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莲鱼生态共作池塘及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9917129阅读:8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莲鱼生态共作池塘及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莲鱼生态共作池塘及使用方法,属于水产动物养殖、莲菜种植及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莲鱼共作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莲菜种植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少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作效应。
[0003]现有的莲鱼生态共作主要是在鱼池内种植莲菜净化养殖水体的生态养殖方法,但是该方法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在鱼池内直接种植莲菜,夏季莲叶生长旺盛,生长区域不易控制,会覆盖大部分水面,影响水体的光合作用,水中溶解氧不高,致使鱼类不能良好生长,养殖池内鱼莲共同消耗水中溶解氧,水产动物用药量会增大。二是鱼池水太深,下层水温低,莲叶生长旺盛,但莲藕产量较低。三是水产动物捕捞或莲菜采收不可单独进行,进而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莲鱼共生共作池塘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莲鱼生态共作池塘及使用方法,该池塘不仅能够使莲鱼生态共生,而且使莲菜和鱼类的生长、收获互不影响。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莲鱼生态共作池塘,包括池体,所述的池体为上部开口的中空结构,池体的内腔设置有隔离埂,隔离埂将池体内腔隔置成相邻的鱼类养殖区和莲菜种植区,莲菜种植区的底面上设置有凹槽状的鱼沟,鱼类养殖区与鱼沟经出水管道相连通,出水管道上设置有密封盖,池体底部设置有潜水栗,潜水栗的出口设置有与莲菜种植区相连通的进水管道,莲菜种植区的底面高于鱼类养殖区的底面。
[0006]所述的池体内腔的俯视截面为方形,池体底部设置有0.3% -0.5 %的坡度。
[0007]所述的池体为东西走向,长宽比为1-3:1,面积5-30亩,总深2.5-3m,边坡系数2-
2.5ο
[0008]所述的池体底部设置用于捕捞鱼类的集鱼沟和集鱼坑,集鱼沟和集鱼坑相连通;所述的集鱼沟宽1-2m,深0.5-0.8m;集鱼坑为方形,长宽比为1-3:1,俯视截面面积占总养殖面积的I %-5 %。
[0009]所述的鱼类养殖区面积占池体内腔俯视截面总面积80%_85%。
[0010]所述的莲菜种植区的底面高于鱼类养殖区的底面0.9-1.0m。
[0011]所述的莲菜种植区与投饵台相对,且位于池塘靠北边的一角,面积约占池塘总面积的15%-20%,长宽比1-2:1。
[0012]所述的鱼沟有多条,呈相互垂直交叉相连,将莲菜种植区搁置成多个莲菜种植台。
[0013]鱼类养殖区所在的池体外侧设置投饵台。
[0014]所述的隔离埂的宽为0.6-0.8m,比莲菜种植台高0.5-0.8m,隔离埂两边用土工膜、石棉瓦或硬化处理,防止莲菜生长时越过隔离埂及水流动时因冲刷而崩塌。
[0015]所述的出水管道为直径300mm的PVC组成。
[0016]所述的潜水栗的扬程l-2m,流量20-30m3/h,功率为75-150W。
[0017]所述的潜水栗的进口设有隔网。
[0018]所述的鱼沟宽为100cm,深30cm。
[0019]本发明莲鱼生态共作池塘的建造地点应当满足面积适中、地势平坦、地面开阔、通风向阳、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水质好、土壤酸碱度适中等基本条件。
[0020]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在于提供一种莲鱼生态共作池塘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a)池塘准备:对鱼类养殖区进行消毒,对莲菜种植台按照每亩200kg施一层发酵后的油菜籽饼后,对莲菜种植区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0022 ] (b)鱼苗投放:在每年的3、4月份向鱼类养殖区内投放鱼苗,投放鱼苗前,关闭出水管道上的密封盖,向鱼类养殖区内注水,水深0.6-0.8m ;
[0023](c)莲菜种植:在鱼苗投放后的4、5月份在莲菜种植台上种植莲菜,种植莲菜前,向莲菜种植区注水,至莲菜种植区内水位线高于莲菜种植台10-20cm;待莲菜长出3-5片莲叶时,打开出水管道上的密封盖,使鱼苗能够进入到莲菜种植区内;
