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柑橘油斑病的组合物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02714阅读:9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柑橘油斑病的组合物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柑橘采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柑橘果实油斑病发生的采前果园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柑橘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第一大水果,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果实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的要求均越来越高。生产中,许多采收期果皮未充分转色或叶绿素含量较高的果实在采后商品化处理或贮运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油斑病,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品质,近年来给我国柑橘产业带来的损失逐年增加。柑橘油斑病发病症状主要为果皮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淡黄色病斑,病斑开始为黄白色,后为黄色或褐色,病斑油胞突出,油胞之间的组织向下凹陷,最后,油胞逐渐萎缩成干疤状,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常见的柑橘果面生理失调现象。目前,关于油斑病发生机制的系统研究还相对较少,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生产上也没有抑制油斑病发生的有效办法,因此,寻找能够有效控制柑橘油斑病发生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人们对柑橘油斑病发生机理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柑橘果实表皮细胞因吸水膨胀,导致油胞破裂和精油外渗,精油对周边细胞产生毒性,引起细胞坏死是油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油胞周围细胞为什么会吸水,以及为什么油胞的膜结构会受到破坏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回答。也就是说,迄今人们依然不清楚引起柑橘油斑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中观察到的油胞破裂现象应该是果皮应对某些生理刺激的结果。这也是什么人们对柑橘油斑病防治技术很难获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原因。



技术实现要素:

近年来,本申请的发明人以湖北宜昌的‘早红’脐橙为材料,对油斑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柑橘果实成熟期叶绿素降解的速率及中间产物的积累水平与柑橘油斑病发生密切相关。在本发明中,我们提出从控制叶绿素降解,来防控柑橘油斑病的思路。经过连续4年的产区试验,我们发现采前乙烯利结合aba和低分子单糖处理对降低柑橘果实油斑病有极佳的效果。虽然乙烯利在农业上已经广泛应用,但主要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如促进雌花分化、促进果实成熟、打破休眠等。高浓度乙烯利对植物生长有抑制的作用,实际上不仅如此,乙烯利能够明显提高果实呼吸速率,叶绿素降解加速,促进类胡萝卜素合成和积累,从而加快果皮转色和果实成熟,将乙烯利应用于柑橘油斑病的防控方面还没有相关报道。我们的试验结果发现柑橘果实采前乙烯利结合脱落酸和低分子单糖处理控制柑橘果实油斑病的效果十分明显。在此,本发明提出用乙烯利结合aba和低分子单糖处理来降低柑橘果实油斑病,利用乙烯利结合aba和低分子单糖来降低柑橘果实油斑病对处理的时期和药剂配方浓度均有十发严格的要求,在连续多年的实践基础上,获得了优化的技术方案。

即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50~300毫克/升乙烯利,5~60毫克/升脱落酸,1~5克/升低分子单糖。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组合物中,所述组分的比例为:80-200毫克/升乙烯利,5-20毫克/升脱落酸,1-3克/升低分子单糖。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组合物中,所述乙烯利为为质量为40%质量乙烯利水溶液。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组合物中,所述脱落酸为100%纯度脱落酸。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组合物中,所述的低分子单糖为葡萄糖。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组合物中,所述组合物还包括展着剂。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组合物中,所述展着剂为吐温-2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方法,包括将上述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组合物混合后,在采前30天和采前60天进行对柑橘进行全树喷药处理。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方法中,所述全树喷药处理的果树为生长健壮,树冠大小、生长势一致,无病虫害的早红脐橙果树。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方法中,所述全树喷药处理为晴天施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通过乙烯利结合aba和低分子单糖组合配方来降低柑橘果实油斑病的发病率,效果明显。乙烯利学名为2-氯乙基膦酸,分子结构相对简单,易于降解,同时它是一种传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小,可确定其安全性;脱落酸是一种具有倍半萜结构的植物激素,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也很小,另外脱落酸可以刺激乙烯的产生;葡萄糖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而且是人体重要营养成分和主要的热量来源之一,是无毒无害的。

