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型鱼缸及鱼缸水体净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71957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鱼缸,尤其涉及一种循环型鱼缸及鱼缸水体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美化环境,在室内常常会设置鱼缸进行养鱼。当时现有的鱼缸在水浑浊后(鱼游动时的搅拌作用导致鱼排出的粪便和食料残余在不能够沉淀所导致)需要将鱼缸内的水排出的同时注入自来水来实现水的更换,因此导致水耗水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节约鱼缸养鱼时的用水量的循环型鱼缸及鱼缸水体净化方法,解决了现有的鱼缸养鱼时耗水量大的问题。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循环型鱼缸,包括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通过隔板隔离成养鱼腔和净化腔,所述净化腔的上端设有进水槽和溢流槽,所述净化腔的底壁向下凹陷形成浓水斗,所述进水槽设有若干布水孔,所述布水孔密封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出口和所述溢流槽的上端部之间的落差为1.1-1.2米,所述进水管的出口和浓水斗的上端部之间的落差为0.5-0.7米,所述进水管同所述净化腔的侧壁之间断开,所述进水管的出口的开口方向朝下,所述浓水斗内设有浓水进管,所述浓水进管通过浓水回流管同所述进水槽连通,所述浓水回流管上设有浓水排出泵,所述净化腔内同一高度的储水空间沿水平方向连通,所述溢流槽高于所述养鱼腔,所述溢流槽设有输送清水给所述养鱼腔的清水排出管,所述养鱼腔的底部通过循环水管同所述进水槽连通,所述循环水管设有将养鱼腔内的水输送到所述进水槽的循环水泵,所述浓水回流管上设有三通阀。本发明中的鱼缸的水能够进行循环净化,使得养鱼腔内的水的浑浊度防护要求,因此不需要将说有的水排出,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通过在布水孔中直接设置进水管伸到净化腔的水体内的合适区域进行输入污水且“净化腔内同一高度的储水空间沿水平方向连通”,能够起到增大净化腔的有效空间的占比的作用。通过进水管进行输入废水,便于控制污水的进入速度。由于设置浓水排出泵,通过开启浓水排出泵进行排浓水,泵排水时能够使得水产生一个下降的力,相当于水中的沉淀物下降的趋势增大、从而能够降低沉淀物受溢流产生的上浮力而产生的上浮作用,已即能够更为快速有效地实现沉淀物与水的分离,从而使得在净水腔的容积一定时具有较高的净化能力。“所述进水管同所述净化腔的侧壁之间断开”,能够降低净化腔侧壁对进水的干扰。“进水管的出水口的开口方向朝下”,水流出的冲力能够起到加速沉淀的作用、并结合特征“进水管的出口和浓水斗的上端部之间的落差为0.5-0.7米”出水冲力助力沉淀的同时不容易将浓水斗内的污沉淀物二次翻腾起,进一步地由于“进水管的出口和所述溢流槽的上端部之间的落差为1.1-1.2米”,就是进水导致了沉淀物二次翻腾、沉淀物也难以经溢流槽流出(已即随同清水流出到养鱼腔),如果随同清水流出沉淀物量越多则表示净化效果越差。

作为优选,所述浓水进管布置在所述浓水斗底部,所述浓水斗为v形结构,所述浓水进管沿浓水斗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浓水进管设有若干沿浓水进管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浓水进入孔。水平方向各个区域都能够有效地进行沉淀。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管和布水孔之间设有在线换管防进水结构,所述进水管和布水孔之间设有避让间隙,所述进水管的上端密封连接有悬挂环,所述在线换管防进水结构包括密封环和柔性的防水套,所述密封环同所述布水孔密封固接在一起,所述悬挂环密封按压在所述密封环上,所述防水套套设在所述进水管上,所述防水套的上端同所述密封环密封连接在一起、下端同所述进水管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防水套向上翻转后可以从所述布水通道内的水内伸出。更换进水管时无需停止循环净化作业,已即实现了进水管的不停机更换。

