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胡峰的繁育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55253阅读:1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胡峰的繁育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胡蜂人工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胡峰的繁育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胡蜂捕食多种昆虫,在我国广泛分布,在生物防治上有较大利用价值,而蜂毒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医学应用上具有广泛前景。其中,金环胡蜂是世界上最大的胡蜂,体长可达40毫米。金环胡蜂过着分工明确的社会生活,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四川、广西、江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为害苹果、桃、梨、葡萄、柑桔等,以成虫啮食成熟的水果,残留果皮、果核。金环胡蜂是毒性最大、最凶猛的一种胡蜂,其窝建于自建的土洞中。目前人工养殖均是人工繁育后一定程度后,移植野外进行野外繁育,现有的繁育方式产量不稳定,投入成本高,且对野外繁育的场地土壤要求较高,适应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且投入成本低的胡峰的繁育养殖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胡峰的繁育养殖方法,选取野外采集的胡蜂进行人工喂养,经交尾、越冬、分巢、野外适应性训练后进行野外投放养殖;其包括如下步骤:

(1)取种:于9-10月间将野外当年生的准王蜂和雄蜂取回,分别放进备好的交尾棚室内人工喂养;

(2)交尾:当发现准王蜂具有交尾生理反应时,将其与雄蜂关在一起交尾;

(3)越冬:将交尾完成后的蜂王放进越冬棚内越冬,越冬棚内设置越冬箱和饮食槽;

(4)分巢:开春后,将苏醒的蜂王捉放到养殖棚中的繁育箱内,一个繁育箱放一只蜂王,进行人工饲养;

(5)野外适应性训练:当繁育箱内的职蜂达到5只以上时,把繁育箱从养殖棚内移至野外进行野外人工饲养;此时繁育箱内的蜂群抵御能力较弱,需搭设防蚁支架,将繁育箱放置在防蚁支架上,避免蚁类进入繁育箱取食蜂巢内的幼虫和蛹;

(6)野外投放养殖:直到繁育箱内的职蜂数达到15只以上时,在野外选取合适林地安装养殖箱,该养殖箱包括带立柱的矩形套体,以及设置于矩形套体上端中部有通孔的平台面板;矩形套体一侧面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蜂群出入孔,同时兼作土壤排出口;所述立柱的下端为尖角状插入土中;在矩形套体内部及外部均填充土壤,使矩形套体内的土壤中部留有一个下凹的空间;然后盖上平台面板并固定,之后即可将繁育箱移植于平台面板上,使繁育箱下端与养殖箱的通孔连通,胡蜂蜂群不断扩大,将矩形套体内的土壤排出加筑蜂巢,待到当年9-10月即可开启养殖箱收集蜂巢和蜂蛹。

优选的是,所述繁育箱包括下部筒体,下端与下部筒体上端连接的上部筒体,水平设置于上部筒体上端、过上部筒体中心且中部捆扎有带体的横杆,设置于上部筒体上端的保温层,盖住保温层的防雨板,设置于下部筒体侧壁上、呈喇叭状且具有若干通风孔的活动罩,以及设置于下部筒体下端的栅格板;其直径小端与下部筒体连接,且下部筒体侧壁设置与活动罩连通的安装孔;所述活动罩的直径较大端设置有喂食注射器和喂水注射器。

优选的是,所述交尾的时间为6-10分钟。

优选的是,所述防蚁支架包括支撑管,套装于支撑管中部附近处、且与支撑管外壁液密封连接的水槽,以及固定设置于支撑管上端、用于支承胡蜂繁育箱的支撑台;所述支撑管的下端设置插入土壤用的尖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可有效降低胡峰的繁育养殖的成本,并显著提高胡蜂养殖的产量。本发明对野外放养场地不做特殊要求,适应性较强。本发明在野外投放养殖后可有效的对蜂巢进行保护,避免雨水及外力损坏蜂巢,且蜂巢的发育空间较大,确保蜂巢发育后具有较大的体积,进而具有较高的产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繁育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蚁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养殖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部筒体,2、上部筒体,3、横杆,4、保温层,5、防雨板,6活动罩,7、栅格板,8、喂食注射器,9、喂水注射器,10、支撑管,11、水槽,12、支撑台;13、矩形套体,14、平台面板,15、蜂群出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胡峰的繁育养殖方法,选取野外采集的胡蜂进行人工喂养,经交尾、越冬、分巢、野外适应性训练后进行野外投放养殖;其包括如下步骤:

