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幼苗生长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907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幼苗生长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幼苗生长栽培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幼苗生长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幼苗包括很多种植物的幼苗,其双子叶植物如大豆、棉花以及各种瓜类的无胚乳种子,在萌发时,胚根首先伸入土中形成主根,接着下胚轴伸长,将子叶和胚芽推出土面,这种幼苗的子叶是出土的。幼苗在子叶下的一部分主轴是由下胚轴伸长而成的;子叶以上和第一真叶之间的主轴是由上胚轴形成的。子叶出土后通常变为绿色,可以暂时进行光合作用。以后胚芽发育形成地上的茎和真叶。子叶内营养物质耗尽即枯萎脱落。

洋葱的幼苗虽然也是子叶出土幼苗,但其种子萌发及幼苗形成较为特殊。当种子萌发时,最先是子叶的下部和中部伸长,将胚根和胚轴推出种皮之外;子叶除了先端仍包被在胚乳内以吸收营养物质外,其余部分很快伸出种皮。子叶的外露部分最初弯曲呈弓形,进一步生长时伸长,出现在土面上,此时胚乳营养物质已被吸收用尽,子叶出土后逐渐变为绿色,进行光合作用。不久,第一片真叶从子叶缝中长出。在土壤不够坚实的情况下,当子叶生长伸直时,种皮会被子叶先端带出土面。

幼苗在栽培时需要对其进行培育,现有培育装置使用时稳定性不佳,易受到碰撞产生晃动,而对幼苗生长产生影响,不能对已培育和待培育的幼苗进行区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幼苗生长栽培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培育装置使用时稳定性不佳,易受到碰撞产生晃动,而对幼苗生长产生影响,不能对已培育和待培育的幼苗进行区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幼苗生长栽培装置,包括培育架主体、第二安装架、培育槽和待培育槽,所述培育架主体的正面设置有记录板,且记录板的两端和固定杆相连接,所述培育槽固定于培育架主体的底侧,且培育槽的左端安装有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的外壁和第一防护板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架镶嵌于培育槽的右端,且第二安装架的外壁连接有第二防护板,所述培育槽的内侧两端和限位杆相连接,且培育槽的外壁固定有挡板,所述待培育槽安置于培育槽的底侧,且待培育槽的右端镶嵌有第一调节轴,所述第一调节轴的末端和第一拉杆相连接,所述待培育槽的左端固定有第二调节轴,且第二调节轴的末端和第二拉杆相连接,所述待培育槽的内部开设有置物槽,且置物槽的上下两侧安置有通风架,所述待培育槽的外壁安装有连接通孔,且连接通孔的外壁设置有防位移架,所述第二防护板的内壁镶嵌有滑块,且滑块通过滑动卡槽和培育槽相连接,所述培育槽的内侧安装有培育板,且培育板的外壁开设有空气通孔,所述培育板通过卡扣和培育槽相连接,所述通风架的两端固定有限位架,且通风架的内侧设置有流通槽。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和记录板之间为活动连接,且固定杆设置有两个。

优选的,所述培育槽的内侧呈中空状结构,且培育槽通过螺母和挡板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轴和第二调节轴关于待培育槽中轴线对称,且第一调节轴和第二调节轴呈折叠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置物槽和待培育槽之间为一体化设计,且置物槽的内壁呈磨砂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通风架通过螺母和待培育槽相连接,且通风架的宽度为5cm。

