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防蚊液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1667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防蚊驱蚊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植物防蚊液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蚊子是一类十分重要的蚊血昆虫。它的刺叮吸血固然会引起严重的骚扰,然而更为严重的是它能传播多种疾病。人被蚊叮咬而感染的疾病有疟疾、淋巴丝虫病、黄热病、西尼罗河热、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圣路易马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塞孔肯雅热等,统称蚊媒病。

自然界中有一些植物和蔬菜是不招蚊蝇的而且还有驱赶蚊蝇的作用。如辣椒、大蒜、薄荷、菊花等植物。驱蚊植物精华是对驱蚊植物进行加工提取其中驱蚊虫的有效部分。通过一定比例融合再加入无害溶剂,通过一系列工艺加工成可挥发性无味溶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植物防蚊液,驱灭蚊效果好、对人体无害、对动物无害、无任何异味、不伤害其他昆虫、成本低,达到理想防蚊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植物防蚊液,包括以下组分且各组分比例为:辣椒素C18H27NO3 5%-20%、二氢辣椒素C18H29NO3 5%-20%、大蒜素C6H10S2O 2%-15%、甲基烯丙基硫醚C4H8S 5%-10%、黄酮苷5%-10%、菊酯C15H19CL2NO2 1%-10%、薄荷精油1%-10%、扩散剂10%-12%、润湿剂5%-10%、乙醇5%-10%、丙二醇丙二醇1%-25%。

作为优选,所述菊酯的制备是菊花中萃取得3,3-二甲基-4-戊烯酸乙酯用环丁酮法合成二氯菊酸,经转位及碱作用下环缩小而得二氯菊酸。丙烯腈与四氯化碳进行加成反应、水解、用氯化亚砜进行酰氯化,得四氯丁酰氯,在三乙胺作用下,与异丁烯进行环加成反应,得2-氯代环丁酮,加热进行Cine分子重排,得4-氯代环丁酮,再在强碱作用下,进行Favorskii反应,得菊酯C15H19CL2NO2。

作为优选,所述大蒜素的制备是大蒜粉碎在萃取压力18MPa,萃取温度为25℃,萃取剂流量2.0L/分钟,萃取时间3小时,得大蒜素制剂C6H10S2O。

作为优选,所述防蚊液的制备工艺是将菊酯大蒜素素辣椒素素混合经过复分解反应得混合液1,薄荷经过亚临界生物技术低温萃取液的薄荷精华,薄荷精华与混合液1混合得混合液2,再将甲基烯丙基硫醚C4H8S、黄酮苷、扩散剂、润湿剂、乙醇、丙二醇丙二醇与混合液2混合经过隔绝空气浸取工艺手段溶剂回收,得防蚊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蔬菜植物辣椒、大蒜、菊花、薄荷的多种具有驱蚊功能植物的精华提取液驱蚊,通过一定比例融合再加入乙醇等无害溶剂,通过一系列工艺加工成可挥发性无味溶液。驱灭蚊效果好、对人体无害、对动物无害、无任何异味、不伤害其他昆虫、成本低,达到理想防蚊效果。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植物防蚊液,原料:辣椒素提取成分:辣椒素C18H27NO3简写C、二氢辣椒素C18H29NO3。

大蒜提取成分:大蒜素C6H10S2O、甲基烯丙基硫醚C4H8S、黄酮苷。

灭蚊菊酯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子式是C15H19CL2NO2。

薄荷精油。

扩散剂、润湿剂。

乙醇、丙二醇丙二醇。

原料的选择:

辣椒驱蚊的原理:其驱蚊虫的有效成分为辣椒中的辛辣成分。辣椒果实所含辛辣成分为辣椒碱类物质,包括:辣椒碱(Capsaicin),二氢辣椒碱(Dihydrocasaicin),降二氢辣椒碱(Nordihydrocapsaicin),高辣椒碱(Homocapsaicin),高二氢辣椒碱I(Homodihydrocapsaicin I),高二氢辣椒碱Ⅱ(HomodihydrocapsaicinⅡ),壬酞香荚兰胺(Nonoyl vanillyla辣椒碱mide),辛酞香英兰胺(Decoyl va nillylamide),癸酞香英兰胺(Capryl vanillylamide)。辣椒红色素包括隐黄素(Cryptoxanthin),辣椒红素(Capsanthin),辣椒玉红素(Capsorubin),胡萝卜素(Carotene);还含维生素C,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蛋白质、矿物质等。种子中含有龙葵碱(Solanine),龙葵胺(Solanidine),以及澳洲茄边碱(Solamargine),澳洲茄胺(Solasodine),澳洲茄碱(Solasonine)等生物碱。

薄荷驱蚊的原理:首先薄荷中含有的薄荷油、薄荷酮和薄荷醇容易被发散,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将蚊子驱散。其次薄荷中还含有驱虫精油,这种精油气味十分温和,对人体是无害的。因此能够被当做室内用的驱虫阔香,在夏天用来喷洒或熏香的效果最为明显。

大蒜素(大蒜新素、garlicin)为三硫代烯丙醚类化合物,天然存在于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中。大蒜素还具有防治蚊虫叮咬、除头皮屑、抗搔痒、防止神经痛、治疗汞中毒、抗辐射、抗氧化、保护生物膜、抗衰老、抗感冒等医疗保健作用。农业上用作杀虫、杀菌剂,也用于饲料、食品、医药上。