作为优选,所述防水套通过胶粘的方式同所述进水管密封连接在一起。能够使得安装拆卸进水管时进水管方便地通过布水孔。

作为优选,所述防水套的内周面上设有若干道沿防水套轴向分布周向延伸的割断指引环。隔断防水套时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净化腔内设有降低水向上流动速度的缓流板,所述缓流板设有渗水孔,所述缓流板高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且低于溢流槽,所述缓流板的下方设有鞭毛。速度降低后的沉淀物接触到鞭毛时附着在鞭毛上,从而起到进一步提高沉淀效果已即进一步降低从溢流槽流出的水的沉淀物的含量的作用。

本发明还包括位于所述养鱼腔上方的管网,所述养鱼腔的上端敞开,所述管网同所述清水排出管连接在一起,所述管网设有若干开口朝下的喷嘴。能够提高回流到养鱼腔内的清水的含氧量。

作为优选,所述喷嘴距离养鱼腔内的液面的高度为15厘米以上。

一种循环型鱼缸的鱼缸水体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养鱼腔内的水回流到进水槽,进水槽内的水经进水管从低于净化腔液面1.1-1.2米且高于净化腔底0.5-0.7米的位置输入到净化腔内,进水管的出水方向朝下,进水管进水的同时通过浓水排出泵将浓水斗内的水抽出并回送到进水槽内,净化腔内处理净化后的清水经溢流槽溢出后再回流到养鱼腔;浓水排出泵排出的水的流量为进入净化腔的水的流量的12%-—20%之间,当浓水排出泵排出的水的浑浊度不符合需要时则开启三通阀将浓水排出泵排出的水排出鱼缸、与此同时给养鱼腔内补充自来水以保证鱼缸内的水量符合要求。实现了鱼缸内的水的循环净化与利用,能够降低养鱼的耗水量。本方法能够使得在净化腔容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净化能力。

作为优选,进水管内的水进入净化腔的速度为0.1-0.3米/秒。

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实现了鱼缸内的水的循环净化与再利用,起到降低鱼缸养鱼的耗水量的作用高净化腔的有效空间的占比大;能够在净化腔的容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净化水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中的进水管和布水孔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缸体1、隔板11、养鱼腔2、循环水管21、循环水泵22、净化腔3、进水槽31、布水孔311、溢流槽32、清水排出管321、进水管33、进水管的出口331、避让间隙34、悬挂环35、凸环36、净化腔的侧壁37、浓水斗38、浓水进管381、浓水回流管382上、浓水排出泵383、三通阀384、管网4、喷嘴41、缓流板5、渗水孔51、鞭毛52、在线换管防进水结构6、密封环61、防水套62、割断指引环63、进水管的出口和溢流槽的上端部之间的落差h1、进水管的出口和浓水斗的上端部之间的落差h2、喷嘴距离养鱼腔内的液面的高度h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参见图1,一种循环型鱼缸,包括缸体1。缸体1通过隔板11隔离成养鱼腔2和净化腔3。

净化腔3同一高度的储水空间沿水平方向连通、已即在净化腔内不设置隔板将净化腔分割为沿水平方向断开的且相互连通的水域空间。净化腔3的上端设有进水槽31和溢流槽32。净化腔3的底壁向下凹陷形成浓水斗38。进水槽31的底壁设有若干布水孔311。布水孔311密封连接有进水管33。进水管的出口331即为进水管33下端不封闭而形成。进水管33沿上下方向延伸。由于进水管的出口331为开口朝下的,故从进水管的出口331流出的污水的方向为向下的。进水管的出口和溢流槽的上端部之间的落差h1为1.1米-1.2米。进水管的出口和浓水斗的上端部之间的落差h2为0.5米-0.7米。进水管33同净化腔的侧壁37之间断开,具体为12-15厘米。浓水斗38内设有浓水进管381。浓水斗38为v形结构。浓水进管381布置在浓水斗38底部。浓水进管381沿浓水斗38的延伸方向延伸即图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浓水进管381设有若干沿浓水进管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浓水进入孔。浓水进管381通过浓水回流管382同进水槽31连通。浓水回流管382上设有浓水排出泵383和三通阀384。三通阀384位于浓水排出泵383的出口端。净化腔3内设有降低水向上流动速度的缓流板5。缓流板5所处的位置比进水管的出口331所处的位置高、具体为高0.3米以上。缓流板5设有若干渗水孔51。缓流板5的下方设有鞭毛52。使用时,清水中的沉淀物上浮而遇到缓流板5时被阻拦,有的重新沉淀到浓水斗38,有的附着在鞭毛52上。

