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86239发布日期:2019-05-17 20:39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业施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正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正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抽穗是指禾谷类作物例如水稻发育完全的幼穗从剑叶鞘内伸出的时期或状态。记载时常以幼穗中部露出剑叶鞘时作为抽穗标准。全田有10%植株抽穗时记为始穗期,50%植株抽穗时为抽穗期,80%植株抽穗时为齐穗期。水稻处于始穗期时需要对其进行施肥,以使幼穗在充分吸收养分的同时形成并发育成熟。

然而,传统的对处于始穗期时的水稻的施肥方式是向稻田撒入农家肥料或者其他底肥复合肥料,例如用手提桶提着,桶内装满肥料并进入稻田中进行施撒,而人工地撒入具有随机性,导致稻田的肥料的分布不均衡,往往容易导致在稻田中部分区域堆积肥料的现象,由于水稻处于始穗期时对养分的需求较大,且此阶段的养分对水稻的稻穗的发育较为重要,不均衡的施肥方式将严重影响后期水稻的产量,因此该不均衡施肥的问题亟需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水稻处于始穗期时肥料施放不均衡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

一种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该施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水稻的始穗期时,分别在长方形的稻田的两个对角挖设引水槽和泄水槽;将所述引水槽连通外部供水渠以及将所述泄水槽连通外部排水渠;其中,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0厘米~15厘米;挖设连接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的引流沟和回流沟,其中,所述引流沟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相互垂直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回流沟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相互垂直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平行,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平行;在所述引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挡水墙;在所述回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泄水墙;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排水槽,同时,在所述泄水墙的表面开设若干泄水孔;在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之间设置抽水装置以将所述泄水槽内的液体抽至所述引水槽中;将灌溉水通过所述外部供水渠向所述引水槽引入,直至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打开抽水装置,循环将所述泄水槽中的液体抽至所述引水槽中;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四边缘均匀喷射后,再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四边缘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均匀喷射;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后,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二边缘朝向所述第三边缘均匀喷射后,再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三边缘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均匀喷射;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5~6小时后关闭抽水装置;在关闭抽水装置后的1至2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四边缘均匀喷射后,再将液体状的锌肥从所述第四边缘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均匀喷射的步骤,包括: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四边缘呈第一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其中,所述第一弧形的喷射路线为以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为坐标,沿所述第一边缘向所述第二边缘层抛物状延伸的第一喷射路线;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四边缘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呈第二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其中,所述第二弧形的喷射路线为以所述第四边缘和所述第三边缘为坐标,沿所述第四边缘向所述第三边缘层抛物状延伸的第二喷射路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四边缘呈第一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的步骤,包括:所述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四边缘以相对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倾斜向上且呈第一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的步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后,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二边缘朝向所述第三边缘均匀喷射后,再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三边缘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均匀喷射的步骤,包括: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后,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二边缘朝向所述第三边缘呈第三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其中,所述第三弧形的喷射路线为以所述第二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为坐标,沿所述第二边缘向所述第四边缘层抛物状延伸的第三喷射路线;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三边缘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呈第四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其中,所述第四弧形的喷射路线为以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一边缘为坐标,沿所述第三边缘向所述第一边缘层抛物状延伸的第四喷射路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二边缘朝向所述第三边缘呈第三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的步骤,包括: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二边缘朝向所述第三边缘以相对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倾斜向下且呈第三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5小时后关闭抽水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6小时后关闭抽水装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关闭抽水装置后的1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关闭抽水装置后的2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

