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植物栽培和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促进地枫皮在岩溶石山移栽成活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三大岩溶发育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面积超过12.4×106 km2,主要集中在西南几个省区。岩溶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加上生存型经济发展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方式使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程度不断恶化,土壤侵蚀退化严重,石漠化现象大面积发生,目前石漠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政府和学术界都很重视。岩溶地区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无论从外部形态、解剖构造,还是从内部生理生化反应及遗传变异等多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对周围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利用岩溶地区植物自身的抗逆能力来进行岩溶地区植被的修复和重建,已成为岩溶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地枫皮(Illicium difengpi K.I.B.et K.I.M.)为八角科植物常绿树种,又名枫榔、高山龙,是一种仅生长在岩溶石山上的广西特产中药材,属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傅立国,1992)。其茎皮和根皮具有祛风除湿 , 行气止痛等功效(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同时,地枫皮叶片浓绿肥厚、嫩叶和幼果红色,树型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地枫皮是岩溶地区非常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经济植物之一。地枫皮在广西的西南部、中部和西北部的岩溶地区均有自然分布,主要生长在喀斯特石山山顶的裸岩及半裸岩山地上,能适应山顶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应用于石山植被修复的优良植物。
技术实现要素:
岩溶地区由于土层浅薄,地形破碎,切割强烈,岩石裸露率高,水土流失严重,气温高,季节性干旱与临时干旱时有发生,植物种植成活的难度极大。针对岩溶石山土壤易被雨水流失和干旱缺水的特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促进地枫皮在岩溶石山移栽成活的方法,以提高岩溶地区生态修复的成效,而且该方法简单易操作,可保证移栽的质量,减少投资,提高种植地枫皮的整体生态经济效益和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的效率。
本发明一种促进地枫皮在岩溶石山移栽成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子采收:9月上旬至中旬,地枫皮果实成熟后,尚未开裂前采摘,采后放于室内通风处阴干,种子弹射出来后即集中沙藏;
(2)育苗:1月中旬将地枫皮种子撒播于温室沙床,再覆盖一层薄沙,待下胚轴伸长将子叶顶出时,将刚出土的种子转移至10x13厘米的营养袋,栽培基质为1:1:1的泥炭土、火烧土、耕作土,于透光率为30%的温室大棚培养,第二年早春更换成15x18厘米的营养袋,于室外50%透光率遮阳网下培养;
(3)移栽地选择:选择岩溶生态环境脆弱区植被破坏严重,岩石裸露较多的区域种植;
(4)定植:
2月上旬,先将适宜种植的有少量土壤或无土壤的岩石窝或岩石缝进行适当的整理,并进行适量填土;
2月中旬至3月上旬选择阴天或小雨天,将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两年生地枫皮幼苗,用锋利的小刀先将幼苗底部营养袋整片割除,保留营养袋其余部分及土球,然后一起放置于岩石窝或岩石缝中,再进行土壤覆盖;
覆土以盖住营养袋为宜,用小石块压住覆土,尽量在植株周围形成一个圆盘(注意,整个过程要小心操作、轻拿轻放,避免土球松动或脱落);
最后,缓慢淋足定根水(因岩石缝隙太多,淋水过快、过猛易造成土壤流失);
(5)后期管护:定植后15-20天,如无自然降雨,则人工浇水一次;
8-10月高温干旱季节,如连续半月高温、强光、无自然降雨,也需人工浇水,且应在下午4点后进行;
11月前保留植株周围杂草灌木,以利遮阴保湿;