溢流槽32高于养鱼腔2。溢流槽32设有清水排出管321。清水排出管321连接有管网4。管网4设有若干开口朝下的喷嘴41。

养鱼腔2的上端敞开。养鱼腔2位于管网4的正下方。喷嘴距离养鱼腔内的液面的高度h3为15厘米以上。养鱼腔2的底部通过循环水管21同进水槽31连通。循环水管21设有将养鱼腔内的水输送到进水槽的循环水泵22。

本发明的循环型鱼缸的鱼缸水体净化方法为,将养鱼腔2内的水通过循环水泵22回流到进水槽31,进水槽内的水经进水管33输入到净化腔3内,进水管进水的同时通过浓水排出泵383将浓水斗38内的水抽出并经三通阀回送到进水槽31内,净化腔内处理净化后的清水经溢流槽32溢出后经清水排出管321、管网4和喷嘴41喷到养鱼腔2内;浓水排出泵排出的水的流量为进入净化腔的水的流量的12%-—20%之间,当浓水排出泵排出的水的浑浊度不符合需要时则开启三通阀将浓水排出泵排出的水排出鱼缸、与此同时给养鱼腔内补充自来水以保证鱼缸内的水量符合要求。

从进水管的出口331流出的速度为0.1-0.3米/秒。

实施例二,同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

参见图2,进水管33的上端密封连接有悬挂环35。悬挂环35为内外表面都设有螺纹的环。悬挂环35同进水管的上端螺纹连接在一起。布水孔311的上端面上设有沿布水孔周向延伸的凸环36。凸环36为内螺纹环。进水管33和布水孔311之间设有避让间隙34。进水管33同布水孔311之间设有在线换管防进水结构6。在线换管防进水结构6包括密封环61和柔性的防水套62。密封环61位橡胶环。密封环61平置在凸环36所围成的区域内切密封固定在一起,具体为胶粘的方式进行密封固定。防水套62的上端同密封环61密封固定在一起。防水套62套设在进水管33上。防水套62的下端同进水管33密封固定在一起,具体为通过胶水粘结而实现密封固定。防水套62的内周面上设有若干道沿防水套轴向分布周向延伸的割断指引环63,本实施例中割断指引环63有5道。防水套62第一次同进水管33连接时,以位于所有的割断指引环63下方的部位同进水管33进行连接。悬挂环35螺纹连接在凸环36内按压住密封环61而实现悬挂环35同布水孔311上端之间的密封连接、不密封也是可以的,只是不密封时防水套62同进水管的连接处需要承受经布水孔311进入的水的压力。进水管33同悬挂环35悬挂在进水通道31的底壁上。

需要更换进水管33时,通过转动悬挂环35使得悬挂环35同凸环36脱开,然后向上拔进水管33,由于通过在线换管防进水结构6的作用水不会从布水孔直径进入净化腔。上拔进水管33时驱动防水套62的下端向上移动使得防水套62产生翻转,当翻转到防水套62伸直时,所有的割断指引环63都位于进水槽31的液面的上方。然后沿防水套62处于上翻状态时位于最上方的一道割断指引环63处将防水套62割断。继续将进水管33拔出。然后将新的进水管33插入防水套62到防水套62不干涉悬挂环35进行悬挂的位置。将防水套62的下端同进水管通过胶水粘结在一起而实现密封固定,防水套62同进水管进行粘结的部位位于所有的留下的割断指引环63的上方。从新将悬挂环35螺纹连接到凸环36上即围成了更换。经过多次更换导致防水套62的长度变短到干涉悬挂环35同凸环36的连接时,则需要更换新的通过在线换管防进水结构6。更换通过在线换管防进水结构6则需要停止废水处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