上述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通过引水槽的蓄水和泄水槽的排水以及引流沟和回流沟的引流和回流作用,在向长方形的稻田施放肥料时,在抽水装置的作用下,在相反的两个方向分别喷射锌肥混合液,可以使得锌肥混合液较为均衡的落入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位置,并且,落入长方形的稻田的锌肥混合液可在流动性的灌溉水中继续流动,并且锌肥混合液被流动性的灌溉水带至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位置,从而使得肥料施放均衡,满足水稻处于始穗期时对养分的需求,促进始穗期时水稻的稻穗的发育。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长方形的稻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例如,一种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该施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水稻的始穗期时,分别在长方形的稻田的两个对角挖设引水槽和泄水槽;将所述引水槽连通外部供水渠以及将所述泄水槽连通外部排水渠;其中,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0厘米~15厘米;挖设连接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的引流沟和回流沟,其中,所述引流沟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相互垂直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回流沟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相互垂直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平行,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平行;在所述引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挡水墙;在所述回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泄水墙;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排水槽,同时,在所述泄水墙的表面开设若干泄水孔;在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之间设置抽水装置以将所述泄水槽内的液体抽至所述引水槽中;将灌溉水通过所述外部供水渠向所述引水槽引入,直至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打开抽水装置,循环将所述泄水槽中的液体抽至所述引水槽中;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四边缘均匀喷射后,再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四边缘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均匀喷射;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后,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二边缘朝向所述第三边缘均匀喷射后,再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三边缘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均匀喷射;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5~6小时后关闭抽水装置;在关闭抽水装置后的1至2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

为了对上述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做出进一步地说明,现结合图1和图2对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处于始穗期的水稻的肥料施放效果不理想,水稻对肥料的吸收效果不佳影响后期水稻的产量的技术问题,例如,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10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在水稻的始穗期时,分别在长方形的稻田的两个对角挖设引水槽和泄水槽;可知,该步骤s101中挖设的引水槽和泄水槽可以用来蓄水和排水,蓄水的过程中可以混合肥料而对稻田进行施肥,从而解决传统技术中肥料的施放和稻田的灌溉两者没有关联,导致施肥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具有四个转角即两组对角。所谓转角即长方形的角,所谓对角即长方形的四个转角中相互对应的两个角。因此对于长方形的稻田,在两个对角分别挖设引水槽和泄水槽。例如,引水槽用来蓄水,泄水槽用来排水。又如,引水槽用来将所蓄的水与肥料混合形成对应的肥料混合液。

进一步地,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两个对角分别挖设v型的引水槽和v型的泄水槽。进一步地,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两个对角分别挖设u型的引水槽和u型的泄水槽。这样,通过v型的引水槽和v型的泄水槽、u型的引水槽和u型的泄水槽可以具有较大的槽口,以便于蓄水和排水以及肥料的混合。

优选的,在种植稻苗前先对长方形的稻田进行育秧底肥的施放,例如,选择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将该地块整成长方形的稻田,以解决传统的种植方式中在无肥力的稻田里进行导致不能提供水稻较好的生长环境的技术问题。进一步的,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选择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有利于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

进一步地,选择前期种植过花生的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将该地块整成长方形的稻田。进一步地,选择前期种植过黄豆的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将该地块整成长方形的稻田。这样,由于花生和黄豆两种作物都是固氮作物、根茎细,植过花生或黄豆的土地肥力较好,在花生和黄豆种植期可以很好地将氮养分通过根瘤菌留在土壤里,有助于接下来的水稻对氮肥的吸收,使水稻长势更好,土壤养分完全能够满足水稻营养的前期需求。

例如,所述选择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将该地块整成长方形的稻田,包括:选择土色较深、土层在60厘米~70厘米的地块;通过犁地机器将该地块犁成地深度在28厘米~32厘米的长方形的稻田。进一步地,选择土色较深、土层在60厘米的地块。进一步地,选择土色较深、土层在70厘米的地块。进一步地,通过犁地机器将该地块犁成地深度在28厘米的长方形的稻田。进一步地,通过犁地机器将该地块犁成地深度在32厘米的长方形的稻田。

可以理解,长方形的稻田即稻田的结构为长方形有利于后期的耕作,例如在犁地时机器较后作业;又如,在喷射施肥或者农药时更方便。本实施例中,长方形的稻田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的生产需求而设定;例如,根据土地具有就较大的肥力而选择较大面积的长方形的稻田。