菊植物的花朵,根、茎中含有的除虫成分被称为除虫菊酯。天然除虫菊酯是古老的植物性杀虫剂,是除虫菊花的有效成分,其化学结构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研究确定,此后,开始了类似物质的合成研究。1949年,美国的M.S.谢克特等合成了第一个商品化的类似物丙烯菊酯。除虫菊酯是一类能防治多种害虫的广谱杀虫剂,其杀虫毒力比老一代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提高10~100倍。拟除虫菊酯对昆虫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有些品种兼具胃毒或熏蒸作用,但都没有内吸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扰乱昆虫神经的正常生理,使之由兴奋、痉挛到麻痹而死亡。拟除虫菊酯因用量小、使用浓度低,故对人畜较安全,对环境的污染很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列举以下实施例并详细说明如下:

分别制备100ml各含量不同的植物精华液进行对比试验。

实施例1:

辣椒素C18H27NO3 5%-10%、二氢辣椒素C18H29NO3 5%-10%、大蒜素C6H10S2O 2%-5%、甲基烯丙基硫醚C4H8S 5%-10%、黄酮苷5%-10%、菊酯C15H19CL2NO2 1%-3%、薄荷精油1%-5%、扩散剂10%-12%、润湿剂5%-10%、乙醇5%-10%、丙二醇丙二醇1%-25%,在标准大气压下、隔绝空气、恒温25℃的环境中经过装配混合、摇匀、静止10分钟即可得产品。

实施例2:

辣椒素C18H27NO3 10%-20%、二氢辣椒素C18H29NO3 10%-20%、大蒜素C6H10S2O 2%-5%、甲基烯丙基硫醚C4H8S 5%-10%、黄酮苷5%-10%、菊酯C15H19CL2NO2 1%-3%、薄荷精油1%-5%、扩散剂10%-12%、润湿剂5%-10%、乙醇5%-10%、丙二醇丙二醇1%-25%,在标准大气压下、隔绝空气、恒温25℃的环境中经过装配混合、摇匀、静止10分钟即可得产品。

实施例3:

辣椒素C18H27NO3 5%-10%、二氢辣椒素C18H29NO3 5%-10%、大蒜素C6H10S2O 10%-15%、甲基烯丙基硫醚C4H8S 5%-10%、黄酮苷5%-10%、菊酯C15H19CL2NO2 1%-3%、薄荷精油1%-5%、扩散剂10%-12%、润湿剂5%-10%、乙醇5%-10%、丙二醇丙二醇1%-25%,在标准大气压下、隔绝空气、恒温25℃的环境中经过装配混合、摇匀、静止10分钟即可得产品。

实施例4:

辣椒素C18H27NO3 5%-10%、二氢辣椒素C18H29NO3 5%-10%、大蒜素C6H10S2O 2%-5%、甲基烯丙基硫醚C4H8S 5%-10%、黄酮苷5%-10%、菊酯C15H19CL2NO2 5%-10%、薄荷精油1%-5%、扩散剂10%-12%、润湿剂5%-10%、乙醇5%-10%、丙二醇丙二醇1%-25%,在标准大气压下、隔绝空气、恒温25℃的环境中经过装配混合、摇匀、静止10分钟即可得产品。

实施例5:

辣椒素C18H27NO3 5%-10%、二氢辣椒素C18H29NO3 5%-10%、大蒜素C6H10S2O 2%-5%、甲基烯丙基硫醚C4H8S 5%-10%、黄酮苷5%-10%、菊酯C15H19CL2NO2 1%-3%、薄荷精油5%-10%、扩散剂10%-12%、润湿剂5%-10%、乙醇5%-10%、丙二醇丙二醇1%-25%,在标准大气压下、隔绝空气、恒温25℃的环境中经过装配混合、摇匀、静止10分钟即可得产品。

试验目的:检验实施例1-5的溶液的其中一组能够达到灭蚊、对人体和动物无害、无异味。

实施步骤:1、将实施例1-5配方精华液分别放置于防蚊器中。

2、在同一小区相邻的未进行任何装修的毛坯院内,分别将实施例1-5的防蚊器分别安装。

3、试验人员着同种颜色服装分别提着一只小白鼠在夏季每晚7点-9点在防蚊器5米以内活动,时刻记录发现和落在身上的蚊子数量。

4、分别连续记录试验总数据并整理。

备注:上述实验数据是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采集,保证实验准确性。

结论:

通过实验数据比较发现,实例1中驱蚊鸟巢配方辣椒素C18H27NO3 5%-10%、二氢辣椒素C18H29NO3 5%-10%、大蒜素C6H10S2O 2%-5%、甲基烯丙基硫醚C4H8S 5%-10%、黄酮苷5%-10%、菊酯C15H19CL2NO2 1%-3%、薄荷精油1%-5%、扩散剂10%-12%、润湿剂5%-10%、乙醇5%-10%、丙二醇丙二醇1%-25%,在标准大气压下、隔绝空气、恒温25℃的环境中经过装配混合、摇匀、静止10分钟即所得得产品,驱灭蚊效果最好、对人体无害、对动物无害、无任何异味、不伤害其他昆虫、成本最低。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任何对本发明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