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鱼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1309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鱼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钓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鱼钩。



背景技术:

钓鱼是一种远离空气混浊的城市,回归大自然的野外活动。钓鱼时,人的眼、脑、心专注在浮标的动静,一切杂念近抛脑后,而浮标被鱼儿牵动时,心中暗喜,揭竿而起,面对空中摇摆的鱼儿,垂钓者的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但是,钓鱼最让人苦恼的是鱼上钩了,却在收线的时候,鱼脱钩逃走了。尤其在遇到大鱼的时候,鱼钩特别容易出现脱钩的情况,让垂钓者空欢喜一场。现有技术中的鱼钩,大多数结构单一,容易出现脱钩的现象。因此,特别需要一种能有效避免鱼上钩后出现脱钩情况的新型鱼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解决鱼上钩后容易脱钩这一问题的新型鱼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鱼钩,包括主钩体,所述主钩体呈钩状,其具有第一钩柄、第一钩尖和钩背;所述第一钩尖的底部通过所述钩背连接所述第一钩柄的底部;所述第一钩柄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橡胶绳;所述橡胶绳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鱼线的第一连接耳;

还包括支杆和副钩体;所述支杆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钩柄上,其位于所述钩背的正上方;所述支杆连接所述第一钩柄的一端上表面设置有定滑轮;所述支杆另一端开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凹槽;所述支杆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位于所述定滑轮和所述凹槽之间;所述固定环环口的朝向与定滑轮轴线的朝向平行设置,且与所述支杆垂直设置;所述固定环交叉套设有活动环;所述活动环上连接有绳子;所述绳子跨过所述定滑轮后与所述第一连接耳可拆卸连接;

所述副钩体包括第二钩柄和第二钩尖;所述第二钩柄穿设所述凹槽,并通过翻转轴连接在所述凹槽处;所述翻转轴的朝向与所述固定环环口的朝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钩柄可绕所述翻转轴上下翻转;所述第二钩柄还通过弹簧连接所述第一钩柄;所述第二钩尖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二钩柄的底部,其尖刃部朝向所述第一钩柄;

当所述副钩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二钩尖接触所述第一钩尖,所述副钩体和所述主钩体形成封闭结构,此时,所述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当所述副钩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钩柄的上端穿设所述活动环,所述第二钩尖远离所述第一钩尖,此时,所述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优选地,所述第一钩柄的顶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橡胶绳的第二连接耳。所述第二连接耳便于其与所述橡胶绳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钩尖上设置有倒刺。所述倒刺能够在鱼上钩后,将鱼嘴上被所述第一钩尖刺穿的部位卡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鱼脱钩的情况。

优选地,所述支杆安装在所述第一钩柄的上端,且与所述第一钩柄垂直设置。这样使所述支杆尽量远离所述第一钩尖,其目的是避免所述第一钩尖与所述支杆的距离太近,并因此影响鱼类不能正常吃到第一钩尖上的鱼饵。

优选地,所述支杆的上表面为平面结构。这样设计方便安装所述定滑轮以及所述固定环。

优选地,所述活动环与所述固定环连接处设置有两凸块,所述固定环放置在两凸块之间;两凸块平行设置,且两凸块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固定环的宽度大0.6mm~0.8mm。两凸块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在绳子拉动所述活动环的时候,所述活动环发生旋转导致其与所述绳子连接的一端向下移动。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凸块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以便于所述固定环与所述活动环之间的活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活动环远离所述凸块的相对一端开设有供所述绳子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便于绳子与所述活动环的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簧处于自然形态时,所述弹簧与所述支杆的距离为所述第一钩柄长度的1/3~1/2。这样,有利于翻转所述第一钩柄时,增加弹簧的伸展距离,从而增加弹簧的弹力;当所述第二钩柄脱离所述活动环时,其在弹簧的作用下能够快速复位;同时避免其与所述第一钩尖的距离太近。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设置有副钩体;鱼钩入水前,将副钩体打开,此时第二钩柄上端穿设活动环,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当鱼上钩后,鱼会拼命挣脱,再加上收线时鱼竿通过鱼线施加给第一连接耳的拉力作用,一方面,橡皮绳会被拉长;另一方面,绳子将活动环的上端拉下,使活动环脱离第二钩柄;副钩体在弹簧的作用下闭合,与主钩体形成封闭结构,有效地减少鱼脱钩逃走的几率。