步骤s102:将所述引水槽连通外部供水渠以及将所述泄水槽连通外部排水渠;其中,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0厘米~15厘米。可知该步骤s102阐述了引水槽和泄水槽与外部的连接作用。

具体地,外部供水渠是指开设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外部的供水渠道,可以是天然形成的农用供水水道,也可以是人工铺设的农用供水管道。外部排水渠是指开设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外部的排水渠道。可以理解,外部供水渠和外部排水渠可以是同一个渠道,也就是说,外部供水渠或者外部排水渠都可以具有供水和排水的能力,例如农村中农田旁边的水沟即使如此,上游的农田可以利用其进行供水和排水,下游的农田也可以利用其进行供水和排水。

进一步地,在所述引水槽与所述供水渠之间设置供水开关。进一步地,在所述泄水槽与所述排水渠之间设置排水开关。这样,通过设置供水开关和排水开关可以实现对供水和排水的控制,更好地满足供水和排水的需求。

为了使从外部排水渠引入的灌溉水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后能稳定地保留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例如,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具有预设距离。进一步地,该预设距离为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这样灌溉水或者各种肥料混合液能稳定地保留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灌溉水或者各种肥料混合液以该预设距离结合长方形的稻田的面积而得出的容积存在于该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上,使得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上稳定地积蓄有足量的灌溉水或者各种肥料混合液。

进一步地,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0厘米~15厘米。例如,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0厘米。又如,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5厘米。这样,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0厘米~15厘米的高度可以结合长方形的稻田的面积使得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上稳定地积蓄有足量的灌溉水或者各种肥料混合液。

步骤s103:挖设连接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的引流沟和回流沟,其中,所述引流沟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相互垂直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回流沟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相互垂直的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四边缘平行,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三边缘平行。可知该步骤s103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挖出引流沟和回流沟,以使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之间的灌溉水或者农药混合液可以在之间流通。

具体地,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具有四个边缘,本实施例中,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四个边缘分别称为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互垂直。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相互垂直。例如,第一边缘的长度大于第二边缘的长度,第三边缘的长度大于第四边缘的长度。进一步地,第一边缘和第四边缘为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较长的边缘,第二边缘和第三边缘为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较短的边缘。

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沟沿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开设,即所述引流沟内的液体流经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例如,将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凹陷形成引流沟。例如,将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凹陷形成v型引流沟;又如,将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凹陷形成u型引流沟。这样可以更好地起到引流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流沟沿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开设,即所述引流沟内的液体流经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例如,将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凹陷形成回流沟。例如,将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凹陷形成v型回流沟;又如,将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凹陷形成u型回流沟。这样可以更好地起到引流回流的作用。

步骤s104:在所述引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挡水墙;在所述回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泄水墙。可知,该步骤s104是为了解决引流沟内的液体在填满引流沟后不受控地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同时利用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泄水墙引导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液体进入回流沟,从而形成循环的液体流向。

具体地,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边缘也称田埂,其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具有预设高度。也就是说,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均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预设高度均相同。

所述引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是指所述引流沟的开口两侧中远离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边缘的一侧。进一步地,在所述引流沟远离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边缘的一侧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挡水墙。例如,该挡水墙的高度小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边缘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之间的预设高度。例如,挡水墙为泥土堆积而形成;又如,挡水墙在形成所述引流沟时一体形成,即在形成所述引流沟时将挖引流沟时得出的泥土推积成该挡水墙。这样,在引流沟流通液体时,挡水墙挡住液体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如此通过挡水墙可以使液体受控地流经引流沟,只有在满足预设条件时流经引流沟的液体才会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