[0024](d)日常管理:包括正常养殖期间的鱼类养殖管理、莲菜种植管理、水位水质调控;同时,正常养殖期间,打开潜水栗,将鱼类养殖区底部的污物抽送到莲菜种植区;
[0025](e)鱼类捕捞:在鱼类捕捞季节,关闭出水管道上的密封盖,从鱼类养殖区内向外抽水,使鱼类集中在集鱼沟中,进行捕捞;
[0026](f)莲菜采收:采用干法采收或带水采收。
[0027]所述的鱼苗种类为主养鱼鲫鱼、鲤鱼和草鱼,配养鱼花鲢和白鲢;以鱼类养殖区面积计,鲫鱼规格为20-40尾/kg,每亩投放量5-10kg;鲤鱼规格为20-40尾/kg,每亩投放量15-30kg;草鱼规格为5-10尾/kg,每亩投放量50-120kg;白鲢规格为10_20尾/kg,每亩投放量7.5-15kg;花鲢规格为5-10尾/kg,每亩投放量4-8kg;投放前,用浓度1.5%~2.0%的NaCl溶液浸洗15_20min或用15-20g/m3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20min,以预防鱼病。
[0028]所述的莲菜种植的行距为0.8-1.2m,株距为0.8-1.2m,每亩用莲菜种300_400kg。
[0029]所述的鱼类养殖管理是指鱼类的饲养管理和病害防治。所述的饲养管理是指按“四定”、“三看”原则投喂饵料,注意增氧,定期补水。所述的病害防治是定期杀虫,定期消毒,定期投喂药饵,注意水质变化。
[0030]所述的莲菜种植管理是调控莲菜种植区的水位及后期追肥等,促进莲菜生长,预防莲菜病害。所述的水位调控是指鱼类养殖区及莲菜种植区之间的水位调控,以满足鱼类和莲菜各自在不同生长期对水深的要求。
[0031]所述的干法采收是用人工开挖的方式采收,所述的带水采收是用高压水枪冲开泥土采收方法。所述的莲菜采收应该在鱼类捕捞之后,或者在当年的10月份,关闭出水管道上的密封盖,封闭莲菜种植区,进行莲菜采收,使莲菜的采收不影响鱼类的养殖。
[0032]本发明有益效果
[0033]1、本发明是利用莲菜和鱼类都是水生生物的特性,通过池塘的建设与改造,建立一个莲鱼生态共养的池塘系统,能够发挥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各自的作用,实现莲菜种植和鱼类养殖生态共存,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共作效益。
[0034]2、本发明池塘的正常养殖期间,鱼类可以自由进出莲菜种植区,既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又可以为鱼类提供部分饵料(浮萍、杂草)。同时,本发明的养殖用水和种植用水能够循环利用,养殖尾水在本池塘系统中处理,节约了水资源;整个系统运行时能耗较低,还可以为整个池塘营造微流水状态。
[0035]3、本发明池塘污物在底部沉淀后被提水栗输送到莲菜种植区,既减少了污物对养殖区的影响,又为莲菜提供了有机肥料,从而减少了鱼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保障了食品安全,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0036]4、本发明莲鱼生态共作池塘的出水管道上的密封盖,通过密封盖的启闭,能够控制鱼类养殖区和莲菜种植区的连通和封闭,使莲鱼生态共作池塘更能够适应莲鱼不同阶段的需求。
[0037]5、本发明的池塘使莲菜和鱼类分开养殖,防止因莲菜生长旺盛,生长区不易控制而覆盖大部分水面,影响水中溶解氧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同时减少由于养殖区水深而影响莲菜产量的因素。另外,本发明的莲菜采收和鱼类捕捞可独立开展,不会相互影响。
[0038]6、采用本发明,池塘内鱼类养殖区鱼类产量1500_2000kg/亩,莲菜种植区莲菜产量2000-2500kg/亩;鱼药费用每亩降低30 %~50% ,莲菜种植每亩可节约肥料50-100元,每亩节约5个工时的除草劳动量。
【附图说明】
[0039]图1是本发明莲鱼生态共作池塘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为池体,2为莲菜种植台,3为鱼沟,4为潜水栗,5为进水管道,6为出水管道,8为隔离埂,9a为鱼类养殖区,9b为莲菜种植区。
[0040]图2为本发明莲鱼生态共作池塘A-A向剖视图,图中,I为池体,6为出水管道,7a为鱼类养殖区水位线,10为密封盖。
[0041]图3为本发明莲鱼生态共作池塘B-B向剖视图,I为池体,3为鱼沟,7a为鱼类养殖区水位线,7b为莲菜种植区水位线,8为隔离埂。
[0042]图4为本发明莲鱼生态共作池塘潜水栗处的局部剖面图,图中,I为池体,3为鱼沟,4为潜水栗,5为进水管道,8为隔离埂。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4]实施例1
[0045]本实施例的莲鱼生态共作池塘,参照图1-4,包括池体,所述的池体I为上部开口的中空结构,池体I底部设置有0.3%-0.5%的坡度,且池体I底部设置用于捕捞鱼类的集鱼沟和集鱼坑,集鱼沟和集鱼坑相连通;所述的集鱼沟宽l_2m,深0.5-0.8m,集鱼坑为方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