11月上旬开始清除植株周围生长过高、过旺杂草灌木,并株施含N、P、K各15%的复合肥30-40g(地枫皮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有一次抽梢长叶过程)。
本发明方法,通过采用种子采收、播种育苗、移栽地选择、定植、后期管护等五个步骤,建立了一套自然环境下促进地枫皮在生境脆弱、植被破坏严重、岩石高度裸露的岩溶区域移栽成活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操作,可有效减少雨季(特别是大雨和暴雨天气)地枫皮植株根系周围土壤的流失及干旱季节水分的蒸发,提高植株成活率和促进植株生长,成活率可达91.2%,比传统的去袋留土球移栽法成活率高出29.8%,比裸根移栽法高出45.1%,并且其植株各项生长形态指标均优于后两种移栽方式。本发明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地枫皮在岩溶石山移栽成活率低的难题,为我国南方石漠化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样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3三种移栽方法,地枫皮幼苗不同处理方式的实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去袋底、去袋和裸根)。
图2为实施例1-3三种移栽方法,定植实验及定植9个月后植株生长效果实例图(从右至左依次为去袋底、去袋和裸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发明促进地枫皮在岩溶石山移栽成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种子采收:9月上旬至中旬,地枫皮果实成熟后,尚未开裂前采摘,采后放于室内通风处阴干,种子弹射出来后即集中沙藏;
(2)育苗:1月中旬将地枫皮种子撒播于温室沙床,再覆盖一层薄沙,待下胚轴伸长将子叶顶出时,将刚出土的种子转移至10x13厘米的营养袋,栽培基质为1:1:1的泥炭土、火烧土、耕作土,于透光率为30%的温室大棚培养,第二年早春更换成15x18厘米的营养袋,于室外50%透光率遮阳网下培养;
(3)移栽地选择:选择岩溶生态环境脆弱区植被破坏严重,岩石裸露较多的区域种植;
(4)定植:2月上旬,先将适宜种植的有少量土壤或无土壤的岩石窝或岩石缝进行适当的整理,并进行适量填土;
2月中旬至3月上旬选择阴天或小雨天,将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两年生地枫皮幼苗,用锋利的小刀先将幼苗底部营养袋整片割除,保留营养袋其余部分及土球(如图1左边实例所示),然后一起放置于岩石窝或岩石缝中,再进行土壤覆盖;
覆土以盖住营养袋为宜,用小石块压住覆土,尽量在植株周围形成一个圆盘(注意,整个过程要小心操作、轻拿轻放,避免土球松动或脱落);
最后,缓慢淋足定根水(因岩石缝隙太多,淋水过快、过猛易造成土壤流失);
(5)后期管护:定植后15-20天,如无自然降雨,则人工浇水一次;8-10月高温干旱季节,如连续半月高温、强光、无自然降雨,也需人工浇水,且应在下午4点后进行;11月前保留植株周围杂草灌木,以利遮阴保湿;11月上旬开始清除植株周围生长过高、过旺杂草灌木,并株施含N、P、K各15%的复合肥30-40g。
实施例2
地枫皮在岩溶石山移栽成活的方法,采用传统的去袋留土球移栽法,其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定植时,2月中旬至3月上旬选择阴天或小雨天,将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两年生地枫皮幼苗,用锋利的小刀成十字形自上而下将营养袋整体割除,保留土球(如图1中间实例所示),然后放置于岩石窝或岩石缝中,再进行土壤覆盖。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的步骤相同。
实施例3
地枫皮在岩溶石山移栽成活的方法,采用传统的裸根移栽法,其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定植时, 2月中旬至3月上旬选择阴天或小雨天,将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两年生地枫皮幼苗,先将营养袋及土球全部去除,裸露根系((如图1右边实例所示),然后将幼苗放置于岩石窝或岩石缝中,并让根系充分伸展,再覆土压实。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的步骤相同。
下面表1为实施例1至3中不同移栽方法下移植9个月后地枫皮植株的形态指标和成活率,其生长效果实例如图2所示。
表1实施例1至3不同移栽方法下9个月后地枫皮植株的形态指标和成活率
综合考虑三种移栽方式地枫皮的各项形态参数和成活率,在岩溶石山种植地枫皮,采用实施例1移栽地枫皮,9个月后成活率可达91.2%,其成活率高出传统的去袋留土球移栽法29.8%,高出裸根移栽法45.1%,并且其植株各项生长形态指标均优于后两种移栽方式,为我国南方石漠化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