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的是青贮玉米栽培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滴灌条件下麦后免耕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小麦与青贮玉米轮作体系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小麦1个播幅种植24行小麦,铺设6条滴管带,铺设滴管带的小麦间行距20cm,其余小麦行距为13.3cm。麦后复播主要采取小麦收获后重新犁地、整地后再播种,这种耕作制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缺点:一是采用麦收后腾地、犁地、整地后播种的传统种植方式,麦收到出苗一般需要15天以上,而这15天正是光热资源较丰富的时期,对后茬作物的生长至为重要,由于播期延误,影响了下茬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二是由于新整地土质较松软,滴水时水分不容易浸润到种子行,出苗水耗水较多,再加上水资源亏缺和重新整地造成生产成本较高,影响复播作物的收益,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三是上述耕作制度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而且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有益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滴灌条件下麦后免耕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滴灌条件下麦后免耕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方法,步骤如下:
1、青贮玉米的品种选择:选择生产期短,抗逆性强的早熟品种;
2、播种前准备:小麦成熟后,立即进行小麦收割,收割时小麦的留根高度为10-12cm,小麦以及杂草及时清理干净,并在收割后的土地上洒水,进行土壤润湿;
3、进行播种:采用24行播种机带中耕干齿播种,下种量4.0-4.5kg每亩,播深4.5-6cm,行距为55-60cm,一播幅6行6根滴灌带,播行和滴灌带间距10-15cm;
3、出苗后及时进行移苗,保证幼苗之间疏密均匀,定苗后,及时浇水并除杂草;
4、青贮玉米生长期间需要定期施肥、除草防旱,以及害虫的防治;
5、青贮玉米成熟后,立即收获并存储好。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的施肥方法是:青贮玉米生长初期施肥量为15-20kg每亩;穗期(拔节至抽雄)是青贮玉米需水肥的临界期,施肥量为30-40kg每亩;花粒期(抽穗开花至成熟)要防止青贮玉米脱肥早衰,保持叶片功能旺盛,施肥量为5-10kg每亩。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小麦收割后,无需耕地、整地,无需收回滴灌带,减轻一定的工作强度,通过选用生产期短,抗逆性强的早熟青贮玉米,便于青贮玉米收到光热作用,增加出苗率,提高种植产量,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滴灌条件下麦后免耕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方法,步骤如下:
1、青贮玉米的品种选择:选择生产期短,抗逆性强的早熟品种;
2、播种前准备:小麦成熟后,立即进行小麦收割,收割时小麦的留根高度为10cm,小麦以及杂草及时清理干净,并在收割后的土地上洒水,进行土壤润湿;
3、进行播种:采用24行播种机带中耕干齿播种,下种量4.0kg每亩,播深4.5cm,行距为55cm,一播幅6行6根滴灌带,播行和滴灌带间距10cm;
4、出苗后及时进行移苗,保证幼苗之间疏密均匀,定苗后,及时浇水并除杂草;
所述青贮玉米生长初期施肥量为15kg每亩;穗期(拔节至抽雄)是青贮玉米需水肥的临界期,施肥量为30kg每亩;花粒期(抽穗开花至成熟)要防止青贮玉米脱肥早衰,保持叶片功能旺盛,施肥量为5kg每亩。
5、青贮玉米生长期间需要定期施肥、除草防旱,以及害虫的防治;
6、青贮玉米成熟后,立即收获并存储好。
实施例2:
一种滴灌条件下麦后免耕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方法,步骤如下:
1、青贮玉米的品种选择:选择生产期短,抗逆性强的早熟品种;
2、播种前准备:小麦成熟后,立即进行小麦收割,收割时小麦的留根高度为12cm,小麦以及杂草及时清理干净,并在收割后的土地上洒水,进行土壤润湿;
3、进行播种:采用24行播种机带中耕干齿播种,下种量4.5kg每亩,播深6cm,行距为60cm,一播幅6行6根滴灌带,播行和滴灌带间距15cm;
4、出苗后及时进行移苗,保证幼苗之间疏密均匀,定苗后,及时浇水并除杂草;
所述青贮玉米生长初期施肥量为20kg每亩;穗期(拔节至抽雄)是青贮玉米需水肥的临界期,施肥量为40kg每亩;花粒期(抽穗开花至成熟)要防止青贮玉米脱肥早衰,保持叶片功能旺盛,施肥量为10kg每亩。
5、青贮玉米生长期间需要定期施肥、除草防旱,以及害虫的防治;
6、青贮玉米成熟后,立即收获并存储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