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钩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02702阅读:8384来源:国知局
鱼钩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钓鱼用装置,具体涉及到一种钓鱼时,绑鱼线和鱼饵的鱼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钓鱼是世界上钓鱼爱好者的主要休闲方式,尤以海岸线长、湖泊多的一些国家最为盛行。在垂钓的时候会将使用的鱼饵料等连接在鱼钩上,放到渔场,鱼的体形有时候会非常的庞大,因此鱼钩需要足够的支撑力来应付力量大的鱼类。

现有的鱼钩都是由横截面为圆形的钢丝弯折而成,这种鱼钩穿刺能力和抗弯力不强。虽然也可以对鱼钩钩尖部分进行加工以增大穿透力,但是容易出现鱼钩对鱼的损伤过大等问题。而鱼钩生产通常采用传统的拉丝、裁剪、磨浆、做钩、淬火等10几道工序。铁线折弯研磨工艺有功能造型,抗拉力与自体重量,制作程序繁杂无法突破的问题,例如绑线部制程以折弯成型,有接缝处,抗拉力差,线径粗,钩眼大;此外,因制造限制,倒钩结构单一,冲切工艺会产生锋利的毛边割伤鱼线。

另一种鱼钩则是将钩身直接打扁成绑线部,使其截面大于钩身的截面,然后将鱼线固定在绑线部上,使鱼线不至于脱落,但是将钩身直接打扁的绑线部,其截面往往不够大,导致受力增大时,仍然会经常导致鱼线与鱼钩分离,致使钓鱼失败。

因此,现有技术的鱼钩还有提升的地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造型多样,精致,结构性强的鱼钩,且制作程序少的制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鱼钩,用于钓鱼,包括:一绑线部、一本体部和一钩尖部,所述绑线部、本体部和钩尖部依序连接,所述本体部为一扁平弧形体,所述本体部两侧的扁平面各包括一本体凹槽,所述本体部的切面呈工字型。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鱼钩,所述本体凹槽连接至少一个本体通孔;所述本体部的工字型的平行两侧各有一弧形加强筋;还包括至少一纵形加强筋,所述纵形加强筋和所述弧形加强筋连接。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鱼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绑线部为一中空环状体,所述绑线部的环状无接缝。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鱼钩,所述钩尖部包括一尖状部和至少一个倒钩部,所述至少一个倒钩部为圆锥体。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鱼钩,所述倒钩部为内倒钩。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鱼钩,所述倒钩部为外倒钩。

依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鱼钩,所述倒钩部为侧倒钩。

一种鱼钩的制造方法,所述鱼钩,包括:一绑线部、一本体部和一钩尖部,所述绑线部、本体部和钩尖部依序连接,所述本体部为一扁平弧形体,所述本体部两侧的扁平面各包括一本体凹槽,所述本体部的切面呈工字型;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1:粉末调配;

步骤2:制作模具,模具的型腔包括一凸出的条形体,对应所述型腔的条形体,在型芯上设置一凸出的条形体;

步骤3:压注成型;

步骤4:修尖;

步骤5:脱酯;

步骤6:烧结;

步骤7:整型;

步骤8:热处理;

步骤9:电镀。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使得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第一,本申请的鱼钩造型多样、精致、结构性强,且制作程序少,快速制成,利于大量制造,突破传统的限制;

第二、本申请强化整体的抗拉力,也达到减少材料,自重轻的优点;

第三、本申请绑线部以模具制成,一体成型无接缝,抗拉力强,钩眼造型小;

第四、本申请本体部结构类似钢梁工型铁结构,加强筋的设计,更强化抗拉力;

第五、本申请倒钩部位置、数量变化大,倒钩圆锥体的造型,没有锋利毛边,在实际使用时,不会因为钩到钓线而伤害钓线。

当然,实施本发明内容的任何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一定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鱼钩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aa断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倒钩部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外倒钩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侧倒钩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多倒钩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发明涵盖任何在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为了使公众对本发明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细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另外,为了避免对本发明的实质造成不必要的混淆,并没有详细说明众所周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等。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一种鱼钩,用于钓鱼,包括:一绑线部10、一本体部20和一钩尖部30,所述绑线部10、本体部20和钩尖部30依序连接,其中,所述本体部20为一扁平弧形体,将鱼钩分为弧形内21和弧形外22,所述本体部20两侧的扁平面各包括一本体凹槽23,所述本体部20的切面呈工字型,工字型的平行两侧各有一弧形加强筋24,也就是在弧形内21和弧形外22的侧面,各设置了一条弧形加强筋24,弧形加强筋24的设计可以增加鱼钩的抗弯性,强度更好。而且,凹槽的设计,可以达到减少材料,自重轻的优点。此外,所述本体凹槽23连接至少一个本体通孔25,本实施例中,本体通孔25的数量是9个,但是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少一点或是多一点,只要强度够就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所述本体通孔25均匀分布,本体通孔25的设置可以减少鱼钩使用的材料,也有外形美观的效果。在本体部20,还包括至少一纵形加强筋26,所述纵形加强筋26和所述弧形加强筋24连接,连接的方式是一体成型制成,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只在本体部20的弧形外22一侧连接一纵形加强筋26,但是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也可以在弧形内21一侧连接一纵形加强筋26,只要能达到抗拉力要求即可。

