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渔具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给鱼钩绑线的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钓鱼等较为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越来越普及。但是对于垂钓爱好者来说,把鱼线绑缚在鱼钩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鱼线一般使用尼龙线和碳素线,表面光滑,易滑落;鱼钩体积小,不容易拿捏,其上的倒刺,还容易造成擦伤。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垂钓者使用的手动绑钩器和电动绑钩器,主要有:进口电动绑钩器、国产棒式绑钩器和打火机式绑钩器。垂钓者自己在使用这些产品时,需要附带钩、线、剪刀等,使用不便,绑钩较为费时,都不能很好的解决手工绑钩及手工辅助绑钩带来的问题。
因此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将鱼线绑在鱼钩上进行成品销售的销售模式,于商家而言,这种销售方式尚不广泛,有较大的市场;于垂钓者而言,购买此种绑好的成品鱼钩,垂钓时只需要将鱼钩上自带的线头与鱼竿上的母线连接即可垂钓,因此减少了自己绑钩的麻烦。但是对于商家而言,目前卖家多是雇佣工人或自己借助于上述绑钩器进行绑钩,产品的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因此提高绑钩的效率以及自动化程度可以降低卖家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扩大市场,进而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鱼钩自动绑线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将鱼线绑缚于鱼钩上存在的绑钩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鱼钩自动绑线装置,包括基座;
所述基座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步进电机;
所述基座上还固定设置有第一机架,所述第一机架上设置有由第一步进电机驱动的立轴,立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机架;
所述第二机架上设置有第一绕线轮、第二绕线轮和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绕线轮的轴心线与第二绕线轮的轴心线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第一绕线轮包括齿圈和限位环,所述齿圈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与齿圈同轴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二机架上具有一钩在环形凹槽中、并与环形凹槽滑动配合的u形定位勾,所述限位环固定在齿圈设置环形凹槽的端面上,所述限位环用于防止齿圈从u形定位勾上脱落;
所述第一绕线轮上设置有一沿半径贯通的开口,第一绕线轮的开口部设置有鱼线固定机构;
所述第二绕线轮包括左圆板、右圆板、连接左圆板和右圆板的轮轴、以及同轴固定在轮轴上的从动齿轮,所述轮轴设置在第二机架上、并与第二机架转动配合,第二绕线轮的径向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鱼线固定槽和第二鱼线固定槽;
所述第一绕线轮位于第二绕线轮的左圆板和右圆板之间,在绑线初始状态,所述第一绕线轮上的开口与第一鱼线固定槽和第二鱼线固定槽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第一鱼线固定槽正对第一绕线轮的中心部,第一绕线轮的边缘到第二绕线轮轮轴中心线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鱼线固定槽的槽底到第二绕线轮轮轴中心线的距离;
所述齿轮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机架上的第一输入轴、设置在第一输入轴上的第一主动齿轮、以及设置在第二机架上将第一主动齿轮输出动力传递给齿圈的中间传动齿轮ⅰ;
所述齿轮传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机架上的第二输入轴、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上的第二主动齿轮、以及设置在第二机架上将第二主动齿轮输出动力传递给第二绕线轮轮轴上从动齿轮的中间传动齿轮ⅱ;
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第三机架,所述第三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输入轴的第二步进电机和用于驱动第二输入轴的第三步进电机,所述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的端部均设置有u形卡口,第二步进电机的转子轴上连接有端部插在第一输入轴上u形卡口中的第一传动卡头,第三步进电机的转子轴上连接有端部插在第二输入轴上u形卡口中的第二传动卡头;
在绑线初始状态,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的端部的u形卡口、第一绕线轮上的开口、第一鱼线固定槽和第二鱼线固定槽处于相互平行的水平面上。
进一步,所述鱼线固定机构包括位于第一绕线轮开口的下侧面上的压板、固定在压板上并竖直向下穿过限位环的导向杆、固定在导向杆下端上的底板、以及套在导向杆上的压簧,所述压簧的上端顶在限位环上,所述压簧的下端顶在底板上。
进一步,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端部竖直向上正对底板的底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鱼钩自动绑线装置,其能实现将鱼线自动绑缚在鱼钩上,绑线作业效率高,可降低鱼钩绑线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鱼钩自动绑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鱼钩自动绑线装置的在去掉了左圆板和基座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的组合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机架与第一绕线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p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施例鱼钩自动绑线装置,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步进电机2;所述基座上还固定设置有第一机架3,所述第一机架上设置有由第一步进电机驱动的立轴4,立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机架5。
