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86251发布日期:2019-05-17 20:39阅读:2261来源:国知局
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用耕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正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在水稻育秧底肥方面的办法是在种植前的犁地的过程中对稻田进行肥料的预先施放,以使得在将水稻秧苗种植在稻田后,秧苗可以有充分的养分进行生长。

然而,传统的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往往是在犁地时人工地向稻田撒入农家肥料或者其他底肥复合肥料,人工地撒入具有随机性,导致稻田的肥料的分布不均衡,导致后期种植水稻后水稻对养分的吸收不充分,由于刚种植后的水稻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因此对养分不充分吸收将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对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效果不理想,水稻对肥料的吸收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

一种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选择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将该地块整成长方形的稻田;

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两个对角分别挖设引水槽和泄水槽;

将所述引水槽连通外部供水渠以及将所述泄水槽连通外部排水渠;其中,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具有预设距离;

挖设连通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的引流沟,所述引流沟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相互垂直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

在所述引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挡水墙;

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排水槽;

将灌溉水通过所述外部供水渠向所述引水槽引入,并将底肥复合肥放入所述引水槽中;其中,所述灌溉水和所述底肥复合肥混合成底肥混合液;

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和放入所述底肥复合肥直至所述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其中,所述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600-900kg的比例进行放入;

在所述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后的2至3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引水槽与所述供水渠之间设置供水开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泄水槽与所述排水渠之间设置排水开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将该地块整成长方形的稻田,包括:选择土色较深、土层在60厘米~70厘米的地块;通过犁地机器将该地块犁成地深度在28厘米~32厘米的长方形的稻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择土色较深、土层在60厘米的地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选择土色较深、土层在70厘米的地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犁地机器将该地块犁成地深度在28厘米的长方形的稻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犁地机器将该地块犁成地深度在32厘米的长方形的稻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600kg的比例进行放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900kg的比例进行放入。

上述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通过引水槽的蓄水和泄水槽的排水以及引流沟的引流作用,在向长方形的稻田以每公顷施加600-900kg的比例进行底肥复合肥的施放时,可以对长方形的稻田进行耕作前的土壤肥料中的养分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得长方形的稻田的养分符合水稻的种植,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效果好,后期种植后的水稻对肥料的吸收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长方形的稻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例如,一种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选择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将该地块整成长方形的稻田;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两个对角分别挖设引水槽和泄水槽;将所述引水槽连通外部供水渠以及将所述泄水槽连通外部排水渠;其中,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0厘米~15厘米;挖设连通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的引流沟,所述引流沟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相互垂直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在所述引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挡水墙;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排水槽;将灌溉水通过所述外部供水渠向所述引水槽引入,并将底肥复合肥放入所述引水槽中;其中,所述灌溉水和所述底肥复合肥混合成底肥混合液;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和放入所述底肥复合肥直至所述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其中,所述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600-900kg的比例进行放入;在所述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后的2至3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

为了对上述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做出进一步地说明,现结合图1和图2对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效果不理想,水稻对肥料的吸收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例如,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10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选择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将该地块整成长方形的稻田。可知,该步骤s101是为了解决传统的种植方式中在无肥力的稻田里进行导致不能提供水稻较好的生长环境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选择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有利于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

进一步地,选择前期种植过花生的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将该地块整成长方形的稻田。进一步地,选择前期种植过黄豆的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将该地块整成长方形的稻田。这样,由于花生和黄豆两种作物都是固氮作物、根茎细,植过花生或黄豆的土地肥力较好,在花生和黄豆种植期可以很好地将氮养分通过根瘤菌留在土壤里,有助于接下来的水稻对氮肥的吸收,使水稻长势更好,土壤养分完全能够满足水稻营养的前期需求。

例如,所述选择土地肥力较好的地块并将该地块整成长方形的稻田,包括:选择土色较深、土层在60厘米~70厘米的地块;通过犁地机器将该地块犁成地深度在28厘米~32厘米的长方形的稻田。进一步地,选择土色较深、土层在60厘米的地块。进一步地,选择土色较深、土层在70厘米的地块。进一步地,通过犁地机器将该地块犁成地深度在28厘米的长方形的稻田。进一步地,通过犁地机器将该地块犁成地深度在32厘米的长方形的稻田。

