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藤枣的扦插扩繁方法,属于植物繁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藤栆作为防己科单种属植物,分布地域间断而狭窄,具有重要的系统学和区系地理学研究价值。然而,藤枣野外种群数量极其稀少,《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藤栆列为极危物种时,记载已知藤栆仅1株。而经过科研人员的大范围野外考察,目前能见到的藤枣可靠数量也仅仅约50株左右,种群灭绝风险极为严重。因此,藤枣被列为我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1999)、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cr-d)种,以及云南省112种急需保护的极小种群保护物种之一。正是基于藤枣的极度濒危地位及其灭绝风险,种群扩繁技术迫在眉睫。然而,由于藤枣果实极为难见,种子不易收集,通过种子繁殖可行性极低。
目前,国内外有关藤枣的研究极为缺乏,主要集中于花粉形态(ferguson,1975)、叶片解剖学(cutler,1975;王凤春,1984;洪亚平等,2001)、种群分布及种群状况(侯昭强等,2015);有关其营养繁殖方法未见报道。
由于藤枣存在中空髓心现象,其扦插扩繁极其不易成活,因此,探索藤枣营养体繁殖技术如扦插扩繁成为目前藤枣种群扩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藤枣缺乏种群扩繁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藤枣的扦插扩繁方法,提高藤枣扦插成活率及幼苗生长量,以在藤枣保护过程中,避免藤枣种群灭绝,扩大现有藤枣种群数量。
本发明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藤枣的扦插扩繁方法,经过下列各步骤:
(1)苗床地选择、处理与消毒:选择苗床地,将苗床地去除杂草并平整后,在地上铺设一层红砖,使苗床高于地面6cm(红砖厚度),以保证良好的透水性;在苗床四周用木板镶出苗床;苗床形成后进行消毒处理;
(2)营养袋准备:土壤采取深挖地表2m以下生土,以保证土壤的无菌性;土壤取回后分别装进直径为10cm的营养袋内,营养袋内土壤装实,高度为低于营养袋1cm为准;营养袋装好后顺序放置于苗床内,每3行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留30cm宽作为人行步道;
(3)保温、保湿、遮阴设施准备:在苗床上每组营养袋放置处架设龙骨,龙骨隆起最高处高于苗床至少50cm以上;
(4)插穗采集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芽点较多、直径大于0.3cm的枝条作为插穗;插穗采集时间为休眠后期(立春前后),这是由于藤枣在前一个生长季将叶片合成的有机养分积累在根、干和枝条中,插穗内所含的贮藏物质较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该时期植物体内所含抑制植物发芽、生根的物质含量最低,同时,休眠状态的插穗也有益于保持插穗内部水平平衡、有利于先生根后放叶;枝条剪取后,立即用水进行喷淋,然后利用保鲜膜将枝条包裹起来进行保湿,插穗截制时采用浓度95%的酒精喷雾消毒处理后的枝剪从枝条底部开始,剪取长度10~12cm枝条作为插穗,插穗底端切口采用斜切,顶端切口采用直切,切口距最底端芽点距离不少于5cm,每个插穗至少含有一个芽点;插穗上所留叶片用剪刀沿叶片外缘减掉3/4叶片;
(5)扦插:将步骤(2)所得插穗用浓度95%的酒精进行喷雾消毒,然后将插穗底端浸泡在浓度为500ppm的abt6号生根粉溶液(生根粉溶液配制按照生根粉使用说明进行)中10秒后插入营养袋内的土壤中,入土长度为4~6cm;插穗顶端切口涂抹石蜡,防止水分丧失和细菌感染;扦插后用水喷淋营养袋至湿透;
(6)保温、保湿及遮阴处理:在龙骨加上覆盖地膜,四周用土压紧,进行保温、保湿处理;在苗床上方搭设遮阴棚,用遮阴度不少于70%的遮阳网覆盖遮阴;
