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鲵雌雄自然配对仿生态高效繁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01036发布日期:2019-06-25 22:51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大鲵雌雄自然配对仿生态高效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已有3.5亿年的演化史,是现存最大的珍稀两栖动物,具有极高的科研、药用、保健和食用价值,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近年来,因为环境变迁、生态破坏、水体污染、高强度捕捞以及大鲵繁殖力弱等原因,导致大鲵栖息地急剧萎缩,野生大鲵数量也越来越少,一些地域性种群已经灭绝。为了保护大鲵这一珍稀濒危物种,人们对大鲵的养殖和繁育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和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大鲵繁殖技术:

全人工繁殖技术:即在人为的强制性条件下,创造一些适宜大鲵生长繁殖的条件,促使大鲵繁殖后代大鲵繁殖方法。该类技术有以下缺点:一是人工繁殖改变了大鲵生长繁殖环境,人工繁殖条件不能满足大鲵生长繁殖对客观条件的需求,加之人为的强制性干扰,造成大鲵亲本繁殖率不高也不稳定;二是大鲵人工繁殖中多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技术措施,对亲鲵的生育能力及生命摧残严重,使其繁殖期大大缩短;三是对繁殖设施等相关条件和对繁殖技术要求高,一般养殖户力所不能及,繁殖成本也相对较高。

原自然生态繁殖技术:指利用大鲵野生的生长繁殖地区,在野生大鲵出苗的河沟、小溪,选择50米以上的河段,建造适当的防护设施,加上人工管理,在野生的繁殖河段投入选择好的种鲵,然后定期投入食物,让其自然发情、产卵、受精及孵化出苗的大鲵繁殖方法。该类技术存在如下缺点:一是抵抗山洪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遇到自然灾害,人为不好控制;二是天敌危害严重,如水老鼠、水蛇、螃蟹、水蜘蛛等摄食或危害苗种;三是不便于管理,容易遭到人为损害,如人为投毒、偷盗,人类垃圾等影响也很大。

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繁殖技术:指在适合大鲵生长发育的地区,选择便于管理的梯田、台地或缓坡地建造人工小溪流,伪地给大鲵制造洞穴,人工种植植被,并利用地势压力用水管将河沟水、小溪流水等引入人造小溪中,然后在人造小溪中投入一定数量的种鲵,定期投入饵料,加以人工看管的大鲵繁殖方法。该类技术存在如下缺点:一是大鲵患病容易相互传染;二是大鲵相互咬伤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出苗时间相对比人工苗迟,导致来年比人工苗生长慢;四是大鲵的生长在野外,容易受天气、自然灾害等的影响。

生态培育与人工繁殖相结合技术:指在仿生态模式中培育亲鲵,到了大鲵繁殖季节后,再将亲鲵抓出,采取人工注射催产药物的办法,然后再将注射药物后的新鲵放回仿生态模式中,让其自行产卵、排精和孵化出苗;或者采取只在仿生态模式中培育亲鲵,其余的繁殖过程在人工繁殖模式中进行的大鲵繁殖方法。该类技术容易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仿地下河的自然繁殖技术:在自然河道上修建房屋或者在河道上盖上石板,人为地建造成一个“溶洞”,河道成了“地下河”,然后在河道里建造洞穴,在地下河道里或者洞口附近栽种石菖蒲等植物,然后投放种鲵,加以人工投饵以及防护措施,让其自然产卵、受精、孵化、出苗的技术过程。该类技术难以观察到大鲵的生长发育情况,大鲵患病不容易发觉,受外界的因素影响较大。

以上技术均未彻底解决大鲵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性腺发育成熟率低的问题,而且人工催产条件下精子活力差以及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不高、种鲵使用年限短。种鲵的繁殖仍是实现大鲵规模化养殖的瓶颈问题。

本发明基于以上背景技术提出,以提高种鲵的繁殖利用年限和繁殖率,促进大鲵规模化养殖,实现对大鲵这一珍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大鲵一种雌雄自然配对仿生态高效繁育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1、幼鲵雌雄共养:将性成熟前(大鲵性成熟一般需要7年)的幼鲵雌雄混合养殖。幼鲵雌雄共养不但符合大鲵在这个阶段喜欢群居的行为,而且雌雄混养有助于大鲵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性腺发育。

2、种鲵雌雄试配对:在大鲵接近性成熟时,将符合种用的个体放入试配对池,让其自由配对。由于种鲵从小就在一起饲养,彼此熟悉,一般不易争斗。在繁殖季节(8~9月)观察到一雌一雄个体经常在一起并有亲吻、轻咬等嘻戏行为,而且第二性征明显,则可认为这对雌雄大鲵配对成功,将配对成功的一对种鲵挑出放入繁殖池进行繁殖。试配对池和繁殖池的建设依照大鲵的生活习性修建,由多个河道和洞穴构成。其中河道为1.5m宽,底层用薄膜防渗,然后铺上鹅卵石和细沙;在河道两侧修建洞穴,洞穴两两相对,洞穴大小为2.0m×2.0m,高度0.5m,洞穴洞口15cm×15cm,洞穴底层用薄膜防渗,然后铺上鹅卵石和细沙;洞穴周围用土红砖砌成,上方用水泥作盖板,盖板上方铺细土15cm,面上种植草坪草(用于绿化、美观,防署降温),制作盖板时留置直径约45cm左右的圆形孔作洞穴的观察孔,该孔上大下小,用装有泥土的相应大小的不锈钢盆作盖,便于观察洞穴内大鲵的状况以及捞取刚孵化的大鲵幼苗。河道中间设置排污孔,高出水面15cm,水道内水深20cm。河道上方设置防锈铁丝防护网,用于防止大鲵天敌入侵和大鲵逃跑。其中繁育池为河道用隔栏将两两相对的洞穴隔为一个个独立但两个洞穴间可互通的小单元,试配对池河道内不用隔栏隔开。试配对池和繁育池均需要用消毒盐0.5~3%进行季节性水体消毒。