可以理解,长方形的稻田即稻田的结构为长方形有利于后期的耕作,例如在犁地时机器较后作业;又如,在喷射施肥或者农药时更方便。本实施例中,长方形的稻田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的生产需求而设定;例如,根据土地具有就较大的肥力而选择较大面积的长方形的稻田。

步骤s102: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两个对角分别挖设引水槽和泄水槽。可知,该步骤s102中挖设的引水槽和泄水槽可以用来蓄水和排水,蓄水的过程中可以混合肥料而对稻田进行施肥,从而解决传统技术中肥料的施放和稻田的灌溉两者没有关联,导致施肥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具有四个转角即两组对角。所谓转角即长方形的角,所谓对角即长方形的四个转角中相互对应的两个角。因此对于长方形的稻田,在两个对角分别挖设引水槽和泄水槽。例如,引水槽用来蓄水,泄水槽用来排水。又如,引水槽用来将所蓄的水与肥料混合形成对应的肥料混合液。

进一步地,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两个对角分别挖设v型的引水槽和v型的泄水槽。进一步地,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两个对角分别挖设u型的引水槽和u型的泄水槽。这样,通过v型的引水槽和v型的泄水槽、u型的引水槽和u型的泄水槽可以具有较大的槽口,以便于蓄水和排水以及肥料的混合。

步骤s103:将所述引水槽连通外部供水渠以及将所述泄水槽连通外部排水渠;其中,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具有预设距离。可知该步骤s103阐述了引水槽和泄水槽与外部的连接作用。

具体地,外部供水渠是指开设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外部的供水渠道,可以是天然形成的农用供水水道,也可以是人工铺设的农用供水管道。外部排水渠是指开设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外部的排水渠道。可以理解,外部供水渠和外部排水渠可以是同一个渠道,也就是说,外部供水渠或者外部排水渠都可以具有供水和排水的能力,例如农村中农田旁边的水沟即使如此,上游的农田可以利用其进行供水和排水,下游的农田也可以利用其进行供水和排水。

进一步地,在所述引水槽与所述供水渠之间设置供水开关。进一步地,在所述泄水槽与所述排水渠之间设置排水开关。这样,通过设置供水开关和排水开关可以实现对供水和排水的控制,更好地满足供水和排水的需求。

为了使从外部排水渠引入的灌溉水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后能稳定地保留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例如,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具有预设距离。进一步地,该预设距离为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这样灌溉水或者各种肥料混合液能稳定地保留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灌溉水或者各种肥料混合液以该预设距离结合长方形的稻田的面积而得出的容积存在于该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上,使得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上稳定地积蓄有足量的灌溉水或者各种肥料混合液。

进一步地,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0厘米~15厘米。例如,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0厘米。又如,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5厘米。这样,所述泄水槽的泄水口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0厘米~15厘米的高度可以结合长方形的稻田的面积使得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上稳定地积蓄有足量的灌溉水或者各种肥料混合液。

步骤s104:挖设连通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的引流沟,所述引流沟位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相互垂直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可知该步骤s104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挖出引流沟,以使所述引水槽和所述泄水槽之间的灌溉水或者农药混合液可以在之间流通。

具体地,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具有四个边缘,本实施例中,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四个边缘分别称为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相互垂直。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相互垂直。例如,第一边缘的长度大于第二边缘的长度,第三边缘的长度大于第四边缘的长度。进一步地,第一边缘和第四边缘为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较长的边缘,第二边缘和第三边缘为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较短的边缘。

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沟沿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开设,即所述引流沟内的液体流经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例如,将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凹陷形成引流沟。例如,将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凹陷形成v型引流沟;又如,将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凹陷形成u型引流沟。这样可以更好地起到引流的作用。

步骤s105:在所述引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挡水墙。可知,该步骤s105是为了解决引流沟内的液体在填满引流沟后不受控地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

具体地,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边缘也称田埂,其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具有预设高度。也就是说,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均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缘、第二边缘、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的预设高度均相同。

所述引流沟朝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的边缘是指所述引流沟的开口两侧中远离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边缘的一侧。进一步地,在所述引流沟远离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边缘的一侧上堆设凸出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挡水墙。例如,该挡水墙的高度小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边缘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表面之间的预设高度。例如,挡水墙为泥土堆积而形成;又如,挡水墙在形成所述引流沟时一体形成,即在形成所述引流沟时将挖引流沟时得出的泥土推积成该挡水墙。这样,在引流沟流通液体时,挡水墙挡住液体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如此通过挡水墙可以使液体受控地流经引流沟,只有在满足预设条件时流经引流沟的液体才会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