(7)苗期管理:扦插第一周至10天,加大苗床的保湿,保证地膜覆盖的苗床内有水气,湿度在60~80%,温度白天保持在25~30℃,夜晚15~20℃;扦插10天后至3个月,视苗床土壤的湿度而定,定期进行浇水,但不宜太多,浇水量控制在湿透量的一半,在苗床一端留有小口通风;期间观察扦插苗的发芽情况,当有发芽情况,则加大通风量,注意保湿;待扦插苗发芽至0.5cm以上的时候,逐渐掀开地膜,逐步加大通风和光照度,同时注意保湿。
所述步骤(1)的选择苗床地是选择平整、干燥、便于沥水的阴凉处作为苗床地。
所述步骤(1)的消毒处理是用浓度为0.5wt%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本发明提供的是藤枣扦插扩繁技术,包括苗圃准备、插穗采集与处理、扦插过程和苗床管理。根据藤枣年生长动态规律,于每年休眠后期(立春前后)采集插穗,处理后进行硬枝扦插。扦插前进行苗床地选择、处理与消毒,营养袋准备,保温、保湿、遮阴设施准备。扦插采用硬枝扦插,选择生长健壮、芽点较多的枝条作为插穗,采集并进行保湿处理后带回苗圃地,沾取生根粉后进行扦插。扦插后进行覆盖地膜及遮阴网进行保温、保湿及遮阴处理,以促进其生根成活。扦插完成后进行相应苗期管理,包括浇水、透气等措施。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采用上述方案,可使扦插成活率达到最高值(81.1%),同时保证苗木生长良好,苗木生长量也达到最高值,从而达到扩大藤枣种群数量。国家ⅰ级保护植物藤枣由于种群数量极其稀少,果实不易采集,实生苗扩繁受到限制。因此,通过其营养体进行育苗成为种群扩繁的最佳途径。由于藤枣为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且茎干中心存在髓心中空现象,扦插繁殖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对插穗是否沾取生根粉溶液及不同切口(底部直切和斜切)试验研究发现,采取底端斜切并沾取生根粉溶液能够显著提高其成功率。因此,利用上述扦插方案,可以有效保证扦插成活率,形成藤枣幼苗,达到种群扩繁的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扦插扩繁技术也适用于具有类似生物学特性的其它物种的扦插扩繁过程,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方法易于掌握和成活率高等特点。本方法特别适用于藤枣属植物扦插扩繁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1)苗床地选择、处理与消毒:选择平整、干燥、便于沥水的阴凉处作为苗床地,将苗床地去除杂草并平整后,在地上铺设一层红砖,使苗床高于地面6cm(红砖厚度),以保证良好的透水性;在苗床四周用木板镶出苗床,木板厚度为2cm,高度至少20cm,埋于地下深度不低于5cm;苗床形成后用浓度为0.5wt%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2)营养袋准备:土壤采取深挖地表2m以下生土,以保证土壤的无菌性;土壤取回后分别装进直径为10cm的营养袋内,营养袋内土壤装实,高度为低于营养袋1cm为准;营养袋装好后顺序放置于苗床内,一行放置10袋,每3行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留30cm宽作为人行步道;
(3)保温、保湿、遮阴设施准备:在苗床上每组营养袋放置处架设龙骨,龙骨隆起最高处高于苗床至少50cm以上;
(4)插穗采集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芽点较多、直径大于0.3cm的枝条作为插穗;插穗采集时间为休眠后期(立春前后),这是由于藤枣在前一个生长季将叶片合成的有机养分积累在根、干和枝条中,插穗内所含的贮藏物质较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该时期植物体内所含抑制植物发芽、生根的物质含量最低,同时,休眠状态的插穗也有益于保持插穗内部水平平衡、有利于先生根后放叶;枝条剪取后,立即用洁净水(自来水)进行喷淋,然后利用保鲜膜将枝条包裹起来进行保湿,插穗截制时采用浓度95%的酒精喷雾消毒处理后的枝剪从枝条底部开始,剪取长度10~12cm枝条作为插穗,插穗底端切口采用斜切,顶端切口采用直切,切口距最底端芽点距离不少于5cm,每个插穗至少含有一个芽点;插穗上所留叶片用剪刀沿叶片外缘减掉3/4叶片;