所述回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是指所述回流沟的开口两侧中远离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边缘的一侧。进一步地,在所述回流沟远离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边缘的一侧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泄水墙。例如,该泄水墙的高度小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边缘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之间的预设高度,并且该泄水墙的高度小于挡水墙的高度。例如,泄水墙的高度为挡水墙的高度的4/5。例如,泄水墙为泥土堆积而形成;又如,泄水墙在形成所述回流沟时一体形成,即在形成所述回流沟时将挖回流沟时得出的泥土推积成该泄水墙。这样,由引流沟进入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液体部分被泄水墙挡住,超过泄水墙高度的液体流入所述回流沟中,如此通过泄水墙可以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液体受控地流入回流沟,使得稻田表面的液体保存较多,只有在满足预设条件时流经引流沟的液体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才会回流入回流沟中。

步骤s105: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排水槽,同时,在所述泄水墙的表面开设若干泄水孔。在所述底肥混合液流经所述引流沟并从所述若干排水槽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然后再从所述泄水孔中流入所述回流沟。可知该步骤s105是为了解决流经引流沟的液体不受控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同时,解决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不受控回流入所述回流沟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是指所述挡水墙远离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侧面。在所述泄水墙的表面开设若干泄水孔是指在泄水墙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侧面开设若干贯通的泄水孔。例如,该泄水孔为圆形孔。例如,在远离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侧面开设若干排水槽。例如,将排水槽设置有半圆形槽。又如,将排水槽设置有v型槽。又如,将排水槽设置有u型槽。本实施例中,该泄水孔的底部距离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高度小于该排水槽的底部距离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高度。可以理解,排水槽的作用是在在肥料混合液的平面超过排水槽的槽底时,可以从所述若干排水槽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这样可以通过控制排水槽的深度控制流经引流沟的液体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同时通过控制泄水孔的底部距离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高度可以控制所述长方形的稻田液体回流至回流沟,从而控制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液体的深度。

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具有预设深度的若干排水槽。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具有预设深度为2厘米~4厘米的若干排水槽。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具有预设深度为2厘米的若干排水槽。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具有预设深度为4厘米的若干排水槽。这样,在肥料混合液流经所述引流沟时,在肥料混合液的平面超过排水槽的槽底时,可以从所述若干排水槽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

进一步地,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具有预设深度的呈w型分布的若干排水槽,即相邻的两个排水槽的延长线之间相互交叉。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呈w型分布的具有预设深度为2厘米~4厘米的若干排水槽。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呈w型分布的具有预设深度为2厘米的若干排水槽。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呈w型分布的具有预设深度为4厘米的若干排水槽。这样,在肥料混合液流经所述引流沟时,在肥料混合液的平面超过排水槽的槽底时,可以从所述若干排水槽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并且,呈w型分布的若干排水槽可以使得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液体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以使得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液体可以快速地流经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角落,然后在液体的深度高于泄水孔的底部距离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高度时回流进入所述回流沟。

步骤s106:在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之间设置抽水装置以将所述泄水槽内的液体抽至所述引水槽中。可知该步骤s106是通过外力作用在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之间搭建循环系统,使得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之间的液体形成循环的流向,即由泄水槽经由抽水装置后进入引水槽,再由引水槽回流至泄水槽中,而传统稻田往往缺少此方面的功能。

具体地,所述抽水装置为水泵,将所述水泵的输入端放入所述引水槽中,将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水管,并将所述水管的末端放入所述泄水槽中。这样就可以在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之间搭建循环系统,以将所述泄水槽内的液体通过外力作用抽至所述引水槽中。

可以理解,在将所述泄水槽内的液体通过外力作用抽至所述引水槽中后,所述引水槽中的液位上涨,并不断涌出至引流沟,此时引流沟的液体将会流入泄水槽,而本实施例中的目的是要将在引流沟的液体通过长方形的稻田进入回流沟后在流入排水槽,因此为防止引流沟的液体直接回流至排水槽中,例如关闭引流沟和排水槽的连通,进一步地,在引流沟和排水槽中设置挡水板以阻隔引流沟和排水槽的连通,进一步地,在抽水装置工作期间关闭引流沟和排水槽的连通。这样可以使得搭建的循环系统可以发挥更好的循环抽液的效果。

