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种植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7241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猕猴桃种植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果树的栽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猕猴桃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猕猴桃产业是一种新兴的水果产业,国外主要有新西兰、意大利、智利等国生产猕猴桃,而在我国则主要集中在陕西、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中西部省份。近年来,长三角等沿海低海拔地区的种植户开始试图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一般猕猴桃种植户试图引进中西部适宜于猕猴桃种植地区的猕猴桃种植方法,但是由于长三角等沿海低海拔地区逆境条件的土壤和气候情况不同,所以仍然经常出现猕猴桃大量死亡现象,无法形成生产规模。

例如长三角等沿海低海拔地区的种植户常用的猕猴桃种植方法在冬季挖宽和深各六十公分的定植槽,将挖起的泥土经冬天冰冻使底土风化,达到加深耕作层起到改良土壤的目的。但是这种种植方法在多雨季节容易造成排水不畅的问题,容易导致猕猴桃死亡。在此基础上的另一种种植方法在栽种猕猴桃时又增加一道工序,即在翻土入槽前在槽底铺一条渗水管,这样做虽然解决了排水问题,却还不能满足猕猴桃在多雨时及时排水问题,而且每年施有机肥时需要在两侧再挖槽再覆土,存在费工费成本问题,而且生产效果还是不理想,做得最好的也只能坚持五六年。这些方法都是由于没有注意到猕猴桃根系的关系,上海市郊从上世纪80年代采用该方法开始先后种植过2万亩左右的猕猴桃,目前剩下的已不足十分之一,有经济效益的不足千亩,其主要原因都是没有掌握一种适宜于本地区气候特点的栽培技术,经常因为旱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猕猴桃批量死亡。此外还有一种根域限制猕猴桃栽培方法如下:其提出的方法是挖一条六十公分深一米宽的槽,槽内铺设塑料薄膜,底部铺设渗水管,渗水管比槽底低一些,上面还铺上无纺布以防止泥浆进入渗水管。然后一层土一层有机肥地放入槽内,让猕猴桃根系在规定的范围内生长。但是这种方法喷水难度很大,猕猴桃树很容易受旱,一不小心就受到旱害,叶片大量脱落。虽然从理论上说泥土的容积已经足够猕猴桃根系容纳,但实际上由于槽内的泥土大部分是耕作层以下的生土,猕猴桃根系很难在里面发育,所以实际有效泥土容积不够,反而制约了猕猴桃的正常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猕猴桃种植工艺,以在种植猕猴桃后利于猕猴桃根系的生长,增加猕猴桃的存活年限。

本方案中的猕猴桃种植工艺,它包括的步骤如下:

步骤1:翻土成垄:在冬季将泥土挖起,使泥土经冬天冰冻使泥土风化;到春季时,将风化后的泥土翻挖成垄台,相邻两个垄台之间形成垄沟;

步骤2:预埋容水管:挖开垄台,在垄台内水平埋入具有储水功能的容水管,在容水管上覆上泥土,容水管侧壁上开有渗水孔;

步骤3:插入灌溉管:从垄台两侧由垄沟中将灌溉管斜插入垄台中,灌溉管由三层横截面为圆形的直管由内向外层层套接而成,最内层直管为第一直管,中间层直管为第二直管,最外层直管为第三直管,第一直管上沿轴向和周向上阵列有若干成排的第一通孔,第二直管上沿轴向方向上阵列有一排第二通孔,第三直管上沿轴向方向阵列有成排的第三通孔;灌溉管一端斜插入垄台中,并伸入容水管中,另一端置于垄沟中;

步骤4:植株种植:在容水管正上方的垄台上开挖定植坑,在定植坑内种植猕猴桃植株。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及有益效果为:步骤1中将泥土风化,可加深耕作层,起到改良土壤的目的,而将改良后的土壤翻挖成垄,便于在垄台上种植猕猴桃植株,也便于利用垄沟进行排水;同时还便于步骤3中向垄台中插入灌溉管,并使灌溉管的一端保留在垄沟中。

步骤2中容水管的设置,可使得多雨时多余的水通过渗水孔聚集在容水管内,减少水分聚集在垄台土壤中的水量,避免水分过多泡坏猕猴桃的根系,避免根系受涝,同时也利于利用步骤3中的灌溉管进行集中排水,只需要通过第一直管就可抽取容水管内的余水,简便快捷。

步骤3中灌溉管的设置,便于向猕猴桃的根系部分直接进行给排水和施肥操作。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在需要给水时,转动第二层直管使第二通孔与第三通孔对齐时,向第一直管内注入水,一部分水流入容水管中,并通过容水管上的渗水孔渗入泥土中,一部分水通过第一通孔流入到第二通孔中,再通过第二通孔流入到第三通孔中,再从第三通孔向垄台中的泥土中渗透,以达到直接向猕猴桃植株根系进行灌溉的目的,也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节约灌溉用水;在需要进行排水时,由于容水管的设置,多余的水将聚集在容水管内,转动第二直管,使第二通孔与第三通孔错开,即可使用抽水装置通过灌溉管将水从容水管内抽出;在需要施肥时,拔出第一直管、第二直管,即可通过第三直管直接向容水管和垄台中的泥土施以水肥,肥料将被直接施在猕猴桃的根系处,充分发挥肥料的肥效,利于根系的生长,通过容水管和灌溉管还可以对水肥进行高压压注,将水肥压注入垄台下方的生土中,让生土变为耕作土,以利于成长五六年后的猕猴桃植株的根系继续向下生长,增加猕猴桃的存活年限。

