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池泥鳅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372834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池泥鳅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在自然环境中,泥鳅栖息于泥土,借以防御夏季的高温、冬季的低温以及躲避敌害。泥土为泥鳅提供了稳定和黑暗的环境以及泥鳅所需要的一些活饵如水丝蚓、摇蚊幼虫等。因此,野生泥鳅离不开泥土。但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泥鳅养殖密度高,这样泥土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很多副作用。并且这种泥土带来的水质恶化无法通过换水、底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等措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除非清除泥土。

综上所述,不使用泥土来养殖泥鳅是未来泥鳅养殖的发展趋势。但目前不使用泥土来养殖泥鳅在生产中推广比较少,因此不使用泥土来养殖泥鳅技术亟待进一步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池泥鳅养殖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养殖池选择:包括水泥池与排水渠,所述水泥池呈上大下小的结构,所述水泥池的底部设有以收集泥鳅粪便和残饵的集污坑,所述集污坑的下方设有连接集污坑与排水渠的集污管道;

饲料的投喂:对泥鳅每天的饲料投喂量是其体重的2%,每隔5-7天称量池塘泥鳅的总体重,并根据体重调整投喂量,根据水温的变化调整每天投喂的次数;

水质管理:定期测量水质变化,定期换水,并通过集污管道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对水泥池进行排污;

病害防治:控制单位容积内的放苗量,根据水温、水质及时调整投喂量,放苗前后对水泥养殖池进行消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无土养殖泥鳅克服泥鳅池塘围网有土养殖和目前无土养殖存在的弊端,养殖的泥鳅鱼口味更好,没有了泥土的味道。

2、水池泥鳅养殖的残饵粪便排除池塘后,采取集中收集,然后晾干消毒,制成了有机肥,这样既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减少尾水对环境的污染,真正起到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发明的一种水池泥鳅养殖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养殖池选择:包括水泥池与排水渠,所述水泥池呈上大下小的结构,所述水泥池的底部设有以收集泥鳅粪便和残饵的集污坑,所述集污坑的下方设有连接集污坑与排水渠的集污管道;泥鳅养殖池塘为水泥池结构。

排水沟连接泥鳅养殖池和污水处理池。排水沟总长100-200m,截面为梯形,底部和两侧沟壁均为水泥构建。

饲料的投喂:对泥鳅每天的饲料投喂量是其体重的2%,每隔5-7天称量池塘泥鳅的总体重,并根据体重调整投喂量,根据水温的变化调整每天投喂的次数。

水质管理:定期测量水质变化,定期换水,并通过集污管道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对水泥池进行排污。

病害防治:控制单位容积内的放苗量,根据水温、水质及时调整投喂量,放苗前后对水泥养殖池进行消毒。泥鳅鱼是一种杂食小型淡水鱼,其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疾病少,但是无土养殖追求的是高产高效益,养殖密度特别高,所以做好病害的预防是无土高密度养殖的关键。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起捕效率高,味道比泥中养出来的泥鳅好,养殖密度比泥中养殖的泥鳅提高数倍,克服了目前的水池泥鳅养殖方法存在的喂食过量、水质易恶化以及药物残留等问题。本发明提供科学的投喂方式,符合泥鳅的生长规律;采用的养殖池能够利用虹吸效果,清理集污坑,并集中处理污水粪便,晾干加工,制成了有机肥,不仅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真正起到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效果;本发明根据泥鳅的生长规律进行水质的管理与疾病防治管理,不仅能够保证泥鳅的口感口味,同时能够增加泥鳅的产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池泥鳅养殖方法,包括步骤:水泥池与排水渠,水泥池呈上大下小的结构,水泥池的底部设有以收集泥鳅粪便和残饵的集污坑,集污坑的下方设有连接集污坑与排水渠的集污管道;对泥鳅每天的饲料投喂量是其体重的2%,根据水温的变化调整每天投喂的次数;定期测量水质变化,定期换水,并通过集污管道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对水泥池进行排污;控制单位容积内的放苗量,根据水温、水质及时调整投喂量,放苗前后对水泥养殖池进行消毒,该水池泥鳅养殖方法克服喂食过量、水质易恶化以及药物残留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华益
技术研发日:2017.09.30
技术公布日:2018.01.0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