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杀菌制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43546发布日期:2019-03-05 19:25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杀菌剂领域,涉及一种吡唑酰胺类化合物为活性组分的杀菌制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本发明中的活性组分化合物a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其杀菌效果优异,在中国发明专利cn104649973a公开的化合物(以下简称化合物a)对真菌病害有较优异的防治效果,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化合物a的结构如下:农药本身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特殊化学品,若想赋予活性成分最佳效力,选择与有效成分匹配的助剂体系是必需的。虽然助剂本身没有生物活性,但它却能协助固体或液体原药快速、均匀且稳定地分散在喷雾载体中,保证农药药液在生物体表面(植物叶面和虫体表面)的分布和附着,促进生物体对药剂的吸收,甚至增加药剂在生物体内的输导,达到增加农药在植物表面的滞留量、延长滞留时间和提高对植物表皮的穿透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农药的生物活性,降低了使用剂量,减轻了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化合物a虽然可以通过用有机溶剂(如丙酮)先溶解(丙酮在总溶液中的含量不超过10%),然后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配制成所需浓度的溶液作为喷洒液来使用,但这存在很大缺陷,一方面,现用现配,应用起来比较麻烦,有机溶剂使用量大,对环境影响大,成本高,另一方面,配制好的溶液需要马上用,长时间放置有效成分很容易析出,下次无法使用。而根据需要配制成相应的制剂应用,诸如悬浮剂、水乳剂、可溶液剂、片剂、可分散油剂等,不同的制剂有不同的优势,以满足不同的作物和农户用药习惯,以提高农药生物活性,并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以最少的用药量,最大限度地命中靶标,并提高了与环境的相容性。其中,在剂型制备时,需根据不同的原药配以不同的助剂体系,助剂体系和原药相互作用,以提高农药药效。在现有技术中,未见该化合物的制剂制备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化合物a为活性组分的杀菌制剂及其应用。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杀菌剂制剂,以化合物a为活性组分,并配以至少一种载体和至少一种助剂,活性组分重量百分含量为0.1-99%;其中,化合物a结构式如下,式中,r1选自氢或甲基;r2选自甲基、乙基、丙基或异丙基。所述活性组分重量百分含量为0.5-90%。所述杀菌剂制剂剂型为颗粒剂、片剂、油分散粉剂、乳粉剂、水分散粒剂、乳粒剂、水分散片剂、可溶粉剂、可溶粒剂、可溶片剂、泡腾粒剂、泡腾片剂、可溶液剂、可溶胶剂、油剂、展膜油剂、可分散液剂、膏剂、水乳剂、油乳剂、微乳剂、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油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种子处理剂种子处理剂包括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乳剂、种子处理悬浮剂、气雾剂或超低溶量液剂。上述制剂中助剂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非复配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以及分散介质或载体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但非必要包括增稠剂、消泡剂、防腐剂、ph调节剂或警色剂。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为磺酸盐类、硫酸盐类、羧酸盐类、磷酸酯盐类、琥珀酸酯盐类、木质素磺酸盐类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酸醇酯及其聚氧乙烯醚、脂肪酰胺及其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类、烷醇酰胺及其聚氧乙烯醚、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基醚、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及甲醛缩合物类等;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主要为上述两种表面活性剂按照一定比例搭配的助剂如农乳0201b;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醇、壳聚糖等。分散介质包括油类、有机溶剂及水;载体包括天然的或合成的固体物质;增稠剂可为黄原胶、明胶、阿拉伯树胶、聚乙烯醋酸酯、聚乙烯吡咯烷酮、硅酸镁铝、聚乙烯醇、聚乙二醇、酚醛树脂、虫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和海藻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制剂的稳定性。