步骤s107:将灌溉水通过所述外部供水渠向所述引水槽引入,直至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打开抽水装置,循环将所述泄水槽中的液体抽至所述引水槽中。可知步骤s107可以解决如何更好地将后一步骤所施放的肥料更好地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稻苗接触的技术问题,以实现较好的施肥效果。

具体地,将灌溉水通过所述外部供水渠向所述引水槽引入后,引水槽集聚有灌溉水,灌溉水从引水槽引入后进入引流沟,引流沟再向长方形的稻田输送灌溉水,此时关闭引流沟和泄水槽的连通,以使引流沟单方地向长方形的稻田输送灌溉水,长方形的稻田的灌溉水填满长方形的稻田后流入回流沟,再由回流沟流入泄水槽,之后由于打开了抽水装置,由此可循环地将所述泄水槽中的液体抽至所述引水槽中,这样既可在长方形的稻田中形成流动性的灌溉水。

步骤s108: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四边缘均匀喷射后,再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四边缘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均匀喷射。

具体地,在相反的两个方向分别喷射锌肥混合液,可以使得锌肥混合液较为均衡的落入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位置,并且,落入长方形的稻田的锌肥混合液可在流动性的灌溉水中继续流动,并且锌肥混合液被流动性的灌溉水带至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位置,从而使得肥料施放均衡,满足水稻处于始穗期时对养分的需求,促进水稻的稻穗的发育。

为了使锌肥混合液得施放更加均衡,进一步地,所述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四边缘均匀喷射后,再将液体状的锌肥从所述第四边缘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均匀喷射的步骤,包括: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四边缘呈第一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其中,所述第一弧形的喷射路线为以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为坐标,沿所述第一边缘向所述第二边缘层抛物状延伸的第一喷射路线;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四边缘朝向所述第一边缘呈第二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其中,所述第二弧形的喷射路线为以所述第四边缘和所述第三边缘为坐标,沿所述第四边缘向所述第三边缘层抛物状延伸的第二喷射路线。进一步地,所述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四边缘呈第一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的步骤,包括:所述将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边缘朝向所述第四边缘以相对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倾斜向上且呈第一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的步骤。这样,可以使锌肥混合液得施放更加均衡,满足水稻处于始穗期时对养分的需求,促进水稻的稻穗更好更快的发育。

步骤s109: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后,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二边缘朝向所述第三边缘均匀喷射后,再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三边缘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均匀喷射。可知步骤s109可以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后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更好地向稻田中喷射。

具体地,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后,在相反的两个方向分别喷射钾肥混合液,可以使得钾肥混合液较为均衡的落入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位置,并且,落入长方形的稻田的钾肥混合液可在流动性的灌溉水中继续流动,并且钾肥混合液被流动性的灌溉水带至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位置,从而使得肥料施放均衡,满足水稻处于始穗期时对养分的需求,促进水稻的稻穗的发育。这样,加上之前喷射的锌肥混合液,钾肥混合液和锌肥混合液将混合在一起被流动性的灌溉水带动进行在长方形的稻田中继续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后,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二边缘朝向所述第三边缘均匀喷射后,再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三边缘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均匀喷射的步骤,包括: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锌肥混合液后,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二边缘朝向所述第三边缘呈第三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其中,所述第三弧形的喷射路线为以所述第二边缘和所述第四边缘为坐标,沿所述第二边缘向所述第四边缘层抛物状延伸的第三喷射路线;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三边缘朝向所述第二边缘呈第四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其中,所述第四弧形的喷射路线为以所述第三边缘和所述第一边缘为坐标,沿所述第三边缘向所述第一边缘层抛物状延伸的第四喷射路线。进一步地,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二边缘朝向所述第三边缘呈第三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的步骤,包括:将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从所述第二边缘朝向所述第三边缘以相对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倾斜向下且呈第三弧形的喷射路线均匀地喷射。

