,山豆根7~9份,车前草4~9份,远志2~6份。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配方制备的中草药提取物杀虫剂可以杀掉水中的害虫,提高水质,同样还能够鱼提供营养物质,保证鱼的质量和数量。

所述饵料包括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

所述饵料投放口2的进料口下方设有木板21,所述木板21倾斜角度为30~45°放置在水池1中,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木板21倾斜度为30°最佳,木板21一端与饵料投放口2连接,另一端与水平面呈30°置于水池中央。

所述木板21与饵料投放口2连接处设有震动器22,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8电连接所述震动器22和所述增氧装置7,通过震动器22带动木板21震动,可以使得饵料均匀的撒入水池中。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水池上方设有的饵料投放口2不仅可以投放饵料还可以投放中草药提取物杀虫剂,设置在饵料投放口2下方的木板21可以通过震动器22使得饵料和中草药提取物杀虫剂均匀的撒入水池1中。水池中的饵料残渣以及鱼粪废物等通过集污槽3收集,再通过第一水泵9将污水排放到初滤池5和精滤池6中,通过初滤池5中的活性炭51初步将水净化,再通过精滤池6的两个过滤网61、62将水彻底净化,之后再通过第二水泵10将净化处理过后的水排放至水池中,这样便形成了水循环利用,不仅节约用水还保证水池中的水质。本发明还设有太阳能发电装置8,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8电连接增氧装置7、震动器22以及第一水泵9和第二水泵10,这样整个养鱼生态系统就不依靠外界电源供电了。为了避免阴雨天气太阳能发电装置8无法供电,该生态养鱼系统还包括蓄电池(图中未示出),所述蓄电池与太阳能发电装置电连接,太阳能发电装置8可以往蓄电池里充电,在遇到阴雨天气,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电气设备还可以依靠蓄电池继续工作。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养鱼系统,利用了循环净水系统将养鱼水池的水净化,提高水池中水的水质,同时还通过增氧装置提高水中的含氧量,这样提高了鱼的质量和数量。循环净水系统包括初滤池和精滤池,保证从水池底部抽出的水能够有效地净化,之后再排放到水池中循环利用,集污槽中的鱼粪和残饵料收集起来可以用作农作物的肥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