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具体为一种注射式防治辣椒青枯病的方法。
背景技术:
辣椒青枯病的致病菌是茄青枯劳尔氏菌,属细菌界薄壁菌门。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辣椒青枯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某些温带地区的世界性病害,是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等茄科蔬菜减产的主要原因。在高温高湿、重茬连作、地洼土黏、田间积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况下,该病容易发生。目前,市场上少见抗青枯病的辣椒品种,传统防治以轮作倒茬、嫁接、灌根等措施进行预防和防治。
现有的抗病品种、轮作倒茬、灌根不能从根本上防止青枯病的发生,而嫁接技术费时费工、成本较高,在生产上部分群众不愿意应用此项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辣椒青枯病防治方法,其操作简单,防治效果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始花期的辣椒植株;
(2)准备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注射器和大头针;
(3)用大头针在辣椒植株中上部开设两个上下分布的开口;
(4)采用注射器从上部开口注入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直至下部开口有农药溢出为止;
(5)注射结束后,各用一滴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封住上下开口
(6)上述步骤每15天重复一次。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上述步骤选择在晴天操作,所述开口选择在植株木质化程度较低的中上部枝条上,上下开口间距6-10cm,深度1-2mm。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浓度为70-7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防治效果突出。通常,茄青枯病发生后,常规防治方法无法阻止病害的蔓延,植株100%死亡;及时采用本专利方法后,未发病植株的有效防治率达到92%以上,感病植株采用本发明也能有效延缓植株死亡,通常延长1~2周左右。
(二)节约农药用量。灌根法农药用量为200ml/株,喷雾法农药用量为30ml/株,本专利方法农药用量为15ml/株,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能有效节约化学农药使用量达50%以上;。
(三)操作简便。本发明所用的工具极易购买,价格便宜,操作简单,老人、小孩均会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本实施例采用以下步骤:
前期需准备的物品有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注射器和大头针;选择茄始花期的辣椒植株,用大头针在辣椒植株木质化程度较低的中上部枝条上开设两个上下分布的开口,上下开口间距6-10cm,深度1-2mm;采用注射器从上部开口注入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直至下部开口有农药溢出为止;注射结束后,各用一滴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封住上下开口;上述步骤每15天重复一次。
上述步骤选择在晴天操作,所述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浓度为70-75%。
上述步骤相比于现有技术轮作倒茬、灌根等,操作更加简单,成本更低,治疗效果更好,农药用量大大减少。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