步骤4中将猕猴桃植株种植在容水管的正上方,猕猴桃的根系在向下生长的过程中,根须将缠绕在容水管上,再利用容水管的固定作用,可减少猕猴桃植株在大风天气被吹翻的几率,提升猕猴桃植株的成活率。

通过本方案可方便地直接向猕猴桃植株的根系部分施肥和灌溉,避免根系受旱,还可方便地将根系部分的余水排出,避免根系受涝,还可利用容水管的固定作用固定猕猴桃植株的根系,减少猕猴桃植株在大风天气被吹翻的几率,提升猕猴桃植株的成活率,更可通过高压注肥的方式将垄台下的生土转换为耕作土,利于成长五六年后的猕猴桃植株的根系继续向下生长,进一步增加猕猴桃的存活年限。

进一步,所述容水管的直径为10cm-15cm,容水管距离垄台顶面的距离为40cm-60cm。保证容水管具有足够的空间以进行灌溉和排水,同时也保证容水管与猕猴桃植株根部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以使得根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进一步,相邻两根所述灌溉管之间的距离为0.5m-1m。便于均与地向垄台的泥土内灌溉和施肥。

进一步,所述第一直管位于所述垄沟内的一端上连接有三通接头,相邻两个三通接头之间使用导管连接,且导管连接有水泵。使用导管和三通接头将每根灌溉管都并联起来,便于通过水泵集中地进行给排水和施水肥。

进一步,所述容水管外壁上包覆有无纺布。避免泥土掉入容水管中,同时也能保证水和水肥能够进出容水管。

进一步,所述定植坑内设有定植杆,定植杆固定在容水管上,植株种植时使用柔性绳将猕猴桃植株的茎干部捆绑在定植杆上。利用定植杆将植株固定,防止幼苗期的猕猴桃植株发生倾倒,利于植株垂直向上生长,而将定植杆固定在泥土中的容水管上,使定植杆更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灌溉管的插入方式和结构示意图;

图2为灌溉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垄台1、垄沟2、容水管3、第一直管4、第二直管5、第三直管6、第一通孔7、第二通孔8、第三通孔9、三通接头10、定植杆11、猕猴桃植株12、无纺布13、渗水孔14。

实施例

猕猴桃种植工艺包括的步骤如下:

步骤1:翻土成垄:在冬季将泥土挖起,使泥土经冬天冰冻使泥土风化;到春季时,将风化后的泥土翻挖成垄台1,垄台1的宽度为1m,高度为40cm,相邻两个垄台1之间形成宽度为30cm的垄沟2;

步骤2:预埋容水管3:挖开垄台1,在垄台1内水平埋入直径为12cm的空心的容水管3,容水管3距离垄台1顶面的距离为60cm,在容水管3上覆上泥土,容水管3侧壁上开有渗水孔14,容水管3外壁上包覆有无纺布13;

步骤3:插入灌溉管:灌溉管的插入方式和结构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从垄台1两侧由垄沟2中将灌溉管斜插入垄台1中,相邻两根所述灌溉管之间的距离为1m。灌溉管由三层横截面为圆形的直管由内向外层层套接而成,最内层直管为第一直管4,中间层直管为第二直管5,最外层直管为第三直管6,第一直管4上沿轴向和周向上阵列有若干成排的第一通孔7,第二直管5上沿轴向方向上阵列有一排第二通孔8,第三直管6上沿轴向方向阵列有成排的第三通孔9;灌溉管一端斜插入垄台1中,并伸入容水管3中,另一端置于垄沟2中;第一直管4位于所述垄沟2内的一端上连接有三通接头10,相邻两个三通接头10之间使用导管连接,且导管连接有水泵;

步骤4:植株种植:在容水管3正上方的垄台1上开挖定植,坑定植坑内设有定植杆11,定植杆11固定在容水管3上,在定植坑内种植猕猴桃植株12,使用柔性绳将猕猴桃植株12的茎干部捆绑在定植杆11上。

通过本方案可方便地直接向猕猴桃植株12的根系部分施肥和灌溉,避免根系受旱,还可利用水泵方便地将根系部分的余水抽出,避免根系受涝,还可利用容水管3的固定作用固定猕猴桃植株12的根系,减少猕猴桃植株12在大风天气被吹翻的几率,提升猕猴桃植株12的成活率,更可通过水泵注肥的方式将垄台1下的生土转换为耕作土,利于成长五六年后的猕猴桃植株12的根系继续向下生长,进一步增加猕猴桃的存活年限。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