优选的,所述连接通孔和待培育槽之间为一体化设计,且连接通孔设置有四个。

优选的,所述防位移架和连接通孔的外圈相贴合,且防位移架呈中空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培育板的面积小于培育槽的内侧面积,且培育板和空气通孔之间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限位架和通风架之间为榫接,且限位架的长度大于通风架的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幼苗生长栽培装置,通过培育槽两侧的防护板可对其外侧的空间进行防护,避免外界的碰撞对其造成较大的晃动,确保幼苗培育过程的稳定,并且在培育槽的外壁固定有记录板,能够对幼苗生长的实时状况进行记录,便于工作人员形成一个直观的了解,并且在培育槽的底侧设置有待培育槽,能够对待培育的种子幼苗进行储放,减少种子幼苗培育所消耗的时间,同时在待培育槽的内侧设置有流通槽,使得种子培育所需的空气得到流通,其第一调节轴和第二调节轴关于待培育槽中轴线对称,且第一调节轴和第二调节轴呈折叠状结构,能够对防护板的位置进行调节,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并且连接通孔的设计可在培育槽的外侧安装外接多组培育槽,使得不同的幼苗可同时进行培育,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其防位移架和连接通孔的外圈相贴合,能够减少组合时培育槽产生的位移,置物槽和待培育槽之间为一体化设计,且置物槽的内壁呈磨砂状结构,能够对培育时所需的泥土进行储放,确保培育过程的稳定,大大提高了幼苗生长栽培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幼苗生长栽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幼苗生长栽培装置的连接通孔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幼苗生长栽培装置的防护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幼苗生长栽培装置的培育槽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幼苗生长栽培装置的通风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培育架主体,2、记录板,3、固定杆,4、第一安装架,5、第一防护板,6、第二安装架,7、限位杆,8、第二防护板,9、培育槽,10、挡板,11、待培育槽,12、第一调节轴,13、第一拉杆,14、第二拉杆,15、第二调节轴,16、通风架,17、置物槽,18、连接通孔,19、防位移架,20、滑块,21、滑动卡槽,22、培育板,23、空气通孔,24、卡扣,25、限位架,26、流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幼苗生长栽培装置,包括培育架主体1、记录板2、固定杆3、第一安装架4、第一防护板5、第二安装架6、限位杆7、第二防护板8、培育槽9、挡板10、待培育槽11、第一调节轴12、第一拉杆13、第二拉杆14、第二调节轴15、通风架16、置物槽17、连接通孔18、防位移架19、滑块20、滑动卡槽21、培育板22、空气通孔23、卡扣24、限位架25和流通槽26,培育架主体1的正面设置有记录板2,且记录板2的两端和固定杆3相连接,固定杆3和记录板2之间为活动连接,且固定杆3设置有两个,培育槽9固定于培育架主体1的底侧,且培育槽9的左端安装有第一安装架4,第一安装架4的外壁和第一防护板5相连接,第二安装架6镶嵌于培育槽9的右端,且第二安装架6的外壁连接有第二防护板8,培育槽9的内侧两端和限位杆7相连接,且培育槽9的外壁固定有挡板10,培育槽9的内侧呈中空状结构,且培育槽9通过螺母和挡板10相连接,可通过挡板10进行防护,待培育槽11安置于培育槽9的底侧,且待培育槽11的右端镶嵌有第一调节轴12,第一调节轴12和第二调节轴15关于待培育槽11中轴线对称,且第一调节轴12和第二调节轴15呈折叠状结构,第一调节轴12的末端和第一拉杆13相连接,待培育槽11的左端固定有第二调节轴15,且第二调节轴15的末端和第二拉杆14相连接,待培育槽11的内部开设有置物槽17,且置物槽17的上下两侧安置有通风架16,通风架16通过螺母和待培育槽11相连接,且通风架16的宽度为5cm,置物槽17和待培育槽11之间为一体化设计,且置物槽17的内壁呈磨砂状结构,待培育槽11的外壁安装有连接通孔18,且连接通孔18的外壁设置有防位移架19,防位移架19和连接通孔18的外圈相贴合,且防位移架19呈中空状结构,连接通孔18和待培育槽11之间为一体化设计,且连接通孔18设置有四个,第二防护板8的内壁镶嵌有滑块20,且滑块20通过滑动卡槽21和培育槽9相连接,培育槽9的内侧安装有培育板22,且培育板22的外壁开设有空气通孔23,培育板22的面积小于培育槽9的内侧面积,且培育板22和空气通孔23之间为一体式结构,培育板22通过卡扣24和培育槽9相连接,通风架16的两端固定有限位架25,且通风架16的内侧设置有流通槽26,限位架25和通风架16之间为榫接,且限位架25的长度大于通风架16的长度。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该幼苗生长栽培装置,在使用时先将幼苗放置到培育槽9内,通过培育槽9两侧的防护板可对其外侧的空间进行防护,避免外界的碰撞对其造成较大的晃动,确保幼苗培育过程的稳定,并且在培育槽9的外壁固定有记录板2,能够对幼苗生长的实时状况进行记录,便于工作人员形成一个直观的了解,并且在培育槽9的底侧设置有待培育槽11,能够对待培育的种子幼苗进行储放,减少种子幼苗培育所消耗的时间,同时在待培育槽11的内侧设置有流通槽26,使得种子培育所需的空气得到流通,并且连接通孔18的设计可在培育槽9的外侧安装外接多组培育槽9,使得不同的幼苗可同时进行培育,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其防位移架19和连接通孔18的外圈相贴合,能够减少组合时培育槽9产生的位移,置物槽17和待培育槽11之间为一体化设计,且置物槽17的内壁呈磨砂状结构,能够对培育时所需的泥土进行储放,确保培育过程的稳定,大大提高了幼苗生长栽培装置的实用性。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