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生物药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6903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生物药剂。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在假期时间干农活时,发现地里的草莓出现病症。经过查找资料确认为草莓白粉病,并得知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近年来,草莓白粉病的发生逐渐加重,特别是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草莓白粉菌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20℃,5℃以下和35℃以上均不发病。孢子囊在水中极易破裂而释放出孢子。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15~25℃,相对湿度75%-98%。强光照明显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的生长。随时间延长分生孢子存活力下降,但侵染5个月以后仍有部分分生孢子有活性,分生孢子在新叶上的萌发率明显高于老叶。雨水有抑制白粉病发生的作用,孢子以晴天下午飞散最多,降雨则强烈抑制孢子传播。叶背面较易发病,因叶背面气孔多,且叶背面角质层较薄,病菌易侵入。越冬或越夏病菌的存活力和致病力取决于无性孢子的产生情况。白粉病危害草莓的叶片、叶柄、花、果实及果梗。草莓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上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片边缘萎缩,焦枯,花蕾和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感病后,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果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失去光泽并硬化。目前,该病还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其药效残毒期长,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为此,本申请人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在有关资料的帮助下,研制出一种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生物药剂,进行了田间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生物药剂。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生物药剂包括活性成分叶菌唑、生物质和助剂。所述有效成分叶菌唑3-7份、生物质13-19份。所述助剂包括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3份、乙二醇1-3份、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0.8-1.2份、聚乙烯醇0.8-1.4份、三乙醇胺0.5-0.9份。所述生物质是由千金藤粉碎,加入10倍量的80%乙醇,浸渍3次,每次18小时,过滤,合并浸渍液,减压回收至无醇味制得。本发明生物药剂的制备:将称取的叶菌唑、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乙二醇加入反应釜中,以30℃/min的速度加热至60℃使原药熔化,并搅拌均匀制得油相。将称取的聚乙烯醇、生物质、三乙醇胺和适量水混合均匀,并缓慢加热到70℃,制得水相。将油相缓慢注入水相中,使用高速间歇式剪切机进行剪切,剪切时间为50-70分钟,并冷却降至室温,制得本发明生物药剂。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一:该生物药剂由叶菌唑3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g、乙二醇1g、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0.8g、聚乙烯醇0.8g、生物质13g、三乙醇胺0.5g制成。所述生物质是由千金藤粉碎,加入10倍量的80%乙醇,浸渍3次,每次18小时,过滤,合并浸渍液,减压回收至无醇味制得。将称取的叶菌唑、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乙二醇加入反应釜中,以30℃/min的速度加热至60℃使原药熔化,并搅拌均匀制得油相。将称取的聚乙烯醇、生物质、三乙醇胺和适量水混合均匀,并缓慢加热到70℃,制得水相。将油相缓慢注入水相中,使用高速间歇式剪切机进行剪切,剪切时间为60分钟,并冷却降至室温,制得本发明生物药剂。实施方式二:该生物农药由叶菌唑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乙二醇2g、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1g、聚乙烯醇1.1g、生物质16g、三乙醇胺0.7g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三:该生物农药由叶菌唑7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g、乙二醇3g、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1.2g、聚乙烯醇1.4g、生物质19g、三乙醇胺0.9g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方式一。热贮稳定性试验用注射器将10g本发明生物药剂注入洁净的安瓿瓶中,用高温火焰迅速封口,将密封后的安瓿瓶置于50℃的烘箱中,静止热贮20d后取出,检测外观无分层,流动性、分散性、生物活性等各项指标与热贮前无变化。本发明生物药剂热贮合格。其结果相当于常温贮存2年合格产品。低温稳定性试验用注射器将10g本发明生物药剂注入洁净的安瓿瓶中(避免试样接触瓶颈),用高温火焰(酒精喷灯)迅速封口(避免溶剂挥发),将密封后的安瓿瓶置于0℃低温下冷贮20d后取出,检测观察外观无分层,流动性、分散性、生物活性等各项指标与热贮前无变化,为低温稳定性合格。冻熔稳定性试验用注射器将10g待测试样注入洁净的安瓿瓶中(避免试样接触瓶颈),用高温火焰(酒精喷灯)迅速封口(避免溶剂挥发),将密封后的安瓿瓶置于-18℃低温下15后,将安瓿瓶取出置于20℃温度下10h,此过程视为一次循环,重复三次循环后检查,样品无固体析出为合格。稀释稳定性试验在150ml烧杯中,加入100ml32℃±4℃标准硬水,用移液管吸取适量本发明生物药剂,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慢慢加入硬水中,使其配成100ml乳状液。加完后,继续用6r/s的速度搅拌30s,立即将乳状液移至清洁、干燥100ml量筒中,并将量筒置于恒温水浴内,在温度29℃±3℃范围内,静置2h,取出,观察乳状液在量筒中无浮油(膏)、沉油和沉淀析出,则判定乳液稳定性为合格。田间药效试验使用按实施方式二制成的本生物药剂防治的为实验组;使用50%托布律可湿性粉剂防治的为防治组;只使用叶菌唑原药,按照实施方式中的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a防治的为a组;只使用主药生物质,按照实施方式中的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b防治的为b组;清水为ck,各组均稀释600倍液。试验地位于临沂市沂南县草莓种植地,已发草莓白粉病,试验前7天及试验过程中未施用其他农药。试验地土质中等,肥水中等,管理一致。试验期间温度在22-29摄氏度,平均温度27摄氏度;本田间试验中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2次,共10个处理小区,选择长势和发病基本一致的田块于草莓白粉病始发期第1次用药,此后隔7d用药1次,连续2次,使用背负式喷雾器,叶片和茎部受药均匀。第一次施药后间隔7天后施第二次药,共施药两次。施药后7天开始进行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法,定点不定株,定叶数不定叶的办法,每点调查12张叶片(下部4张,中部4张,上部4张),分级调查病情,统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病情分级标准:0级,叶上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4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4~1/2;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2~3/4;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3/4以上。病情指数(%)=∑(病级×该病级的叶片数)×100/最高病级×总叶片数。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100/对照病情指数。实验结果:表3不同处理对桑树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由上表可知,两次施药后,实验组防效最好。室内毒力测定参照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测定方法。三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下表。药剂名称时间/小时毒力回归方程ec50共毒系数生物药剂48y=2.101x+2.9932.181mg/l129.1药物a48y=1.314x+2.44198.16mg/l-药物b48y=1.743x+0.897224.82mg/l-采用孙云沛提出的共毒系数法评价本发明生物药剂中生物质与叶菌唑混剂的联合作用,若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小于80,为拮抗作用;80~120为相加作用;大于120,为增效作用。因此,本发明生物药剂中主药叶菌唑与生物质混剂的联合作用为增效作用,这与以上实验结果相符。当我们研究施药后草莓的农药残留问题时,却意外发现草莓营养成分有所变化。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实验结果:不同处理对草莓营养成分的影响(每100g营养物质的含量)由上表可知,使用本发明农药后,营养成分好于其他各组,特别是无农药残留。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