消泡剂可为消泡剂sag1522、硅酮类、c8~10脂肪醇、磷酸酯类、c10~20饱和脂肪酸类(如癸酸)及酰胺或其他中的一种或几种。防腐剂,可为苯甲酸钠、卡松(2-甲基-4-异噻唑啉-3-酮和(b)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或其他中的一种或几种。警色剂可包括染料、颜料(包括色粉和色浆)等。上述制剂大致可分为液体制剂和固体制剂,部分传统的农药剂型如可湿性粉剂以及乳油具有一定的不环保型性,本发明进一步获得下述制剂类型,具有环保特点,同时获得了较佳的药效结果。优选,杀菌剂制剂剂型为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或种子处理剂。其中,所述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或种子处理剂的助剂中还包括润湿分散剂。进一步的说,所述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或种子处理剂的助剂中还包括稳定剂。所述水分散粒剂中的润湿分散剂为磺酸盐类、硫酸盐类、羧酸盐类、磷酸酯盐类、琥珀酸酯盐类、木质素磺酸盐类、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酸醇酯及其聚氧乙烯醚、脂肪酰胺及其聚氧乙烯醚、烷醇酰胺及其聚氧乙烯醚、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基醚、聚乙烯醇、壳聚糖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种子处理剂中的润湿分散剂为磺酸盐类、羧酸盐类、磷酸酯盐类、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酸醇酯及其聚氧乙烯醚、烷基聚乙二醇醚、烷基苯基聚乙二醇醚、脂肪酰胺及其聚氧乙烯醚、烷醇酰胺及其聚氧乙烯醚、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基醚、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基醚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可选,所述水分散粒剂的润湿分散剂为:morwetefw、分散剂yus-wg5、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可溶性淀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悬浮剂中润湿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盐、高分子羧酸盐、萘磺酸盐类、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磺酸盐或高分子双亲型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中润湿分散剂为:分散剂sp-of3468、分散剂sp-of3472、农乳500、农乳1601、span-80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提供的悬浮剂,物理化学应用性能良好,活性组分在载体中的分散性优异,且同时活性组分在所筛选出润湿分散剂作用下,颗粒粒径均匀、分散稳定性强、药效良好;使得悬浮剂用水稀释后的使用过程中,其附着、渗透力更强大,药效的传导作用更强。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以油作为载体制备而成,施药过程中,以水稀释后在施于作物。其中,基于油和水不溶性,易出现可分散油悬浮剂稀释后,制剂分散不均,从而出现农药难以吸附在作物上,影响农药药效。所选用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提高活性组分在载体中的分散性,同时活性组分在分散剂作用下,提高了制剂的表面张力,使得分散油悬浮剂用水稀释后的使用过程中,其附着、渗透力更强大,药效的传导作用更加突出。所述水分散粒剂,其制备中具有更高含量、物理稳定性更好的样品,通过表面活性剂的搭配,以及造粒捏合工艺的调整,获得了性能优良的制剂产品,将现有技术中悬浮剂物理稳定性不佳的问题,得到良好的弥补,样品可以更加均一充分的发挥药效,保证了施用效果。消泡剂可选自消泡剂sag1522、硅酮类、c8~10脂肪醇、磷酸酯类、c10~20饱和脂肪酸类(如癸酸)及酰胺或其他中的一种或几种。适宜的防腐剂,可选自苯甲酸钠、卡松(2-甲基-4-异噻唑啉-3-酮和(b)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或其他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制备相应剂型,在水用作溶剂或稀释剂时,有机溶剂也可用作辅助溶剂或防冻添加剂。有机溶剂可选自但不限于芳烃、氯代芳烃、脂族烃、氯代脂族烃,还有植物油和甲基溶纤维。不同液体的混合物经常是适用的。固体载体包括天然的或合成的。可选自但不限于如粘土、岩石粉末、白垩、石英、粘土、蒙脱土、硫酸钠、二氧化硅、硅藻土、浮石、石膏、滑石、膨润土、高岭土、凹凸棒土、轻质碳酸钙、陶土、蒙脱土、硅酸铝镁、活性白土、白碳黑、硫酸铵、苯并呋喃树脂、过磷酸盐、氧化铝、方解石、大理石、浮石等,合适的颗粒载体包括破碎的和分级的天然岩石例如海泡石和白云石和由有机和无机的粉末制成的合成颗粒;上述载体也可适量的加入至液体制剂中提高固液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的稳定剂,于此同时一些膏状油脂也具有相应的该特性,如羊毛脂。