(1)取种:于9-10月间将野外当年生的准王蜂和雄蜂取回,分别放进备好的交尾棚室内人工喂养;喂养以蜂蜜水、果汁、蜜蜂、蚂蚱等作饵料,放入饮料槽让胡蜂自行取食饮用;

(2)交尾:当发现准王蜂具有交尾生理反应时,将其与雄蜂关在一起交尾,所述交尾的时间为6-10分钟;交尾生理反应体现为个体爬行、飞行速度加快、情绪不稳等;

(3)越冬:将交尾完成后的蜂王放进越冬棚内越冬,越冬棚内设置越冬箱和饮食槽;

(4)分巢:开春后,将苏醒的蜂王捉放到养殖棚中的繁育箱内,一个繁育箱放一只蜂王,进行人工饲养;饲养以蜂蜜水、果汁、蜜蜂、蚂蚱等作饵料;所述繁育箱包括下部筒体,下端与下部筒体上端连接的上部筒体,水平设置于上部筒体上端、过上部筒体中心且中部捆扎有带体的横杆,设置于上部筒体上端的保温层,盖住保温层的防雨板,设置于下部筒体侧壁上、呈喇叭状且具有若干通风孔的活动罩,以及设置于下部筒体下端的栅格板;其直径小端与下部筒体连接,且下部筒体侧壁设置与活动罩连通的安装孔;所述活动罩的直径较大端设置有喂食注射器和喂水注射器;使用时,将蜂王放置于上部筒体内,并将各构件组装后,活动罩作为活动区和采食区,并在其内放入筑巢用的材料;而上部筒体的带体(草或者线)则可诱导蜂王筑巢产卵。当蜂巢繁育到一定程度后,即可进行野外移植,首先移除下部筒体下端的栅格板,接着将栅格板缓慢插入上部筒体和下部筒体之间,即可将上部筒体(其内为蜂巢)和栅格板一同移植到养殖箱后再慢慢移除栅格板,避免蜂王逃出,下部筒体则回收再次利用;

(5)野外适应性训练:当繁育箱内的职蜂达到5只以上时,把繁育箱从养殖棚内移至野外进行野外人工饲养;此时繁育箱内的蜂群抵御能力较弱,需搭设防蚁支架,将繁育箱放置在防蚁支架上,避免蚁类进入繁育箱取食蜂巢内的幼虫和蛹;所述防蚁支架包括支撑管,套装于支撑管中部附近处、且与支撑管外壁液密封连接的水槽,以及固定设置于支撑管上端、用于支承胡蜂繁育箱的支撑台;所述支撑管的下端设置插入土壤用的尖部;使用时,将支撑管插入林地阴凉处,并在水槽内注入清水,之后将胡蜂繁育箱放置于支撑台上即可实现胡蜂的繁育。通过水槽内的清水有效阻隔蚂蚁进入胡蜂繁育箱,有效避免蚂蚁取食胡蜂幼虫和蛹,使胡蜂能够良好的繁育。

(6)野外投放养殖:直到繁育箱内的职蜂数达到15只以上时,在野外选取合适林地安装养殖箱,该养殖箱包括带立柱的矩形套体,以及设置于矩形套体上端中部有通孔的平台面板;矩形套体一侧面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蜂群出入孔,同时兼作土壤排出口;所述立柱的下端为尖角状插入土中;在矩形套体内部及外部均填充土壤,使矩形套体内的土壤中部留有一个下凹的空间;然后盖上平台面板并固定,之后即可将繁育箱移植于平台面板上,使繁育箱下端与养殖箱的通孔连通,胡蜂蜂群不断扩大,将矩形套体内的土壤排出加筑蜂巢,待到当年9-10月即可开启养殖箱收集蜂巢和蜂蛹。

通过防蚁支架以及养殖箱等养殖装置的运用,本发明的蜂巢的发育数量可大幅提升。养殖箱改变了传统挖掘土洞的作用方式,相比传统的挖掘土洞,本发明的养殖箱养殖方法适应性更强,可满足多种地形条件使用;其能够有效的保护蜂巢不受雨水及外力损伤,其土壤的填充密实度可控且不易板结,利于蜂巢空间的扩充,相比传统的野外养殖方法,其单窝蜂巢的蜂蛹产量可提高30%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