步骤s106: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排水槽。可知该步骤s106是为了解决流经引流沟的液体不受控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是指所述挡水墙远离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侧面。例如,在远离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的侧面开设若干排水槽。例如,将排水槽设置有半圆形槽。又如,将排水槽设置有v型槽。又如,将排水槽设置有u型槽。可以理解,排水槽的作用是在在肥料混合液的平面超过排水槽的槽底时,可以从所述若干排水槽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这样可以通过控制排水槽的深度从而控制流经引流沟的液体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

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具有预设深度的若干排水槽。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具有预设深度为2厘米~4厘米的若干排水槽。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具有预设深度为2厘米的若干排水槽。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具有预设深度为4厘米的若干排水槽。这样,在肥料混合液流经所述引流沟时,在肥料混合液的平面超过排水槽的槽底时,可以从所述若干排水槽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

进一步地,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具有预设深度的呈w型分布的若干排水槽,即相邻的两个排水槽的延长线之间相互交叉。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呈w型分布的具有预设深度为2厘米~4厘米的若干排水槽。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呈w型分布的具有预设深度为2厘米的若干排水槽。例如,在所述挡水墙的顶端表面开设呈w型分布的具有预设深度为4厘米的若干排水槽。这样,在肥料混合液流经所述引流沟时,在肥料混合液的平面超过排水槽的槽底时,可以从所述若干排水槽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侧,并且,呈w型分布的若干排水槽可以使得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液体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以使得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液体可以快速地流经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各个角落。

步骤s107:将灌溉水通过所述外部供水渠向所述引水槽引入,并将底肥复合肥放入所述引水槽中;其中,所述灌溉水和所述底肥复合肥混合成底肥混合液。可知步骤s107可以解决如何更好地将底肥复合肥施放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技术问题,以实现较好的施肥效果。

具体地,将灌溉水通过所述外部供水渠向所述引水槽引入后,引水槽集聚有灌溉水,将底肥复合肥放入具有灌溉水的引水槽中可将灌溉水和所述底肥复合肥混合成底肥混合液。其中,所述底肥复合肥中有效氮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3%~15%,p2o5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3%~15%,k2o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3%~15%。这样可以通过底肥复合肥进行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水稻的培育壮秧。

例如,打开在所述引水槽与所述供水渠之间设置的供水开关,同时,关闭在所述泄水槽与所述排水渠之间设置的排水开关,将灌溉水通过所述外部供水渠向所述引水槽引入,待灌溉水灌入了所述引流沟后且占所述引流沟的1/2时,即所述引流沟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时,将底肥复合肥放入所述引水槽中。这样可以使得在放入底肥复合肥时灌溉水与底肥复合肥充分接触并被搅拌混合成底肥混合液,同时底肥混合液可以在所述引流沟中流动一段时间后再流出所述引流沟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使得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的液体中含有较为均匀的底肥复合肥,以将底肥复合肥充分地施放至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

例如,打开在所述引水槽与所述供水渠之间设置的供水开关,同时,关闭在所述泄水槽与所述排水渠之间设置的排水开关,将灌溉水通过所述外部供水渠向所述引水槽引入,待灌溉水灌入了所述引流沟后且占所述引流沟的1/2时,即所述引流沟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时,中止灌溉水的供应即暂时关闭供水开关,同时将底肥复合肥放入所述引水槽中,并在底肥复合肥放入所述引水槽的预设时间后例如3分钟至5分钟后重新打开供水开关。例如,在底肥复合肥放入所述引水槽的预设时间后例如3分钟后重新打开供水开关;又如,在底肥复合肥放入所述引水槽的预设时间后例如5分钟后重新打开供水开关。这样可以使得在放入底肥复合肥时灌溉水与底肥复合肥充分接触并被搅拌混合成底肥混合液,在中止灌溉水的供应时,底肥复合肥可以充分溶解在所述引水槽中,并且,在重新打开供水开关时沉淀的底肥复合肥可以被翻滚重新溶解,同时底肥混合液可以在所述引流沟中流动一段时间后再流出所述引流沟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使得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的液体中含有较为均匀的底肥复合肥,以将底肥复合肥充分地施放至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

步骤s108: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和放入所述底肥复合肥直至所述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其中,所述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600-900kg的比例进行放入。可知步骤s108中,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600-900kg的比例进行放入可以满足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对底肥复合肥的需求。