所述第二机架上设置有第一绕线轮、第二绕线轮和齿轮传动机构,所述第一绕线轮的轴心线与第二绕线轮的轴心线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第一绕线轮包括齿圈6和限位环7,所述齿圈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与齿圈同轴的环形凹槽8,所述第二机架上具有一钩在环形凹槽中、并与环形凹槽滑动配合的u形定位勾9,所述限位环固定在齿圈设置环形凹槽的端面上,所述限位环用于防止齿圈从u形定位勾上脱落;本实施例中限位环通过螺栓固定在齿圈端面上,可以方便的调整限位环和齿圈之间的距离,可保证齿圈在u形定位勾上灵活转动的同时,不会出现晃动问题;当然在不同实施例中,限位环还可通过销、铆钉等其他形式的连接接件固定在齿圈上,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所述第一绕线轮上设置有一沿半径贯通的开口10,第一绕线轮的开口部设置有鱼线固定机构11。
所述第二绕线轮包括左圆板12、右圆板13、连接左圆板和右圆板的轮轴14、以及同轴固定在轮轴上的从动齿轮15,所述轮轴设置在第二机架上、并与第二机架转动配合,本实施例中,轮轴通过滚动轴承安装在第二机架上;第二绕线轮的径向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鱼线固定槽16和第二鱼线固定槽17;
所述第一绕线轮位于第二绕线轮的左圆板和右圆板之间,在绑线初始状态,所述第一绕线轮上的开口与第一鱼线固定槽和第二鱼线固定槽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第一鱼线固定槽正对第一绕线轮的中心部,第一鱼线固定槽的尺寸较小,在绑线过程中当第二绕线轮不转动时,第一鱼线固定槽可限定鱼线不会从第二绕线轮上滑脱,当第二绕线轮转动时,鱼线能快速从第一鱼线固定槽中滑出;第一绕线轮的边缘到第二绕线轮轮轴中心线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鱼线固定槽的槽底到第二绕线轮轮轴中心线的距离,可保证第二绕线轮转动时,其上的鱼线不会与第一绕线轮发生干涉而缠绕在第一绕线轮上。
所述齿轮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机架上的第一输入轴18、设置在第一输入轴上的第一主动齿轮19、以及设置在第二机架上将第一主动齿轮输出动力传递给齿圈的中间传动齿轮ⅰ20;
所述齿轮传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机架上的第二输入轴21、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上的第二主动齿轮22、以及设置在第二机架上将第二主动齿轮输出动力传递给第二绕线轮轮轴上从动齿轮的中间传动齿轮ⅱ23;
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第三机架24,所述第三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输入轴的第二步进电机25和用于驱动第二输入轴的第三步进电机26,所述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的端部均设置有u形卡口27,第二步进电机的转子轴上连接有端部插在第一输入轴上u形卡口中的第一传动卡头28,第三步进电机的转子轴上连接有端部插在第二输入轴上u形卡口中的第二传动卡29;
在绑线初始状态,第一输入轴和第二输入轴的端部的u形卡口、第一绕线轮上的开口、第一鱼线固定槽和第二鱼线固定槽处于相互平行的水平面上。
本实施例鱼钩自动绑线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将鱼线的线头固定在鱼线固定机构11上,然后第一步进电机驱动立轴旋转一周,鱼线便绕在第二绕线轮的第一鱼线固定槽和第二鱼线固定槽中,鱼线在第二绕线轮上形成一个矩形线框。
接着通过鱼钩夹具将鱼钩送入第一绕线轮的中心部,使鱼钩的钩柄与第一鱼线固定槽中的鱼线平行相靠,通常情况下,鱼钩钩柄与第一鱼线固定槽中鱼线之间的距离被控制在3mm以内,能达到较好的绑钩效果。
再接着第二步进电机驱动第一输入轴,从而带动第一绕线轮旋转,将鱼线缠绕在鱼钩钩柄和第一鱼线固定槽中的鱼线上;绕线圈数为n圈再加一个半圈,n为自然数,一般取值为5-10。
再接着第三步进电机驱动第二输入轴,从而带动第二绕线轮旋转半圈,使第二鱼线固定槽和第一绕线轮上的开口相对,在第二绕线轮转动过程中,通过收线装置收紧鱼线,收线过程中鱼线先从第一鱼线卡槽中滑出,再从第二鱼线卡槽中滑出,最后将鱼钩钩柄上的鱼线拉紧,从而使鱼钩和鱼线固定绑紧在一起,完成绑钩动作。
再接着鱼钩夹具将鱼钩从第一绕线轮中取出,通过剪线装置将鱼线剪断,将鱼钩从鱼钩夹具中取下,将鱼线固定机构压住的线头取下,即可获得绑好鱼线的鱼钩。
最后通过第二步进电机驱动第一绕线轮转动半圈复位,通过第三步进电机驱动第二绕线轮转动半圈复位,即可进行下一个鱼钩绑线作业。
本实施例鱼钩自动绑线装置,其能实现将鱼线自动绑缚在鱼钩上,绑线作业效率高,可降低鱼钩绑线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本实施例中,所述鱼线固定机构包括位于第一绕线轮开口的下侧面上的压板111、固定在压板上并竖直向下穿过限位环的导向杆112、固定在导向杆下端上的底板113、以及套在导向杆上的压簧114,所述压簧的上端顶在限位环上,所述压簧的下端顶在底板上。压簧处于常压缩状态,向上推动底板进一步压缩压簧,便可打开压板取放鱼线,松开底板,压板下压即可将鱼线压紧固定。鱼线夹紧固定方便。当然在不同实施例中,鱼线固定机构还可采用其他形式。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气缸30,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端部竖直向上正对底板的底面,通过气缸驱动底板上移,便可进行线头的放入与取出,进一步提高了鱼线线头安装、取出的工作效率。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