3、繁殖池繁殖:将配对成功的种鲵成对放入独立且只有两个洞穴的繁殖池,一对配对好的种鲵只要放入繁殖池,除其中一只死亡外不再另外配对。这样处理不但符合大鲵一夫一妻制的繁殖习性,而且符合成鲵具有很强的领地行为和喜欢独居的生活习性,有利于种鲵的繁殖。雌鲵产卵后需隔离,不打扰雄鲵孵化工作。

4、稚鲵饲养:稚鲵期间(出壳~30天)主要依靠卵黄作为营养继续发育,此阶段不需要喂养。30天后的稚鲵的卵黄已经消耗完毕,开始摄取外界食物,此时一般称为幼鲵,投喂的食物为红线虫、无菌培育水蚯蚓。一年后投喂草鱼、鲤鱼幼苗,3年后商品鲵出售,边养边选,至7年后留优秀后代做种用。饵料鱼需要在暂养池养3~5d后未见发病情况后方可投喂。雌鲵排卵前期需投放螃蟹、泥鳅、虾。水体、水道、饵料用消毒盐0.5~3%进行消毒,器具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由于大鲵行动笨拙,捕食主动性差,在投喂饵料鱼时,为了提高大鲵捕食量,采取增加饵料密度。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具有繁殖效率高、种鲵利用年限长、发病率小、管理方便、易实施和推广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大鲵雌雄自然配对仿生态高效繁育方法:

1)、幼鲵雌雄共养:将性成熟前(大鲵性成熟一般需要7年)的幼鲵雌雄混合养殖。

2)、种鲵雌雄试配对:在大鲵接近性成熟时,将符合种用的个体放入试配对池,让其自由配对。在繁殖季节(8~9月)观察到一雌一雄个体经常在一起并有亲吻、轻咬等嘻戏行为,而出现第二性征明显,则这对雌雄大鲵配对成功,将配对成功的一对种鲵挑出放入繁殖池进行繁殖。试配对池和繁殖池的建设依照大鲵的修建,由多个河道和洞穴构成。其中河道为1.5m宽,底层用薄膜防渗,然后铺上鹅卵石和细沙;在河道两侧修建洞穴,洞穴两两相对,洞穴大小为2.0m×2.0m,高度0.5m,洞穴洞口15cm×15cm,洞穴底层用薄膜防渗,然后铺上鹅卵石和细沙;洞穴周围用土红砖砌成,上方用水泥作盖板,盖板上方铺细土15cm,面上种植草坪草(用于绿化、美观,防署降温),制作盖板时留置直径约45cm左右的圆形孔作洞穴的观察孔,该孔上大下小,用装有泥土的相应大小的不锈钢盆作盖。河道中间设置排污孔,高出水面15cm,水道内水深20cm。河道上方设置防锈铁丝防护网,用于防止大鲵天敌入侵和大鲵逃跑。其中繁育池为河道用隔栏将两两相对的洞穴隔为一个个独立但两个洞穴间可互通的小单元,试配对池河道内不用隔栏隔开。试配对池和繁育池均需要用消毒盐0.5~3%进行季节性水体消毒。

3)、繁殖池繁殖:将配对成功的种鲵成对放入独立且只有两个洞穴的繁殖池,一对配对好的种鲵只要放入繁殖池,除其中一只死亡外不再另外配对。雌鲵产卵后需隔离,不打扰雄鲵孵化工作。

4)、稚鲵饲养:稚鲵期间(出壳~30天)主要依靠卵黄作为营养继续发育,不需要喂养。30天后的稚鲵开始摄取外界食物,此时称为幼鲵,投喂的食物为红线虫、无菌培育的水蚯蚓。一年后投喂草鱼、鲤鱼幼苗,3年后商品鲵出售,边养边选,至7年后留优秀后代做种用。饵料鱼需要在暂养池养3~5d后未见发病情况后方可投喂。雌鲵排卵前期需投放螃蟹、泥鳅、虾。水体、水道、饵料用消毒盐0.5~3%进行消毒,器具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由于大鲵行动笨拙,捕食主动性差,在投喂饵料鱼时,为了提高大鲵捕食量,采取增加饵料密度。

实施效果:

以贵州省东方大鲵有限公司大鲵繁育为例:

本技术基于大鲵情感较为专一、领地行为强烈和喜欢独居等生活习性,仿野生人工营造出符合大鲵一夫一妻的生活和繁殖环境,可有效提高种鲵的繁殖率和繁殖利用年限。技术发明单位从孵化出壳后的1500余尾稚鲵开始饲养培育,从第三年开始实行边饲养边淘汰出售不合种用的大鲵个体,直至第7年,共选留第二性征明显、符合种用的大鲵200余尾投放到试配对池进行试配对,共有102对配成功,配对成功率达90%以上。任意选择其中的10对进行统计,平均每尾雌鲵年产卵1060枚卵,平均受精孵化出壳952尾稚鲵。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94.5%、95.1%,从稚鲵期至第七年,整体成活率在95以上%。种鲵利用年限预计在20年左右。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繁殖效率高、种鲵利用年限长、发病率小、管理方便、易实施和推广等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