具体地,将底肥复合肥放入所述引水槽后底肥复合肥已经与所述灌溉水混合成底肥混合液,此时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根据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面积不断地补充放入所述底肥复合肥,可以使得底肥混合液不断续地产生并不断续地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也就是说,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和放入所述底肥复合肥可以在一方面将之前的底肥混合液送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在另一方面新灌入的所述灌溉水和新放入所述底肥复合肥之间充分接触混合形成底肥混合液,这样可以源源不断地向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输入底肥混合液。

可以理解,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是指底肥混合液从引流沟流出后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并且在所述灌溉水和放入所述底肥复合肥的不断引入中,底肥混合液不断地积累在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可知在底肥混合液不断地积累的过程中,底肥混合液将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

进一步地,所述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600kg的比例进行放入。其中,所述底肥复合肥中有效氮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5%,p2o5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5%,k2o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5%。这样,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600kg的比例放入后,其有效氮的含量、p2o5的含量以及k2o的含量可以达到较优的水平,形成养分均衡的底肥复合肥与灌溉水混合成底肥混合液,如此可以通过底肥复合肥进行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水稻的培育壮秧。

进一步地,所述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900kg的比例进行放入。其中,所述底肥复合肥中有效氮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3%,p2o5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3%,k2o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3%。这样,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900kg的比例放入后,其有效氮的含量、p2o5的含量以及k2o的含量可以达到较优的水平,形成养分均衡的底肥复合肥与灌溉水混合成底肥混合液,如此可以通过底肥复合肥进行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内水稻的培育壮秧。

步骤s109:在所述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2至3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可知在步骤s109中,可以解决传统的底肥复合肥不能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的泥土充分混合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2至3天后是指底肥混合液从引流沟流出后进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在底肥混合液将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后停止灌溉水的供应2至3天后。可知,底肥混合液在停止灌溉水的供应2至3天的时间中,底肥混合液部分液体挥发,大部分底肥复合肥渗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的泥土上。此时,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可以再次地将灌溉水引入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而引入的灌溉水将再次渗入泥土中,在渗入的过程带动肥复合肥重新渗入泥土,从而使得肥复合肥充分地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的泥土的混合,这样可以较好的完成水稻育秧底肥地施放。

进一步地,所述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600kg的比例进行放入,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2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其中,所述底肥复合肥中有效氮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5%,p2o5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5%,k2o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5%。这样,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600kg的比例放入后,在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2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这样可以将有效氮的含量、p2o5的含量以及k2o的含量可以达到较优的水平、养分均衡的底肥复合肥渗入泥土中,从而使得肥复合肥充分地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的泥土的混合,这样可以较好的完成水稻育秧底肥地施放。

进一步地,所述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900kg的比例进行放入,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3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直至所述灌溉水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其中,所述底肥复合肥中有效氮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3%,p2o5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3%,k2o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3%。这样,底肥复合肥以每公顷施加600kg的比例放入后,在底肥混合液填满所述长方形的稻田表面3天后继续引入所述灌溉水并打开所述泄水槽与所述外部排水渠的连通,这样可以将有效氮的含量、p2o5的含量以及k2o的含量可以达到较优的水平、养分均衡的底肥复合肥渗入泥土中,从而使得肥复合肥充分地与所述长方形的稻田中的泥土的混合,这样可以较好的完成水稻育秧底肥地施放。

如图2所示,其为一个实施例中长方形的稻田的结构示意图,长方形的稻田100的两个对角分别挖设引水槽110和泄水槽120,引流沟130连通引水槽110和泄水槽120,挡水墙140凸出于长方形的稻田100内侧的边缘,挡水墙140的顶端表面开设若干排水槽150。需要说明的是,图2示出的是本发明的其中一种中长方形的稻田的结构,虽然本发明针对的是长方形的稻田,但是对于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结构或其他非规则结构的稻田来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也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也属于本发明构思的变形和改进。

上述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方法,通过引水槽的蓄水和泄水槽的排水以及引流沟的引流作用,在向长方形的稻田以每公顷施加600-900kg的比例进行底肥复合肥的施放时,可以对长方形的稻田进行耕作前的土壤肥料中的养分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得长方形的稻田的养分符合水稻的种植,水稻育秧底肥的施放效果好,后期种植后的水稻对肥料的吸收效果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