增稠剂可选自:黄原胶、明胶、阿拉伯树胶、聚乙烯醋酸酯、聚乙烯吡咯烷酮、硅酸镁铝、聚乙烯醇、聚乙二醇、酚醛树脂、虫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和海藻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制剂的稳定性。在选择不同助剂的各种情况下,应确保本发明活性组分均匀分布,并发挥其活性作用,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所述:水乳剂将活性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后、表面活性剂等功能助剂机械混合至均匀,直至粒径合格。通常有效成分2~60%,表面活性剂5~30%,溶剂补足余量。微乳剂将活性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后、加入表面活性剂等功能助剂机械混合至均匀,直至粒径合格。通常有效成分2~60%,表面活性剂5~40%,溶剂补足余量。水分散粒剂是将原药、助剂、载体混合,经粉碎、捏合、造粒。通常制成10~100国际标准筛目(1.676~0.152mm)颗粒,可以通过挤压、浸渍或喷雾造粒方法制备。通常含有0.5~80%的活性组分和5~20%的助剂例如ph调节剂、润湿分散剂、崩解剂和粘合剂,以及惰性载体余量。悬浮剂是将活性组分、润湿分散剂等功能助剂加入砂磨机中砂磨,直至粒径合格,通常有效成分2~60%,润湿分散剂6~20%,水补足余量。可分散油悬浮剂是将活性组分、润湿分散剂、油基载体加入砂磨机中砂磨,直至粒径合格,通常有效成分2~60%,润湿分散剂6~20%,油基载体余量。种子处理悬浮剂将活性组分、润湿分散剂等功能助剂加入砂磨机中砂磨,直至粒径合格,加入警色剂和成膜物质。通常有效成分2~60%,润湿分散剂6~20%,警色剂2~15%,成膜物质1~15%,水补足余量。上述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和种子处理悬浮剂中还可加入适量的稳定剂使体系中达到稳定,其中作为能够使制剂中固液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时可加入一些作为载体的物质(如,硅藻土,有机土,白炭黑,凹凸棒土,蒙脱石,高岭土)或膏状油脂(如,羊毛脂)。一种控制病害的方法,将所述杀菌制剂以10~1000克有效成分/公顷施于需要控制的病害或其生长的介质上。一种按述的杀菌制剂,所述制剂作为农用杀菌剂的应用。本发明的杀菌制剂在使用前可以由使用者经稀释或直接兑水喷雾,也可以直接使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控制病害的方法:将本发明的杀菌剂制剂施于所述的介质上。通常选择的较为适宜有效成分量为每公顷10克到1000克。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上述杀菌制剂的用途:本发明的杀菌制剂可应用于农业上真菌病害的防治,在制备为可施用的剂型后,保证了其优异的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化合物a制备成的农药可施用剂型,可以针对小麦全蚀病、黄瓜霜霉病、黄瓜枯萎病、棉花枯萎病、小麦纹枯病、番茄叶霉病、水稻纹枯病、大豆锈病、黄瓜白粉病、玉米锈病具有积极防治效果。本发明根据其作用靶标及应用方式,通过寻找与有效成分匹配的助剂品种,开发含化合物a的制剂,达到改善有效成分在生长介质上的润湿、展布、分散、滞留和渗透性能的目的,从而增加农药有效成分在植物表面的滞留量、延长滞留时间和提高对植物表皮穿透能力,进而提高农药的生物活性,降低使用剂量。通过良好助剂体系、制备工艺的选择,本发明的杀菌制剂不仅仅由于剂型种类特点,更由于良好助剂协同配伍作用和最佳工艺路线及条件获得物性良好、应用性能好的含有化合物a为活性l组分的杀菌制剂,杀菌制剂具有分散性好、悬浮率高、生物活性高,使用剂量小、成本低、耐雨水冲刷、残留低、对人畜低毒等特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具体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业内人士熟知的方法,都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配方中百分比和份数均以重量计。活性组分化合物a为依照现有技术的记载制备获得(含量93-98%)折百后剂量加入,各组分比例为重量百分比,其他各原料均为市售品。所使用化合物a的结构根据表1所示。表1化合物a的结构组合物r1r2a-1氢甲基a-2甲基甲基a-3氢乙基a-4甲基乙基a-5氢丙基a-6甲基丙基a-7氢异丙基a-8甲基异丙基制剂配方实施例实施例1.5%化合物a-1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15%、sk-245%、el-404%、spsc33%、硅酸镁铝1%、黄原胶0.1%,将余量水补足至100%,即可得到分散性良好的5%化合物a-1悬浮剂。实施例2.10%化合物a-2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210%、sk-20tx5%、yus-d9354%、spsc33%、硅酸镁铝1%、黄原胶0.1%,将余量水补足至100%,即可得到分散性良好的10%化合物a-2悬浮剂。实施例3.15%化合物a-3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315%、el-205%、yus-lxc4%、spsc33%、硅酸镁铝1%、黄原胶0.1%,将余量水补足至100%,即可得到分散性良好的15%化合物a-6悬浮剂。实施例4.15%化合物a-4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415%、yus-pq1005%、gy-w104%、spsc33%、硅酸镁铝1%、黄原胶0.1%,将余量水补足至100%,即可得到分散性良好的15%化合物a-4悬浮剂。