(5)扦插:将步骤(2)所得插穗用浓度95%的酒精进行喷雾消毒,然后将插穗底端浸泡在浓度为500ppm的abt6号生根粉溶液(生根粉溶液配制按照生根粉使用说明进行)中10秒后插入营养袋内的土壤中,入土长度为4~6cm;插穗顶端切口涂抹石蜡,防止水分丧失和细菌感染;扦插后用洁净水喷淋营养袋至湿透;
(6)保温、保湿及遮阴处理:在龙骨加上覆盖地膜,四周用土压紧,进行保温、保湿处理;在苗床上方搭设遮阴棚,用遮阴度不少于70%的遮阳网覆盖遮阴;
(7)苗期管理:扦插第一周至10天,加大苗床的保湿,保证地膜覆盖的苗床内有水气,湿度在60~80%,温度白天保持在25~30℃,夜晚15~20℃;扦插10天后至3个月,视苗床土壤的湿度而定,定期进行浇水,但不宜太多,浇水量控制在湿透量的一半,在苗床一端留有小口通风;期间观察扦插苗的发芽情况,当有发芽情况,则加大通风量,注意保湿;待扦插苗发芽至0.5cm以上的时候,逐渐掀开地膜,逐步加大通风和光照度,同时注意保湿。
本发明是在试验的基础进行总结得到的,以下为试验设计、主要数据及结果:
为探索藤枣扦插繁殖技术,本试验设置不同的插穗处理方式,以期找出藤枣扦插繁殖的最佳方式,从而达到藤枣扦插成活率及幼苗生长量最高,实现藤枣种群扩繁。具体试验设计如下:
试验地点:云南省普洱市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藤枣扦插试验地点位于云南太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鱼塘管护站内,距普洱市区35km,海拔高度为1340m,气候条件与普洱市思茅区相近,年平均气温17.7℃,最冷月平均气温11.4℃,最高月平均温度21.7℃,年降水量超过1500mm,集中于5~10月,日照时数约为22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为130333卡/㎝2。气候为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明显,且干季(11~4月)气温较低,湿季(5~10月)气温较高。
试验材料:藤枣枝条
试验设计:为探索影响扦插成活率及幼苗生长量的因子,本试验选择扦插深度、遮阴度、切口方式、外源激素(生根粉)等4种因素,分别设置不同梯度进行对比试验。每种试验处理样本数为30,重复3次。生长季结束后测定幼苗高度与地径。
主要数据及结论:
表1中给出了不同处理方式藤枣扦插后成活情况。总体比较上,沾取生根粉后扦插成活率高于不沾取生根粉,同时,斜切方式成活率高于直切方式。与此同时,扦插成活率随扦插深度和遮阴度的增加存在单峰曲线的形式,最高值分布于深度为4~6cm、遮阴度为70~75%之间。在所有处理方式中,斜切、沾取生根粉、扦插深度为5~6cm及斜切、沾取生根粉、遮阴度为70~75%条件下扦插成活率均超过80%,最高值81.11%出现在斜切、沾取生根粉、扦插深度为5cm条件下。综合表1数据可见,在斜切、沾取生根粉、扦插深度为4~6cm、遮阴度为70~75%条件下,扦插成活率较高。
在扦插幼苗高生长上,单生长季高生长在6.4~19cm之间,平均为12.6cm。平均生长量最高值出现在斜切、沾取生根粉、遮阴度为70%条件下,而最低值则出现在直切、沾取生根粉、遮阴度为90%条件下(表2)。幼苗高生长量存在随扦插深度和遮阴度的增加存在单峰或双峰曲线的形式。
在扦插幼苗地径生长上,单生长季地径生长在0.22~1.14cm之间,平均为0.56cm。平均地径生长量最高值出现在斜切、沾取生根粉、遮阴度为75%条件下,而最低值则出现在直切、沾取生根粉、遮阴度为90%条件下(表3)。幼苗地径生长量存在随扦插深度和遮阴度的增加存在单峰或双峰曲线的形式。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切口方式、沾取生根粉与否、扦插深度及遮阴度均影响藤枣扦插成活率及其幼苗生长。在4种因子对藤枣扦插成活率及其幼苗生长影响综合分析中发现,在斜切、沾取生根粉、扦插深度为4~6cm、遮阴度为70~75%条件下,扦插成活率和幼苗生长量较高,幼苗健壮。因此,选择底端斜切、沾取生根粉、扦插深度为4~6cm及遮阴度为70~75%的处理方式能够显著提高藤枣扦插成活率和幼苗生长量,即该种扦插处理技术为藤枣扦插最佳技术方式。
表1不同处理方式藤枣扦插成活率(%)
表2不同处理方式藤枣扦插幼苗高生长量(cm)
表3不同处理方式藤枣扦插幼苗基径生长量(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