3种药剂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较早,因此容易购买,价格也较低。而且这是国内外首次将上述试剂组合应用于柑橘油斑病的防治处理中。因此,用乙烯利、脱落酸、低分子单糖药物组合配方来降低柑橘果实油斑病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而且有效地提高柑橘采后保鲜能力,证实其在柑橘采后中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柑橘油斑病发病效果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使用不同处理防治油斑病的效果比较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使用不同处理防治油斑病的效果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50~300毫克/升乙烯利,5~60毫克/升脱落酸,1~5克/升低分子单糖。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组分的比例为:80-200毫克/升乙烯利,5-20毫克/升脱落酸,1-3克/升低分子单糖。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乙烯利为40%质量乙烯利水溶液,所述的40%质量的乙烯利可以从市场上所购买的。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脱落酸为纯度为100%脱落酸。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低分子单糖为葡萄糖。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组合物还包括展着剂;更优选地,所述展着剂为吐温-2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方法,包括将上述防治柑橘果实油斑病的组合物混合后,在采前30天和采前60天进行对柑橘进行全树喷药处理。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树喷药处理的果树为生长健壮,树冠大小、生长势一致,无病虫害的早红脐橙果树。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树喷药处理为晴天施药。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2016年9月份开始,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一个栽培8年的柑橘园里栽种的‘早红’脐橙品种,选一小区土壤肥力、阳光等环境条件尽量相同,而且‘早红’脐橙树长势较一致的树体作为试验。

选择28棵生长健壮,树冠大小、生长势一致,无病虫害的‘早红’脐橙柑橘果树,将其分成7个处理并按照不同的处理进行挂牌,结合早红脐橙油斑病的发病现象,对药剂进行筛选,共设七个处理,分别为:

1.aba200:浓度200mg/l的脱落酸

2.ptt+aba:1g/l葡萄糖和60mg/l的脱落酸

3.aba60:浓度60mg/l的脱落酸

4.yxl+aba+ptt:浓度150mg/l的乙烯利(40%质量市购)+10mg/l脱落酸+1g/l葡萄糖

5.ptt+br:1g/l葡萄糖和0.3mg/l的油菜素内酯

6.br:0.3mg/l的油菜素内酯

7.ck(对照):清水

分别用上述所配药剂和自来水进行配制,每个处理加0.4‰吐温-20作为展着剂。在采前30天和采前60天利用常规果园的喷施设备和方法对柑橘进行全树喷药处理。在果实成熟期进行人工取果,减少机械损伤。柑橘果实采摘后,在常温下贮藏,调查油斑果发病数。图1为柑橘油斑病发病效果示意图。如图2所示,各处理对‘早红’脐橙果实油斑病的发病率的随着采后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均增加,只有乙烯利、脱落酸、葡萄糖的组合配方处理的‘早红’脐橙果实油斑病的发病率低,效果非常明显。

实施例2

2015年9月份开始,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一个栽培7年的柑橘园里栽种的早红脐橙品种,选一小区土壤肥力、阳光等环境条件尽量相同,而且早红脐橙树长势较一致的树体作为试验。

选择44棵生长健壮,树冠大小、生长势一致,无病虫害的早红脐橙柑橘果树,将其分成11个处理的按照不同的处理进行挂牌,结合早红脐橙油斑病的发病现象,对药剂进行筛选,共设11个处理,分别为:

1.ck(对照):清水

2.sys+xsg+kjt:3.06g/l水杨酸+0.1g/l硝酸钙+0.1g/l壳聚糖

3.xsg+ga:10mmol/l硝酸钙+20mg/l赤霉素

4.5:1mg/l的5-chloro-3methyl-4-nitro-1h-pyrazole

5.5+br:1mg/l的5-chloro-3methyl-4-nitro-1h-pyrazole+0.1mg/l油菜素内酯

6.tris+ga:ph=8的tris-hcl+30mg/l赤霉素

7.sys+ga:0.02%的水杨酸+20mg/l赤霉素

8.ga:浓度40mg/l的赤霉素

9.br:0.3mg/l油菜素内酯

10.gaba+br:0.5mmol/l的γ-氨基丁酸+0.1mg/l油菜素内酯

11.yxl+aba+ptt:浓度150mg/l的乙烯利+10mg/l脱落酸+1g/l葡萄糖

分别用上述所配药剂和自来水进行配制,每个处理加0.4‰吐温-20作为展着剂。在采前30天和采前60天利用常规果园的喷施设备和方法对柑橘进行全树喷药处理。在果实成熟期进行人工取果,减少机械损伤。柑橘果实采摘后,在常温下贮藏,调查油斑果发病数。如图3所示,各处理对‘早红’脐橙果实油斑病的发病率的随着采后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均增加,只有乙烯利、脱落酸、葡萄糖的组合配方处理的‘早红’脐橙果实油斑病的发病率低,效果非常明显。由图3看出,乙烯利组合配方在采后7天和15天的发病率为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