实施例5.20%化合物a-5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520%、morwetd4255%、gy-w104%、yus-1103%、硅酸镁铝1%、黄原胶0.1%,将余量水补足至100%,即可得到分散性良好的20%化合物a-5悬浮剂。实施例6.15%化合物a-6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1)化合物a-615%、ultrazinena5%、gy-d074%、sp27283%、硅酸镁铝1%、黄原胶0.2%,将余量水补足至100%,即可得到分散性良好的15%化合物a悬浮剂。同上述配方,(2)即化合物a-615%、ultrazinena5%、gy-d074%、sp27283%、硅酸镁铝1%、黄原胶0.2%,羊毛脂0.5%,将余量水补足至100%,即可得到分散性良好的15%化合物a-6悬浮剂,且稳定性优于(1)号配方。对上述获得两种悬浮剂分别测定54±2℃下的热贮稳定性和0±2℃下的低温稳定性,详见表2。实施例7.30%化合物a-7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715%、yus-135b5%、gy-d074%、sp27283%、硅酸镁铝1%、黄原胶0.2%,将余量水补足至100%,即可得到分散性良好的35%化合物a-7悬浮剂。实施例8.40%化合物a-8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840%、atlox49135%、morwetefw4%、yus-fs30003%、硅酸镁铝0.5%、黄原胶0.1%,将余量水补足至100%,即可得到分散性良好的40%化合物a-8悬浮剂。上述悬浮剂制剂的体系,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现活性组分与助剂体系之间的协同配伍,将活性组分在载体中分散的更均匀,尤其羊毛脂的加入使产品体系的稳定性更优良,用该助剂体系配制的制剂产品生物活性更加突出。实施例9.40%化合物a-3水分散粒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640%、morwetefw1%、分散剂yus-wg54%、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4%、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4%、可溶性淀粉10%、硫酸钠8%、膨润土补足至100%加在一起,进行混合粉碎,再经加水捏合后,加入装有一定规格筛网的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再经干燥、筛分(按筛网范围),即可得到60%化合物a-3水分散粒剂。实施例10.40%化合物a-4水分散粒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440%、morwetefw1.5%、分散剂yus-2044%、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3%、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5%、可溶性淀粉10%、硫酸钠8%、膨润土补足至100%加在一起,进行混合粉碎,再经加水捏合后,加入装有一定规格筛网的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再经干燥、筛分(按筛网范围),即可得到40%化合物a-4水分散粒剂。实施例11.50%化合物a-5水分散粒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550%、morwetefw2%、分散剂sk-20tx3%、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4%、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4%、可溶性淀粉10%、硫酸钠9%、膨润土补足至100%加在一起,进行混合粉碎,再经加水捏合后,加入装有一定规格筛网的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再经干燥、筛分(按筛网范围),即可得到50%化合物a-5水分散粒剂。实施例12.60%化合物a-6水分散粒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660%、morwetefw1%、分散剂yus-wg54%、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5%、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可溶性淀粉10%、硫酸钠8%、膨润土补足至100%加在一起,进行混合粉碎,再经加水捏合后,加入装有一定规格筛网的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再经干燥、筛分(按筛网范围),即可得到60%化合物a-6水分散粒剂。上述水分散粒剂中的助剂体系,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势表现在,实现活性组分与助剂体系,可获得更高含量、物理稳定性能更优良的制剂产品,该制剂产品不仅分散性好、生物活性高,而且降低了运输和包装成本,避免了悬浮剂这种固液多相体系在运输贮存过程中的物理不稳定性对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影响。实施例13.5%化合物a-1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1),化合物a-15%、分散剂yus-sc36%、np-105%、农乳16014%、白炭黑2%、油酸甲酯补足至100%,依次加入到混合罐中混合,先经过高剪切进行粗粉碎、匀化,然后抽入到砂磨机中进行细磨,即可得到5%化合物a-1可分散油悬浮剂。