2.本发明的第一钩柄和鱼线之间设置有橡胶绳,橡胶绳具有缓冲作用,防止鱼线的拉力过大,从而导致鱼被钩住的部位被扯破,鱼脱钩逃走,进一步增强了鱼钩的防脱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在副钩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副钩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活动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支杆和第二钩柄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附图中,1-主钩体、11-第一钩柄、12-钩背、13-第一钩尖、14-第二连接耳、15-倒刺、2-橡胶绳、21-第一连接耳、3-支杆、31-定滑轮、32-凹槽、33-固定环、34-活动环、341-凸块、342-通孔、35-绳子、36-翻转轴、4-副钩体、41-第二钩柄、42-第二钩尖、5-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发明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新型鱼钩,包括主钩体1、支杆3和副钩体4。主钩体1呈钩状,其具有第一钩柄11、第一钩尖13和钩背12,第一钩尖13上设置有倒刺15,以通过倒刺15卡住鱼嘴上被第一钩尖13刺穿的部位,防止出现鱼脱钩的情况。第一钩尖13的底部通过钩背12连接第一钩柄11的底部,第一钩柄11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橡胶绳2。优选地,第一钩柄11的顶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橡胶绳2的第二连接耳14,便于第一钩柄11与橡胶绳2可拆卸连接。橡胶绳2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鱼线的第一连接耳21。橡胶绳2具有缓冲作用,防止鱼线的拉力过大,从而导致鱼被钩住的部位被扯破,鱼脱钩逃走。

支杆3固定安装在第一钩柄11上,且其位于钩背12的正上方,优选地,支杆3安装在第一钩柄11的上端,且与第一钩柄11垂直设置。这样使支杆3尽量远离第一钩尖13,避免第一钩尖13与支杆3的距离太近,并因此影响鱼类不能正常吃到第一钩尖13上的鱼饵。支杆3连接第一钩柄11的一端上表面设置有定滑轮31,且支杆3的上表面为平面结构。这样设计方便安装定滑轮31以及固定环33。

如图3、4所示,支杆3另一端开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凹槽32,优选地,凹槽32在支杆3的端部开设,并沿支杆3的长度方向设置。支杆3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固定环33,固定环33位于定滑轮31和凹槽32之间。固定环33环口的朝向与定滑轮31轴线的朝向平行设置,且与支杆3垂直设置。优选地,固定环33、定滑轮31、第二钩柄41在支杆3上表面的投影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便于绳子35拉动活动环34。固定环33交叉套设有活动环34,活动环34与固定环33连接处设置有两凸块341,固定环33放置在两凸块341之间,两凸块341平行设置,且两凸块341之间的距离比固定环33的宽度大0.6mm~0.8mm。两凸块341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在绳子35拉动活动环34的时候,活动环34发生旋转导致其与绳子35连接的一端向下移动。固定环33与凸块341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以便于固定环33与活动环34之间的活动连接。

活动环34上连接有绳子35,优选地,活动环34远离凸块341的相对一端开设有供绳子35穿过的通孔342,通孔342便于绳子35与活动环34的可拆卸连接。绳子35跨过定滑轮31与第一连接耳21可拆卸连接。

副钩体4包括第二钩柄41和第二钩尖42,第二钩柄41穿设凹槽32,并通过翻转轴36连接在凹槽32处。翻转轴36的朝向与固定环33环口的朝向平行设置,第二钩柄41可绕翻转轴36上下翻转。第二钩柄41还通过弹簧5连接第一钩柄11。第二钩尖42垂直设置在第二钩柄41的底部,其尖刃部朝向第一钩柄41。

当副钩体4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钩尖42接触第一钩尖13,副钩体4和主钩体1形成封闭结构,此时,弹簧5处于自然状态;当副钩体4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钩柄41的上端穿设活动环34,第二钩尖42远离第一钩尖13,此时,弹簧5处于拉伸状态。

弹簧5处于自然形态时,弹簧5与支杆3的距离为第一钩柄11长度的1/3~1/2。这样,有利于翻转第一钩柄11时,增加弹簧5的伸展距离,从而增加弹簧5的弹力;当第二钩柄41脱离活动环34时,其在弹簧5的作用下能够快速复位;同时避免其与第一钩尖13的距离太近。

使用本发明时,首先翻转第二钩柄41,并将第二钩柄41的上端穿设活动环34,如有必要,调整绳子35的长度,使第二钩柄41固定在合适的位置,这样使副钩体4处于打开状态;然后,将鱼饵挂到主钩体1上;最后,将鱼钩放入水中。当鱼上钩后,鱼会拼命挣脱,再加上收线时鱼竿通过鱼线施加给第一连接耳21的拉力作用,一方面,橡皮绳2会被拉长;另一方面,绳子35将活动环34的上端拉下,使活动环34脱离第二钩柄41,副钩体4在弹簧5的作用下闭合,与主钩体1形成封闭结构,有效地减少鱼脱钩逃走的几率。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