步骤s110: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5~6小时后关闭抽水装置。可知经过该步骤s110后的5~6小时中锌钾肥料混合液可以充分均衡地流向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位置,解决了传统的肥料分布不均衡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在打开抽水装置后(可以理解此时引流沟与泄水槽的连通是被关闭的)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锌钾肥料混合液将进入回流沟,然后在从回流沟进入泄水槽,在抽水装置的作用下肥料混合液将再次回流至引水槽,从而形成循环的液体流向,该阶段持续5~6小时。最后,在所述抽水装置开机5~6小时后关闭抽水装置,锌钾肥料混合液不再流动,而此时肥料经数小时的循环已经充分均衡地流向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位置,使得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水稻稻苗对养分的吸收更全面,养分更加的均衡,稻苗可以较好较快的生长,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水稻的稻穗的发育,提高后期水稻的产量。

本实施例中,以每公顷喷施1.2kg-1.8kg的锌肥,每公顷喷施1.8kg-2.7kg的钾肥进行施放。进一步地,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5小时后关闭抽水装置,例如,首先以每公顷喷施1.2kg的锌肥的量进行喷射,然后,以每公顷喷施1.8kg的钾肥的量进行喷射,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5小时后关闭抽水装置。进一步地,例如,首先以每公顷喷施1.8kg的锌肥的量进行喷射,然后,以每公顷喷施2.7kg的钾肥的量进行喷射,在喷射完所述液体状的钾肥混合液6小时后关闭抽水装置。这样可以根据锌肥和钾肥的量进行喷射,以满足水稻稻苗对养分的吸收,从而促进水稻的稻穗的发育,提高后期水稻的产量。

步骤s111:在关闭抽水装置后的1至2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可知在步骤s109中,可以解决传统的肥料不能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泥土充分混合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锌钾肥混合液在停止灌溉水的供应1至2天的时间中,锌钾肥混合液部分液体挥发,大部分肥料渗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的泥土上。此时,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可以再次地将灌溉水引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而引入的灌溉水将再次渗入泥土中,在渗入的过程带动肥重新渗入泥土,从而使得肥料充分地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的泥土的混合,这样可以较好的完成肥料在处于始穗期稻苗的肥料施放。

进一步地,在关闭抽水装置后的1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进一步地,在关闭抽水装置后的2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

如图2所示,其为一个实施例中长方形的稻田的结构示意图,长方形的稻田100的两个对角分别挖设引水槽110和泄水槽120,引流沟130和回流沟160分布连通引水槽110和泄水槽120,挡水墙140凸出于长方形的稻田100内侧的边缘,挡水墙140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排水槽150。泄水墙170凸出于长方形的稻田表面,泄水墙170的表面开设若干泄水孔180。长方形的稻田100的四个边缘分别称为第一边缘101、第二边缘102、第三边缘103和第四边缘104。第一边缘101和第二边缘102相互垂直。第三边缘103和第四边缘104相互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图2示出的是本发明的其中一种中长方形的稻田的结构,虽然本发明针对的是长方形的稻田,但是对于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结构或其他非规则结构的稻田来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也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也属于本发明构思的变形和改进。

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始穗期水稻的施肥方法,通过引水槽的蓄水和泄水槽的排水以及引流沟和回流沟的引流和回流作用,在向长方形的稻田施放肥料时,在抽水装置的作用下,在相反的两个方向分别喷射锌肥混合液,可以使得锌肥混合液较为均衡的落入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位置,并且,落入长方形的稻田的锌肥混合液可在流动性的灌溉水中继续流动,并且锌肥混合液被流动性的灌溉水带至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位置,从而使得肥料施放均衡,满足水稻处于始穗期时对养分的需求,促进水稻的稻穗的发育。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