同上述配方,(2)即化合物a-15%、分散剂yus-sc36%、np-105%、农乳16014%、白炭黑2%、羊毛脂0.5%,油酸甲酯补足至100%,依次加入到混合罐中混合,先经过高剪切进行粗粉碎、匀化,然后抽入到砂磨机中进行细磨,即可得到5%化合物a-1可分散油悬浮剂。且稳定性优于(1)号配方,详细数据参见表2。对上述获得两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分别测定54±2℃下的热贮稳定性和0±2℃下的低温稳定性,详见表2。实施例14.15%化合物a-6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615%、分散剂sp-of34686%、sp-of34725%、农乳16014%、白炭黑2%、油酸甲酯补足至100%,依次加入到混合罐中混合,先经过高剪切进行粗粉碎、匀化,然后抽入到砂磨机中进行细磨,即可得到15%化合物a-6可分散油悬浮剂。该可分散油悬浮剂,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势表现在,实现活性组分与助剂体系之间的协同,用该助剂体系配制的制剂产品,具有分散性好、性能稳定、其稀释液在靶标上沉积量大、附着性强、渗透力更强大,生物活性更突出,从而提高有效成分利用率,进而达到了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的目的,而且对环境的污染小,对人、畜、鸟类及有益生物安全,更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实施例15.5%化合物a-1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15%、yus-fs30005%、sp27286%、硅酸镁铝1%、黄原胶0.2%投入砂磨机进行砂磨,砂磨料浆中加入警色剂red1314%、聚乙烯醇5%混合搅拌均匀,按照配方比例补足水至100%,即可得到5%化合物a-1种子处理悬浮剂。实施例16.10%化合物a-2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1),化合物a-210%、yus-d9355%、sp27286%、硅酸镁铝1%、黄原胶0.2%投入砂磨机进行砂磨,按照配方比例补足水至100%,砂磨料浆中加入警色剂red1315%、聚乙烯醇4%混合搅拌均匀,即可得到10%化合物a-2种子处理悬浮剂。同上述配方,(2)化合物a-210%、yus-d9355%、sp27286%、硅酸镁铝1%、黄原胶0.2%、羊毛脂0.5%投入砂磨机进行砂磨,按照配方比例补足水至100%,砂磨料浆中加入警色剂red1315%、聚乙烯醇4%混合搅拌均匀,即可得到10%化合物a-2种子处理悬浮剂。且稳定性优于(1)号配方,详细数据参见前述表1。对上述获得两种种子处理悬浮剂分别测定54±2℃下的热贮稳定性和0±2℃下的低温稳定性,详见表2。表2羊毛脂加入对稳定性影响由表2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前提下,羊毛脂的加入,使得固液分散体系的制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或种子处理悬浮剂)的稳定性得以明显改善,其中稳定性的百分比数值越低,代表稳定性越好,测定方法为固液分散体系的物理状态分层观察,这一点也是行业内所公知的测定方式。此外,羊毛脂的加入在稳定性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是不可预知的,羊毛脂在稳定性提升方面的作用与常规农药制剂凭借增加体系粘度来改善稳定性的方法,原理上应该是有所不同的,经分析推测,有可能是羊毛脂属于油脂类物质,与化合物的亲和能力更强,因此,在稳定性改善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实施例17.15%化合物a-6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615%、sk-20tx5%、atlox49136%、硅酸镁铝1%、黄原胶0.2%投入砂磨机进行砂磨,按照配方比例补足水至100%,砂磨料浆中加入警色剂red1316%、聚乙烯醇5%混合搅拌均匀,即可得到15%化合物a-6种子处理悬浮剂。实施例18.15%化合物a-7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715%、拉开粉bx5%、sp27286%、硅酸镁铝1%、黄原胶0.2%投入砂磨机进行砂磨,按照配方比例补足水至100%,砂磨料浆中加入警色剂red1317%、聚乙烯醇5%混合搅拌均匀,即可得到15%化合物a-7种子处理悬浮剂。实施例19.20%化合物a-8种子处理悬浮剂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820%、yus-fs30005%、yus-pq1006%、硅酸镁铝1%、黄原胶0.2%投入砂磨机进行砂磨,按照配方比例补足水至100%,砂磨料浆中加入警色剂red1317%、聚乙烯醇4%混合搅拌均匀,即可得到20%化合物a-8种子处理悬浮剂。实施例20.15%化合物a-6乳油的配制按配方要求,化合物a-615%、农乳0201b5%、农乳6002%、二甲基甲酰胺10%、溶剂油s-200补足至100%加入混合釜中,搅拌混合均匀,必要时用热水浴加热溶解,即可得到15%化合物a-6乳油。实施例21水稻纹枯病生物活性试验供试药剂98.6%化合物a-6、实施例6制剂(下述生物活性数据均指实施例6中的(1))、实施例14制剂、实施例20制剂,试验浓度均为12.5、6.25、3.125、1.56、0.78、0.39mg/l,另设不加药剂的空白对照,每处理2次重复。