另外,所述绑线部10为一中空环状体,所述绑线部10的环状无接缝;一体成型无接缝的制造和设计,可以提高抗拉力,并且钩眼的造型小、外观好看。

此外,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钩尖部30包括一尖状部31和至少一个倒钩部32,所述至少一个倒钩部32为圆锥体。倒钩部32设计为圆锥体,没有锋利的毛边,在实际使用时,不会因为钩到钓线而伤害钓线;所述倒钩部32的位置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内倒钩、如图5所示的外倒钩、如图6所示的侧倒钩或者是如图7所示的多种的组合,视实际的需要,垂钓者可以适时的选择使用。来增加钓鱼的乐趣。

接着说一下鱼钩的制造方法,所述鱼钩,包括:一绑线部10、一本体部20和一钩尖部30,所述绑线部10、本体部20和钩尖部30依序连接,所述本体部20为一扁平弧形体,所述本体部20两侧的扁平面各包括一本体凹槽23,所述本体部20的切面呈工字型;如图8所示,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101:粉末调配;粉末调配以抗拉韧性为主,粉末是指尺寸小于1mm的离散颗粒的集合体,是将熔融金属或合金分散成液滴,并凝固成单个颗粒的粉末,此外,为了提高压坯的强度或防止粉末偏析,添加粘结剂到粉末中,粘结剂是可在烧结过程中除掉的物质。

步骤201:制作模具,模具的型腔包括一凸出的条形体,对应所述型腔的条形体,在型芯上设置一凸出的条形体,如此,在成型时,可以形成有凹槽的本体部;依各型比例制模,因钩尖需求,都以电火花制作模具。

步骤301:压注成型;成形是将粉末转变成具有所需形状的凝聚体的过程。在模具或其它容器中,在外力作用下,将粉末压制、密实成具有规定形状和尺寸的工艺过程。成型成毛胚,也就是没达到最终尺寸和形状的压坯、预烧结坯或烧结坯。

步骤401:修尖;压注成型后为确保钩尖尖度,需修整钩尖尖度。

步骤501:脱酯;脱酯为了鱼钩烧解时的金属结合密度,须将多余油酯清除。

步骤601:烧结;使用真空压力以1350度进行烧结,粉末或压坯在低于主要组分熔点的温度下的热处理,目的在于通过颗粒间的冶金结合以提高其强度。烧结后,为了提高物理和力学性能,通常对烧结制品施加压力。

步骤701:整型;整型成一致形状,并且打磨钩尖使其锋利,整形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的表面形貌而进行复压。浸渍用非金属物质(如油、石蜡或树脂)填充烧结件的连通开孔孔隙的方法。

步骤801:热处理;增加鱼钩强度韧性,使用的方法为水蒸汽处理,将烧结铁基制品在过热水蒸汽中加热,使表层形成四氧化三铁保护膜,从而提高某些性能。

步骤901:电镀;是一种鱼钩防锈处理。

另外,在步骤201和步骤301之间,还包括步骤202:型腔的条形体上,均匀开设凸圆体,成型后,形成本体通孔。

本申请的设计思想是,现有的生产方法太复杂,且耗时耗工,做出来的鱼钩强度上有提升的地方,所以想用另外一种制造方法,不仅制作程序少、速度快,而且做出来的鱼钩造型多、强度强、重量轻,既可降低制造工时,又可以减少材料成本,是一举多得的方式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使得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第一,本申请的鱼钩造型多样、精致、结构性强,且制作程序少,快速制成,利于大量制造,突破传统的限制;

第二、本申请强化整体的抗拉力,也达到减少材料,自重轻的优点;

第三、本申请绑线部以模具制成,一体成型无接缝,抗拉力强,钩眼造型小;

第四、本申请本体部结构类似钢梁工型铁结构,加强筋的设计,强化抗拉力;

第五、本申请倒钩部位置、数量变化大,倒钩圆锥体的造型,没有锋利毛边,在实际使用时,不会因为钩到钓线而伤害钓线。

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以上公开的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并非用来限制其本身,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内涵的情况下,所做的均等变化和更动,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