选择生长整齐一致、叶龄相同的水稻盆栽幼苗,按上述药剂浓度,使用作物喷雾机进行叶片喷雾处理,喷雾后放置通风橱内晾干,24小时后接种水稻纹枯病病原菌,采用夹接菌块法接种,每盆接3块0.25cm2水稻纹枯病病原菌菌块,接于稻苗基部。接种后放置人工气候温室(温度:昼28℃、夜25℃,相对湿度:95%),保湿见光培养7天,然后调查。调查时每盆调查夹接菌块的6张叶片,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为害症状程度分级。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水稻纹枯病分级标准0级:第一叶鞘未发病;1级:第一叶鞘病斑面积占叶鞘总面积的5%以下;3级:第一叶鞘病斑面积占叶鞘总面积的6%-10%;5级:第一叶鞘病斑面积占叶鞘总面积的11%-25%;7级:第一叶鞘病斑面积占叶鞘总面积的26%-50%;9级:第一叶鞘病斑面积占叶鞘总面积的50%以上.病情指数及药效计算方法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出,实施例6、实施例14、实施例20制剂的药效明显优于化合物a-6直接施用,且实施例6配制成悬浮剂以及实施例14配制成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剂药效优异于传统乳油剂型的实施例20。表3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结果同时上述效果数据中实施例6采用的是(1)的制剂,采用(2)制剂具有同样高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得制剂具有突出的稳定性,获得优异的稳定性解决了现在制剂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而使得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实施例23大豆锈病生物活性试验供试药剂98.6%化合物a-6、实施例6制剂、实施例14制剂、实施例20制剂,试验浓度均为1.56、0.78、0.39mg/l,另设不加药剂的空白对照,选择生长整齐一致盆栽大豆幼苗(品种:辽豆10),剪下生长点保留2片真叶,按供试药剂所设浓度在作物喷雾机上进行喷雾处理,另设不施药剂的空白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喷雾后放置通风厨中晾干。24小时后接种大豆锈病孢子悬浮液(1×106个/ml),接种后放置人工气候室(温度:昼25℃、夜20℃,相对湿度:95~100%)培养1天,然后移至温室正常管理,培养条件(温度:昼23-28℃,夜18-20℃),培养10天后调查防治效果。大豆锈病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病情指数及药效计算方法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出,实施例6、实施例14、实施例20制剂在较高剂量下与化合物a-6直接施用相近,但当用药剂量在0.78mg/l时,防效出现差距,实施例6、实施例14、实施例20的药效明显优于化合物a-6直接施用。表4防治大豆锈病试验结果同时上述效果数据中实施例6采用的是(1)的制剂,采用(2)制剂具有同样高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得制剂具有突出的稳定性,获得优异的稳定性解决了现在制剂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而使得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实施例24玉米锈病生物活性试验供试药剂98.6%化合物a-6、实施例6制剂、实施例14制剂、实施例20制剂,试验浓度均为1.56、0.78、0.39mg/l,另设不加药剂的空白对照,选择生长整齐一致盆栽三叶期玉米幼苗,接种玉米锈病菌孢子悬浮液(5×106个/ml),接种后放置人工气候室(温度:昼25℃、夜20℃,相对湿度:95~100%)培养1天后,按上面所设浓度在作物喷雾机上进行喷雾处理,7天后调查防治效果。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出,实施例6、实施例14、实施例20制剂在较高剂量下与化合物a-6直接施用相近,但当用药剂量在0.78mg/l时,防效出现差距,实施例6、实施例14、实施例20的药效明显优于化合物a-6直接施用。表5防治玉米锈病试验结果同时上述效果数据中实施例6采用的是(1)的制剂,采用(2)制剂具有同样高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得制剂具有突出的稳定性,获得优异的稳定性解决了现在制剂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而使得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化合物a-6制备成的农业上可施用的剂型,对作物的防治范围远不止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水稻纹枯病、大豆锈病、玉米锈病,其还可以针对小麦全蚀病、黄瓜霜霉病、黄瓜枯萎病、棉花枯萎病、小麦纹枯病、番茄叶霉病、黄瓜白粉病具有积极防治效果。根据几个生物活性中所使用剂型,可以合理推测,该化合物a-6制备为其他剂型,也会具有优异的防效,按照上述实施例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可以对该化合物的其他结构a-1、a-2、a-3、a-4、a-5、a-7、a-8,采用实施例中的相同制备方法,进行生物活性试验。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